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证人(小说)

2022-02-23仲布多杰仁青

青海湖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李达尔证人

仲布·多杰仁青

中证人离开了人世。但是我没能参加他的丧事,这多令人愧疚啊!不过,我现在能肯定他过世前对我还是念念不忘的。至于其原因,是因为中证人一辈子调解了各种矛盾纠纷,其中最后调解成功的是我和我妻子之间的那场官司。如今,我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已经逐渐回暖,彼此关爱有加。所以,按常理来说,我哪儿有不参加他丧事,送他最后一程的理由呢?

我到中证人家时是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空气中除了腥味和煨桑的香烟,还有一股浓浓的只有在秋末才会有的湿气。他的家人和亲戚们在各忙其事,大门内外人群熙熙攘攘。前来参加丧事的僧人们念诵经文的朗朗声音彻底征服了这世界所有的喧嚣与烦躁。

但是,对于他的过世我并没有掉眼泪。中证人一辈子承担调解着别人的大事而结束其漫漫人生路的,他走得安然,所以,我觉得不应该为他的去世而掉眼泪。

直到我喝完满满的三碗茶之前,身为逝者后事承担人的村长对我依然一言不发。他在我身边愁眉紧锁,闷闷不乐了一会儿。我估计,他对我未能按时参加中证人的后事抱有很大的怨气。听村长说,中证人临终前一直未能瞑目,等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此时,我更加悔恨自己当初不去参加后事的决定。

村长往我的碗里再次倒满了茶水,然后给我递了一张叠得很整齐的纸,很丧气地说:“这是逝者的遗嘱。”

我都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把那张纸接过来的。

后来,逝者的家人,生前的朋友,村长和部落里的其他几个人围在我的左右把我送到了大门口。这情形看似是乡亲们在为中证人送行一样。

回到家后,我感到很疲惫。而且,我很明显地感觉自己的裤袋里吊着一块沉重的石头。

借助灯光,我从裤袋里掏出那封遗嘱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我女儿的官司看看你能不能去调解一下,我希望你能补充《一百零八条调解书》的其他内容。”

中证人和我们是同一个村子的。我年少的时候,他给我讲过《三十颂》和《词性法》等藏文基础语法,而且也给我教了很多在民间流传很广泛的说辞。同时,也为我辅导了不知是哪位智者编写的大作,一本叫作《圆满调解技巧法》的书籍内容。但是,他去世时我还在某大学的法律系攻读法律专业的课程。那时,我正值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加之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时为时已晚,所以,作为师生的我们在最后时刻未能见上彼此一面。说老实话,我根本不知道中证人去世前他的女儿还有一场官司的事儿。所以,这封遗嘱对于我犹如晴天霹雳,我变得束手无策。

在老家,我利用一周的时间去打听了中证人临终前的生活情况和关于他女儿的那场官司。

下面的文字是我从乡亲们那里搜集到的关于中证人和他女儿的官司的故事。为了不掩盖事实,我抛开了小说创作中的虚构手法,很认真地记录了真实的内容。

在村落里,无人知道中证人到底叫什么名字。听他自己讲,他的祖籍是四川一带,他一向认为自己是汉族人。大概在十五岁的时候,他跟随自己善于占卜算卦的父亲流浪到了这地方。然而,可惜的是他的父亲在这边安家落户没过多长时间,他都没来得及把自己善于占卜算卦的技能传承给儿子就离开了人世。此后,孤苦伶仃的他前往藏区很多寺院和学校零零散散学习了不少文化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他对佛法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最后,他成了一位偏爱佛法,坚信因果,特别擅长调解各种矛盾纠纷的民间能人。

中证人为人诚恳,也很会来事。他的那双眼睛总像一盏明灯一样明亮而坚定,一刻都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我感觉他的眼光都能看到对方肠胃里蛔虫的蠕动。每次他调解纠纷时,他都喜欢以因果和正直为准绳说事讲理。他的说辞和举例言简意赅,富有很严密的逻辑。所以,没有人不被其征服,到最后都只能听从他的决定。

平日里,中证人喜欢在一边盘腿打坐,喜欢手持念珠念诵经文。但是,不管在自己的村落还是在其他村落,各种大小不一的矛盾纠纷还是层出不穷。因此,他无法长期待在同一个地方干同一件事。他在生活里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有时,他还要骑马去很远的地方调解一些久拖未决的各种纠纷。调解不成功,他是坚决不会回家的。

中证人的家里有一块檀制的红色桌子。桌子上放有一本厚重的《圆满调解技巧法》的短边书。旁边又是一本很厚且书质较差,而且满是油腻的笔记本。笔记本的扉页上用藏文草书写有《一百零八条调解书》的字样。那是中证人亲自写就的,有种古文的感觉。但是,不管是在白天看,还是在灯光下看,能看见的只有模模糊糊的几个字,其他的字几乎已经看不清楚了。

中证人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调解完各种矛盾纠纷,待双方彻底和好之后,他会拿起一支粗大的铅笔打开《一百零八条调解书》,把当事人、事由、结果和调解的时间、地点和过程都记录在案。

中证人的老伴是一位贤惠能干的藏族女人,原来是卓仓地区的人。听说,她的祖辈可追溯到吐蕃赞普时期的藏王热巴巾的军队。细说起来,她的身世都可以追溯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大臣噶东赞之前。听她讲,她的家估计是在卓仓多杰羌寺附近。她不但会讲卓仓多杰羌寺内的古钟的来龙去脉,而且经常以“只要多杰羌寺的钟响,巴燕滩地的马都会惊跑”来详述其故乡和身世的辉煌。但是,后来她因为跟中证人坠入了爱河,她的青春和美丽就自然归中证人所有了。

中证人的老伴是一位聪明能干,团结邻里的好女人。他们家的家务活一般都由她来操持。如果中证人因为调解要去外地,她会提前备好马的饲料和中证人需要的东西。有时候,她也会跟中证人一起骑在马背上去各地参与调解各种纠纷。

中证人夫妇之间的感情很好很稳定,两人日子过得其乐融融。所以,村里人很少能看到两人闹不开心的时候。但是,有时候家里的争吵也是难免的,这当然跟他们俩不同的民族传统与生活习俗有关。不过,每次争吵过后,两人又对彼此关爱有加,并不影响感情。对于一个家庭,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俗话说“落叶会归根,鸟儿会回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中证人的乡愁越发强烈,两人的话题也逐渐多了起来。

“只要有一天咱们调解成功了一百零八条矛盾纠纷,咱们就去峨眉山朝拜一趟。”

“不,等招上女婿了,咱们就去卓仓多杰羌寺朝拜。”

……

……

有时候,中证人调解矛盾纠纷时会把双方当事人叫到自己的身边,然后说:“我喜欢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有一座山叫峨眉山。如今,峨眉山上有来自天南地北的朝拜者。朝拜者有活佛、僧人、专家和格西等不分僧俗男女老少。他们都会过来祈祷自己能够弃恶从善的,尤其会祈祷说希望日后避免各种矛盾纠纷的缠绕。”如果当事人的态度不够真诚、难以改变,他会接二连三地去想办法说服他们。

听中证人说,他喜欢为别人帮忙做事。每次帮忙做事,他都会以因果和正直为准绳。这是因为他小时候受到了老家的乡亲们和朝拜者的影响和熏陶。

中证人要做的都是一些庞大而杂乱的事情。根据《一百零八条调解书》的内容,他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寺院和村落之间、村落和村落之间、活佛和官员之间、主人和小偷之间以及夫妻之间的各种琐事。在那么多纠纷中,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他至今未曾调解涉足过的领域。但是,他听说过的夫妻俩因民族不同而产生的纠纷有好几次。他总是在考虑民族不同的夫妻之间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隔阂。这个问题,是他至今未能解开的一个谜团。

他心想,男女之间感情方面的事情就像是一个谜团一样,是始终都无法解开的。

中证人夫妻俩先后生育了两个女孩。大女儿早早就嫁了人。当时,女儿容貌姣好,身材苗条,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中证人心想,现在的社会跟以前的不一样,各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婚事不会像以前那样去追究祖辈和父母的身世。不过,有那么多的人前来提亲,心里还是感觉暖融融的。

可惜的是大女儿生了小孩之后,丈夫开始莫名其妙地酗酒。因此,两人之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每次吵架之后,她都会去娘家待个十天八天。这时,中证人会问她吵架的缘由。但是,对此女儿并没有正面回答过。

中证人这辈子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能调解好自己的大女儿夫妇俩的纠纷。

中证人的小女儿叫热桑措。这名字是中证人自己给她起的。但是,从起名那会儿开始,他就觉得这名字实在过于夸张。于是,有时他羞得满脸热乎乎的。因此,他不敢直呼其名,还是直接叫她“小女儿”。

热桑措十五岁那年,他们家乡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当时,正是人们的私欲暴涨,生活拮据,压力增大的时候。所以,中证人的工作量也有一种水涨船高的架势,不过他的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意料之外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中证人每天的念经量比以前少了很多。

中证人的老伴收回那副愁眉苦脸的表情,开始说话了。

“从现在开始,你就别再干那些调解的事了。看你头发都白了,眼睛也花了,你还是念念经,尽量地积德行善吧!”

中证人都没听见老伴说了些什么。他一边打开《一百零八条调解书》,一边自言自语似的说:“离一百零八条纠纷还缺一场,如果到一百零八条了,那就等于是一轮念珠的功德啊!”然后,在老伴的耳边说:“祝愿汉藏民族的纠纷……哦,不是!祈愿世间万物有情众生能遇上幸福和幸福之因,祈愿三宝永远保佑啊!”说着,他双手合十放到自己的头顶上。

几年之后,中证人的家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商人。商人是做唐卡和佛像生意的。商人在村子里大声吆喝说:“只要你信仰虔诚,贡品的加持永远都是无量的!”

第一个把商人接到自己家里做客的正是中证人。

中证人从商人手里买了一幅唐卡和一尊度母铜像,摆在自己家的佛龛前。顿时,他感觉自己家已经变得庄严肃穆了很多。

从那时起,商人成了中证人家的女婿。女婿的名字叫达尔吉,看起来也就刚过三十岁。但是,比起自己的女儿热桑措,估计要大将近十岁左右。

但是,自从达尔吉成为自己家的女婿后,中证人就没能赚到多少调解费。乡亲们虽然叫达尔吉为“商人达尔吉”,但是,他的生意也是明显不如以前了。他们的家境也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

大概过了一年后,达尔吉有一天对中证人说:“咱们家待在这山村里打发日子不是什么好办法,咱们应该去县城租房子做一点买卖最好。”

中证人想了半天,然后说:“这事还是你们夫妻俩考虑一下,我和老伴怎么都会同意的。”

“热桑措会同意的!”达尔吉很认真地说。

那年刚立春,中证人一家就从山村搬到了县城。实际上,达尔吉夫妻俩提前三个月在县城安顿下来了,中证人和老伴是后面才搬过去的。

达尔吉一家在县城租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子。上层是中证人和老伴的卧室及一家人的佛龛,另外还有一间小厨房。楼下是商铺,达尔吉夫妇俩的床铺就摆在房子最里面的角落里。他们经营的商品主要有唐卡、佛像和铜像以及其他的一些佛教用品。由于商品种类繁多,顾客们总是来来往往,很是热闹。

达尔吉的邻居是一个开“羊肉店”的小商铺。

“羊肉店”的大门一整天都会开着,里面还出售鸡肉和牛肉。县里不分什么民族的人都会过来根据自己的需要买各种肉。有时候,山村的乡亲们也会找上门过来买。那些人虽然进门后嘴里会说:“阿啦啦!这味道真是臭!”但是,乡亲们还是会力所能及地买一些肉回家。

卖肉的人叫李毅,大家叫他小李。他是一位汉族,但除了说话有点结巴外,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而且,他皮肤很白,像是没有被太阳晒过的白萝卜一样。

小李像一位僧人一样喜欢念诵《皈依经》。他把《皈依经》背得倒背如流,不管在哪儿都可以念下来。只要生意红火能卖出去很多肉,他当晚都会多念几遍经文以示回向。

但是,商人达尔吉有时看不惯小李的这种行为。于是,会半开玩笑地说:“小李,你既喜欢宰杀生命从事恶业,也喜欢念诵经文从善啊?”

然而,小李的生意还是做得红红火火。

不过,小李的生意是跟季节有某种关系。每年秋末,是他卖肉最好的季节。因为这时候乡亲们刚忙完收庄稼的活,正是需要补充营养,改善生活过好日子的时候。而且,这时的牛羊反而是肥壮的时候。所以,在这个季节里吃肉喝汤对于乡亲们是一种习俗。小李经常说的口头禅“瘦人要吃肥肉”对乡亲们而言也不无道理。

生意平淡时,两家人会各自拿来一张椅子坐在商铺门前聊各种话题。小李总会说要对所有的有情众生怀有慈悲心,而达尔吉会说只要信仰虔诚,佛像和唐卡的功德是无限无边,并会举很多的事例。

小李说得像是一位大智者,会说:“但是,对于凡夫俗子来并不是那样的,俗人主要就是永远离不开女人。首先,他们要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而其他的事都是次要的。”

但是,县里没有一个女人对小李示过好。在他们的观念里卖肉的跟屠夫没有区别。屠夫是杀害生命的职业,所以,这属于污蔑,是需要避讳的。于是,小李彻底没了对县里的任何女人表达爱意的机会。

小李总是喜欢对商人达尔吉说他在外地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房子,有很多异性朋友,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差,所以需要有人照顾。于是,他把卖肉的好多钱花到她们身上。

每次小李说这些话,他自己会很自豪地朝天哈哈大笑。

估计小李的爱欲也会受到季节的影响。这个秋末,小李的性欲又开始膨胀了。因此,他乘生意不好的机会去其他县城或一些大城市挥霍度日,寻欢作乐,甚至都会忘记回家。

也真是的。每次小李出去,那些女人就疯狂得像是一条条小狗一样在他身边不离不弃。他们会脱光小李所有的衣服,尽力让他得到很大的满足。小李也是那种来者不拒的人,他不会放过每个女人。他手头的钱就像是在撒经幡一样,没有任何爱惜的意思。但是,回到商铺后他又会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生意。

后来,两家商户成了很要好的朋友。每次到了什么节日或是过年,商人达尔吉会邀请小李到自己的店里做客。中证人和他的老伴也会毫不客气地请他到自己家吃肉喝酒。后来,小李如果要去中证人家的二层楼上做客,他也不会空着手去,一般都习惯背上一大块羊肉去。

中证人一家搬到县城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了。随着两家人关系的发展,彼此的来往也日渐多了起来。有时,热桑措会拿好吃好喝的东西毫不客气地去小李家做客聊天打发时间。

热桑措心想自己还很年轻,一辈子都跟商人达尔吉在一起实在是有点可惜了。

没过多久,商人达尔吉说是要扩大自己的生意。后来,他带着一些唐卡和佛像等一大批东西去内地继续做买卖了。

再后来,小李和热桑措在私底下聊的话题更多了,两人开始对彼此有了好感。

从此,小李不会再去外面找那些女人了。他对热桑措的爱已经变得死去活来,身心根本没有疲惫的样子。这可能是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关,当然也跟自己是单身有关。

商人达尔吉去了内地后,中证人家里自然就少了一个人。但是,热桑措的生活随之变得倒充实了很多。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喜欢去邻居家里逗留聊天。

现在,中证人已经老了很多了。他对眼前的俗世生活没了多大的兴趣,对小李带过来的各种肉也是很不在意。每天晚上,只要一躺下他就会睡得很死,直至天亮都不会醒来。

“小李给你俩带肉来了!”那天,跟往常不一样,热桑措替小李为自己的父母带来了一盘煮好的羊肉,回家后直接放在桌上了。

“哦!是羊肉啊!谢谢啊!这肉很肥啊!小李去哪儿了啊?”中证人看了一眼老伴,然后对自己的女儿问。

“他病得重,已经躺下了!”

中证人只是点点头,什么话都没说。他好像落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小李和热桑措第一次幽会是在小李家的二楼上。二楼上基本没有人会来,所以那里既安全又放心。

小李和热桑措在“羊肉店”的二楼上约会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但是,热桑措的老公,商人达尔吉还是没有要回家的意思。

几个月过后,商人达尔吉回了一次家。但是,没过三天,他就又回内地去做他的买卖了。

小李和热桑措之间的“好戏”在羊肉铺的二楼时不时地进行。

第一个揭穿小李和热桑措之间的秘密的是中证人的大女儿。

那是一个圆月夜。那晚,大女儿的丈夫因为酗酒跟自己吵架,他们把邻居们都吵醒了。所以,她碍于面子,无法继续在那里,她就直奔回父母那里住。刚到商铺附近时,她就看见自己的妹妹热桑措正偷偷摸摸地钻进小李的商铺里。

大女儿觉得很是奇怪,她想看个究竟。于是,她跟在妹妹的身后继续去偷看。

大女儿轻手轻脚打开大门一看,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腥味。从窗户里透过来的月光把小屋照得亮堂堂的。

大女儿在楼底下没看到热桑措的影子,于是,她更加好奇。正当她不知所措时,楼上突然传来了9叽叽咕咕地说话的声音。她立马上楼把耳朵贴在门上听其究竟。从屋里传来的说话声越来越大了。

大女儿听了一会儿后,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顿时她像一尊佛像一样没了动静。后来,大女儿轻手轻脚地回到父母家中。

她发现隔壁佛龛前的灯还是亮着,父亲盘腿坐在佛龛前念诵着经文,而母亲就在一边轻轻地打着呼噜早已沉入梦乡。

中证人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早就注意到了大女儿已经到自己身边了。从女儿的眼神里,他看出了女儿似乎知道了些什么。

中证人问:“你们家的男人又喝醉了吗?”

“是啊!那狗屎!简直就不是人!”

大女儿怒气冲天。

“父亲曾经要他戒过酒,可是没用啊!”说话间,中证人的老伴也睡醒了,来到他们身边说。

“而且,现在都已经喝得变本加厉了!”大女儿轻声哭了起来。

中证人一边念经,一边对着大女儿想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中证人谈起了自己的往事。说话的声音很低,没有像往常那样的委婉,而是带着一种悲凉的腔调。

中证人开始讲自己家的苦难史。他说,他的母亲早年因为饥饿去世了。他的两个哥哥因为赌博,后来就发疯了。他的妹妹嫁人后因为丈夫家暴被害身亡。同时,他还讲了很多关于自己老家的辉煌与其他一些名胜古迹的历史。

中证人最后说:“等我调解完一百零八条纠纷,我就要回自己的老家了!”说着,眼眶里泪水不断打转。

“你还在等发生一些矛盾纠纷啊?”老伴有点不高兴了,抱怨说。

“不是啊!现在,这里的矛盾纠纷明显地变少了。这一点我很高兴。我的目的也是去减少矛盾纠纷,而不是根除矛盾纠纷,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中证人听着外面哗啦啦的落叶声,说:“但是,现在都完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中证人看自己的女儿听得很认真很投入,于是心情变得更加悲凉。他有意放低声音,说:“达尔吉是个为人诚挚友好的好女婿,他没有任何罪过。我经常祈祷他在外面做事能够顺利平安,希望他能安全地回到家。不过,真是可怜啊!”

大女儿也是擦着眼泪,接话题说:“就是啊!如果没有他,咱们拿什么维持生活啊!”

中证人说:“可能是因为我前世积下的德太少,现在,离老天爷惩罚我们家不远了。女儿啊!我一直都是忍着去接受咱们家的不幸啊!”

随后,大女儿跟中证人拉开了一点距离,然后双手盖住自己的脸,带着哭腔说:“俗话说‘人不知羞愧是狗,狗没有尾巴是鬼’,这的确是真的啊!”

中证人走了过来,摸摸女儿的头,然后长叹一口气说:“是啊!是啊!现在都来不及了啊!这种家丑怎么可以告人啊?”

几天后,县城的“羊肉店”再也不见开门营业了。而小李和热桑措也从众人的视野里消失了。

中证人因病卧床不起了。

又过了几天,“羊肉店”里来了一位新的主人。门前的客人又随之多起来了。

后来,中证人一家又被迫搬回山村里去了。搬家时,中证人还骑在每次只有去调解纠纷时骑的那匹老马上,而且老伴也是跟他一起骑在同一匹马上。那匹老马太老了,它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走得更快了。

中证人骑在马背上迷迷糊糊地张望着远处的大山、森林和草原。然后,他收回视线,盯着在自己身前牵马赶路的那个人。看着这个人的背影,中证人的心里各种滋味,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牵马赶路的是自己家的女婿,商人达尔吉。他也像匹老马一样,走路沉重而缓慢,额头上还不断地滴着汗水。

那天夜里,中证人回村里后直奔佛龛前,直接就朝着佛龛上的铜像和唐卡磕了三次长头。然后,盘腿打坐在一边停止了呼吸。

……

我从某大学的法律系毕业回家后开始修改自己的那篇叫《谈藏区民间调解法的艺术与技巧》的毕业论文。

有一天下午,达尔吉急急忙忙地到我们家里来了。他眼眶湿润,满脸灰蒙蒙地把那本叫《一百零八条调解书》的笔记本递给了我,然后跟我说:“上次忘了把这笔记本给你了,谢谢你了!”

我接过笔记本时手开始抖了。我打开笔记本逐页翻了过去,这时我才发现那是中证人在这一辈子里调解各种矛盾纠纷的记录本。在我的意料之外的是,我的名字居然也写在里面。顿时,我的心开始颤抖起来。

我正要抬头给客人说什么时他已经彻底离开了我的视野,我连他的背影都没看见。在中证人的记录里,关于我的那封调解书是第一百零七条。这时,我想起了我和媳妇之间的那场纠纷。随后,我想起了纠纷调解后出生的那个小男孩的脸庞,也感觉有一种欢快的笑声在我的耳边回荡。

我流着眼泪再次读了一遍中证人留下来的那封遗嘱。

室外,雪花在空中纷飞。一群鸟儿在空中飞来飞去,鸣叫着各种脆亮的声音。

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

猜你喜欢

小李达尔证人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还有机会吗
“目击证人”长颈鹿(下)
湖南与蒙达尔纪的深情“握手”
目击证人
实话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内容分析及其对老年合唱教学的启示
为了能够得到小李的关注正在不断努力中
反正看不懂
聋子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