APP下载

临泽县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实践与全产业链发展探索

2022-02-23杨平顾杰

中国种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玉米种子制种种业

杨平 顾杰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种子管理局,张掖 734200)

近年来,临泽县玉米制种产业突出基地建设、企业培育、供种能力保障、新型联农带农机制构建4项重点,狠抓规划布局、推进高级化基地建设、全力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发展,探索推进种子生产和加工社会化服务。全县规划认定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20000hm2,稳定形成早熟玉米制种区4667hm2、中熟玉米制种区6667hm2、晚熟玉米制种区8667hm2的全生育期基地布局,吸引全国31 家种子企业进入临泽,带动玉米制种面积年均保持在16667hm2左右,年产种量达1.2 亿kg。中种国际、三北种业、敦煌种业、豫玉种业等19 家种子企业相继在临泽种子产业园落户,建成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13 座,配套全程不落地种子加工生产线4 条、烘干线18 条、小包装生产线22 条,种子初加工能力达到25 万t,精加工能力达到7万t以上[1]。2021年全县从事玉米制种的企业31家,其中县内注册企业19 家,县外注册企业12 家,玉米制种面积16740hm2,产种量12 万t,农户经济总收入达8.28 亿元、平均收入3300 元/667m2,分别较2020年增加1.72 亿元、650 元/667m2。

1 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1.1 稳基地、夯基础,把牢种业大县基本盘认真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和甘肃省《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精神,立足国家“南繁北扩”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和行政调节两只手,着力将核心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向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种业骨干龙头企业集中,配强种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2022 年投资1750 万元与中种国际合作建设平川镇333hm2智能化高标准玉米制种基地,辐射带动建设高标准水肥一体化制种基地1333hm2。通过市场化机制,推进一流企业与一流基地合作,打造“一企一基地”,为中种国际、三北种业、豫玉种业、敦煌种业、登海种业、隆平高科、东亚种业等12 家中国种业骨干企业集中配置种子基地8667hm2,较2021 年扩增2667hm2,其中中种国际基地面积由2021 年的1400hm2扩增到2333hm2,三北种业由2021 年的507hm2扩增到1007hm2,润丰源农业由2021 年的267hm2扩增到820hm2,敦煌种业由2021 年的400hm2扩增到533hm2,隆平高科由2021 年的467hm2扩增到533hm2,登海种业全面进入临泽种业市场,当年生产面积达到667hm2。临泽县全力扶持和培育种子企业做大做强,2022 年带动全县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9593hm2,预计产量可达13 万t 以上。

1.2 强龙头、提产能,增强联农富农带动能力在做好优势企业与优质基地强强联合,将一流基地向一流企业集中的基础上,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当地影响力和带动能力强的种子企业发展壮大。2021 年依托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扶持三北种业投资3400 余万元新建玉米亲本种子生产线1 条、种子中转库1 座、种子质量检验中心1 座,引动三北种业将全国玉米种子生产经营业务向临泽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迁移,进一步提高了国有种子企业生产加工能力;扶持本地影响力较强的甘肃润丰源种业投资1500 余万元对原种子加工线进行改造提升,推动本地种子企业种子不落地,生产能力切实提高;扶持特种玉米种子生产企业投资2400 余万元建设种子加工中心1 座、配套甜糯玉米种子加工生产线各1 条、中转库1 座,着力在特种玉米种子生产加工方面培育优势企业、带动制种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县培育规模以上种子企业3 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 家、限额以上农业商贸服务业企业7 家。2021 年县内19 家企业年产值10.5 亿元,贡献税收1300 余万元,带动农户1.83 万户,带农增收8.28 亿元。

1.3 增效能、优服务,有效保障基地种子质量积极与科研院所、种子产业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攻关计划,大力引进和开发种质资源,为产业开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建立健全种子标准生产化体系、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依托西北地区首家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DNA 数据库实时互联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着力开展种子分子检测和转基因检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指标种子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年均检验检测种子样品3000 余份。在完成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监督检验任务基础上,检验中心受委托检验的样品来源涉及云南、河北、青海、新疆等7个省(自治区、市),并取得种子检验检测机构“双认证”,在行业内树立了首屈一指的种子质量检验中心标杆。大力发展土地托管、“菜单式”承租、土地银行、“田保姆”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创新玉米制种耕、种、管、防、收环节全程社会化服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效解决小规模经营对劳动力的束缚问题,着力构建“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地”的新型种子生产经营模式,依托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投资300 余万元鼓励种业协会购置飞防无人机20 台、玉米制种精准去雄无人机15 台,带动全县培育28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筹资4000 余万元购置一体化精量播种机、深松机、飞防无人机、果穗收获机等玉米制种农机具180 余台。2021 年全力开展玉米种子生产“保姆”式社会化服务4667hm2,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4667hm2,玉米制种田间管理社会化服务面积6000hm2,平均每667m2降低农户投入成本350 元左右,带动基地农民直接增收0.8 亿元以上。

1.4 重监管、严执法,不断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把营造良好的玉米制种发展环境作为壮大农作物种子产业的有力抓手,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玉米制种基地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严把市场准入关、合同签订关、质量控制关和利益分配关,促进基地建设、收费管理、质量监管、合同签订等工作科学规范,确保了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公正有序、种子基地健康发展。坚持企业评星定级和基地等级评估制度,把评定结果作为企业准入、基地选择分配的重要依据,推动企业与基地良性发展。成立县种子产业联合执法领导小组和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联合农业、公安、市场监管、纪委监委、检察院、法院等部门,深入开展打击涉种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重点查处无证生产、租借许可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抢购套购种子等涉种违法行为,对一些范围广、危害重、情节严重的种子案件,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和法律手段,依法进行处理,进一步规范了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公平竞争的种业市场秩序[2]。

1.5 亮品牌、助推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全面彰显“张掖玉米种子”品牌优势,组织种子企业在种子包装上全部印制“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扩大品牌影响力。充分依托各类种业博览会、展会发展会展经济,先后组织县内种子企业参加北京、山东、安徽、新疆等省(自治区、市)种子交易会,迪卡、豫玉、强硕、禾丰等本县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得以通过会展向全国推广,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22 年全国春季种子市场上,迪卡653、强硕98 玉米杂交种几乎脱销。切实通过种子行业展会开展招商引资,县级领导带队、组织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参加种业科学家大会,成功引进四川六禾汇种业在临泽投资建设种子加工中心,与河南豫玉种业达成合作协议,将9个品种经营结算业务迁入临泽,先正达(中国)生物育种试验站在临泽全面布点,北京登海种业种子生产业务首次在临泽落地。带动全县2022 年落实种子生产基地19593hm2以上,亩均产值预计较2021 年增500 元以上。

2 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在全县玉米制种产业持续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制种基地建设标准化水平仍需提升。目前临泽县仍有23000hm2耕地未配套水肥一体化,还达不到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水平,土地流转、土地平整等项目实施难度较大,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五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需求。二是种子生产机械化亟待加快推进。近年来虽然在玉米制种基地进行了机械化作业示范,种子生产机耕、机播、机防等环节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但在玉米制种去雄和机收环节尚未实现大的突破,加之在玉米制种去雄、收获和蔬菜制种授粉等劳动力用工密集型环节中,劳动力用工价格持续抬升,制约了种子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三是种子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还很弱。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体系和协作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科研单位和企业缺乏有效合作,企业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话语权低[3]。四是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还需向两端延伸。入驻临泽开展玉米制种生产的31 家企业,除中种国际、三北种业、敦煌种业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和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其余县内企业均为受委托代繁企业,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低,种子在终端销售、电商交易和加工包装方面的增值效益不明显,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低。五是种业会展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企业过小日子思想严重,对企业走出去的思路还不明确,参与种博会、种交会等会展的积极性不高,与“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要求还有差距。

3 全产业链发展的对策

下一步,临泽将突出抓好精品玉米种子制种基地建设,紧密衔接粮食功能区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种子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基地建设规模,创新基地建设模式,促进优质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构建种子企业与制种基地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和合理利益分享机制,确保基地长期稳定发展,将临泽建设成为全国现代种业政企共建样板县。

3.1 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稳固“生产链”以镇为重点,整乡镇实施制种基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试点核心制种乡工作,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建设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在核心制种区域每年推进建设1000hm2,至2025 年共改造提升高标准制种基地5667hm2。在此基础上,每年选择1667hm2通过滴灌等节水灌溉的玉米制种基地,着力实施制种基地地力提升项目,提升盐渍化治理能力,使其地力逐步得以恢复提升,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土壤环境良好、产得出、质量高的目标。

3.2 扶持建设加工线,铸牢“加工链”以制种企业为主体,扶持企业建设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智能化种子加工示范生产线,在满足企业自身加工需求外,为其他小型企业提供加工社会化服务,解决小型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和重复建设加工生产线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

3.3 助推社会化服务,完善“服务链”狠抓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加大培训、指导服务力度,着力打好社会化服务基础。依托县种子产业协会,充分考虑全县制种基地集中以及田间道路、灌溉系统的实际,鼓励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购置适宜于甘肃河西制种基地的玉米制种机械,有效推进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全程机械化进程。鼓励支持龙头种子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服务领域合作,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广节水、节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开展玉米制种托管社会化服务。

3.4 鼓励科技研发,拓展“创新链”扶持县内种子企业加大玉米新品种培育和审定推广力度,鼓励种子企业切实开展种子生产新技术研发攻关,在雄性不育系培育、适宜于机械化去雄、收获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以育种加原种圃为核心内容的四圃种源繁殖基地建设,确保品种正本清源。支持企业建设综合抗性鉴定平台,强化品种抗倒、抗旱及抗极端气候测试,打造高水平展示示范基地,提升品种适应能力。

3.5 优化质量保障体系,畅通“供应链”强化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备配套,提升种子质量检验能力,年均检测样品2000 份以上[2];利用 3S、云计算、无人机等高新技术,与制种基地紧密结合,构建从种子基地落实到春播、夏管、秋收、冬运等全程可视、可管、可控、可追溯的数字化监管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应用,推进基地生产全程监管,打造环境优越、秩序优良的种子生产“首善之区”。

3.6 强化产业园配套,提升“价值链”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农发行7 亿元支持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和种子产业园提升项目,全面规划、配套完善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水、电、路、用气、供暖、排污、物流等基础设施,助推入园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同时,将种业会展经济发展做为“张掖玉米种子”走出去、亮出去的有力抓手,紧抓国内各类种业展览会、种子交易会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种子企业针对各自品种的推广区域,积极参与各类会展,在做好黄淮海、东华北常规杂交种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会展经济,将企业和种子向西南市场拓展。在种子园区建设上,充分依托“科创中国”“一带一路”种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机遇,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全国种业骨干企业、优秀人才入驻园区,切实在育种创新、基地建设、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推广营销等方面实施“补链、强链、延链”行动,助推临泽种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玉米种子制种种业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1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
探讨玉米种子室内检验的几点做法
探讨低温冷冻条件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蔬菜制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