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有魔力的故事吧
2022-02-23万宇
文 万宇
想和孩子谈谈,话到嘴边,多半都变成了道理。
往往还是大人们的道理:
“小朋友一起玩时,就应该学会分享。”
“要努力学习,你看不好好抓紧时间,就考不出好成绩。”
“一点点小事情,就纠结成这样?看开一点不就行了吗?”
“如果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
这些说教、威胁,甚至惩罚的方式,不能纠正孩子问题,更不是良好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孩子的委屈和困难不被理解,不被同理,他们还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家长们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有原则,赏罚分明,可是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了半天道理,效果仍然不理想。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讲一个有魔力的故事吧。
疗愈性故事的安全性
喜欢听故事几乎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作为家长,对讲故事也一定不陌生。这是温馨的亲子时刻,更是倾听孩子内心、表达想法的好机会。听故事是孩子自身的渴望和要求,所以他们会放下内心的阻抗;父母进行启蒙教育的引导和启发,也会更为安全有效。
故事大多有治疗或者疗愈的作用。“故事像水,温柔地打开孩子的心灵,引领偏离行为回归平衡。”“故事就像水,能够找到直抵灵魂深处的道路,能够透过裂缝渗入坚不可摧的墙壁,能使万物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来自澳洲的作者苏珊·佩罗在《故事知道怎么办2》这本书中形容故事的疗愈作用。
无论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听故事时所产生的真实体验都具有疗愈的作用,或是哈哈大笑,或是若有所思,或是眼含热泪,这个过程就是故事本身的治疗过程。疗愈性故事,能够亲切、轻松、有效地解决孩子的某些复杂问题,就像自然疗法或顺势疗法,类似天然的药物,它能凭借孩子自身的潜能来消除失衡的状态,相信孩子有信心、有能力解决问题。对孩子来说,更为可贵的是,经常讲故事能够培养和强化孩子的注意力,并激发想象力。
为孩子量身打造专属故事
每位家长可以拥抱疗愈性故事,并且根据孩子的状况,尝试自己创作故事。是不是很难?我们先来看个例子。
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喜欢掐人。在幼儿园里,跟她玩的小伙伴,被她掐得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说教、威胁、惩罚,什么方法都用过了,她的家人无法纠正她这个问题。一位儿童治疗师针对孩子的行为,创造了一个叫《张牙舞爪的小螃蟹》的小故事,孩子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在海滩上,有一只小螃蟹不讨人喜欢,因为它总是伸出钳子使劲乱钳,小伙伴们都被它钳得受伤了。这可怎么办呢?为了让小螃蟹不再乱钳人,小乌龟请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八爪鱼说:我们把它的爪子剪掉吧。海鸥说:我们用特别结实的绳子,把小螃蟹的爪子绑在背上吧。海星说:我们拿胶水把它的爪子粘起来吧。这些小动物们都被小螃蟹钳伤过。所以,他们想出的办法也很粗暴。但是小乌龟很能理解和体谅朋友,它建议:让我们来帮帮小螃蟹,让它学会不伤害朋友吧。于是,小乌龟运用智慧想了一个办法:我要用海草织一副厚厚的手套,当作礼物送给小螃蟹,让它戴在爪子上,这样它就不会伤害到朋友啦。从此以后啊,小螃蟹就戴着手套,和大家一起愉快地玩耍,小伙伴们再也没有受伤。即使后来手套破了,不能戴了,小螃蟹也不再钳人了。(选自《故事知道怎么办》)
为什么疗愈性故事比跟孩子说一大堆道理要更有效呢?因为说教会使孩子产生防御和抵触心理,并找理由推脱责任。而故事就不同了,不但生动有趣,并且说的是第三方,不是说孩子本人,这会使孩子减少防御,同时形象的隐喻又能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跳脱出自己身处的位置,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审视故事主人公的行为,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重新认识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故事中小螃蟹钳人隐喻孩子的攻击行为,小乌龟编制的手套隐喻着爱、关心和接纳,同时还隐喻着对不良行为的限制。但这种限制并没有给小螃蟹造成任何负罪感,因为手套是温暖的,不是冰冷的带有惩罚意味的东西。当小螃蟹戴上手套后,小伙伴就都愿意和它玩了,这又让孩子感觉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故事就能够产生魔力,“无声无息地、隐秘地”发挥作用。
疗愈性故事的魔力
有个小朋友因为要参加比赛,产生紧张情绪与负向思维,以致赛前焦虑、不愿意参加比赛。笔者为此创作了一个疗愈性故事。故事细致地描述了小朋友的心理活动,并复盘整个比赛当中的心理活动,希望给予他必要的心理支持。这个故事得到了小朋友的喜欢与认同。
小河马斑卡老早就让妈妈给他报了名。妈妈也替他找出了头盔,把斑卡的小自行车擦得亮亮的,爸爸还经常带他一起出门骑自行车,进行练习,希望他能开开心心地享受这次比赛。
可是,比赛到底是比赛。比赛的前个晚上,小河马斑卡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的脑海里闪现着无数“如果”,如果自行车链条在路上掉了怎么办?如果不认识路跑错了怎么办?如果在路上摔倒了怎么办?如果旧自行车比不过小伙伴的新自行车怎么办?如果得不了第一怎么办?如果得了最后一名,大家嘲笑我怎么办?
太多太多的如果和怎么办,像大石头一样压在斑卡的心中,好难受。他好像看到自己的自行车骑着骑着的时候链条掉了,这时候妈妈爸爸也不在身边,他自己不会修理;后来又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终点,别的小伙伴都超过他了,可是比赛的线路那么长那么长,骑啊骑啊,跑啊跑啊,自己怎么也到不了;有小伙伴在笑他,你能赢得了吗?看,小斑卡最慢了……“呜——呜——”小斑卡急得哭了起来,哭得可伤心了。
第二天,斑卡不肯起床。妈妈催了好几次,“小斑卡,快起来,再晚就参加不了比赛了,我们还要提前去检录呢。”
“妈妈,我不想参加比赛了。”斑卡躲在被子里,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在疗愈性故事中,获得听者的认同,是走入他内心的桥梁。他的忧虑和情绪被认真描述,被耐心倾听,被充分同理,这本身就是治愈的过程。不必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负向情绪也被故事抚慰。
斑卡一下子觉得好累啊,又很激动,有点想哭。原来担心的那些不好的事情一点都没有发生。他找到路线了,他的车子没有出问题,他很开心,感觉棒极了。
“妈妈,我累了,你来推车吧。我想去看看有什么奖品可以领。”
斑卡和妈妈一起去领奖处,领了“阳光普照奖”。“什么叫阳光普照奖?”
“就像阳光照着我们每一个,每一个都可以享受比赛的欢乐啊。”妈妈说。
斑卡想了想:“明年我还报名参加比赛吧。记得给我买辆新自行车,妈妈。”
疗愈性故事的目的,不是引导孩子认错,而是提供思路和支持,让孩子本人重新体验完整或者平衡,解决方案多半令人快乐或者充满希望。
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故事的生命力流淌出来。在我们的倾听与表达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试试有魔力的疗愈性故事吧。让故事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也借此滋润我们早已干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