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师范生核心素养优化研究
——以扬州大学音乐学院为例
2022-02-23周虹先
周虹先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1997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在对各成员国关于教育政策和实践中各项理论及成果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后,特别将对国际学生有关素养组成要素、概念等的调查研究和数据作为支撑,构建了人与工具、自己及社会的三方面框架。2003年在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康的社会》一文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在我国研究和最终提出的时间较长,经过百余位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等人三年地不懈努力,于2016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包含三个领域的六大素养指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考虑学生横向(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及纵向(终身发展)。
一、音乐类师范生核心素养构成要素
“核心素养”对于音乐类师范生而言,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对学生未来影响的深厚性,结合专业与未来从业相关要求,笔者认为音乐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其能够胜任未来教育工作的人格品质和关键工作能力,并非泛指综合能力,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师德师风素养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教师基本的职业素质。近几年,国家大力强调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近几年教师“师德”问题频发,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基于此,师范生在校期间,就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崇高理想,培养自己“爱岗敬爱、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感。
(二)文化综合知识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往往会对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一名能够旁征博引、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更能够启迪学生、引领学生。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知识灿烂辉煌,人类祖先留下了大量的知识瑰宝等待着人类去探索发现。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有益于课堂教学效果,更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良好兴趣的培养[1]。
(三)教育教学技能素养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如何将知识通过合适的方式表现传达出来是师范生的必修课。教师教学技能素养关系到课堂的质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教书育人,教书重视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授课;育人则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家国情怀等。要做到以上,良好的道德品格、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教师必须兼具的。面对社会上频出的各种“怪相”(校园暴力、欺凌等),教师应以身作则、坚定信念、传递正能量。
(四)研究创新发展素养
教师的研究、创新能力是永葆课堂活力的法宝。传统老式课堂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已然不适合新兴青年。为保证学生的专注度、凝聚对知识的渴望度,教师应当不断钻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互联网新兴科技,丰富课堂授课方式,并通过不断地研究学习创新,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二、音乐类师范生核心素养发展困境分析
当前,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各大高师院校改革创新的聚焦点。但是针对音乐类师范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存在某些特殊的发展困境。
(一)音乐类师范生理想信念不足
根据笔者八年从事音乐学院辅导员的亲身经历及经验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不足,功利心驱动等问题。在师范专业的选择上,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师范生稳定,有寒暑假而选择;小部分是因为父母要求而选择;只有极少部分是因为自身热爱教育事业而选择。因此在后续的专业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兴趣度缺乏、职业理想不足等问题。音乐专业的选择,又存在突击备考,文化课成绩薄弱而被迫选择音乐,这导致在音乐教师教学过程中更缺乏激情和热爱。
(二)音乐类师范生文化基础薄弱
音乐类学生在高中备考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问题。根据招生分数线,对音乐类学生的分数线设置偏低,导致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音乐师范专业学生在综合性大学里虽然有相关的基础性课程,例如毛概、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等,学生和专业老师的观念里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的思想高度不够,在素养方面有待提高。由于基础薄弱,对于基础文化类学科的学习成为很重的负担,例如英语、计算机等,挂科率偏高是常见的现象,同时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且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课堂的丰富度、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课堂的综合育人力都有所欠缺。
(三)音乐类师范生教学技能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音乐类师范生的教育长期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错位、音乐教学内容体系与音乐素质教育发展错位、教学方式方法与信息化时代发展错位”等弊端[2]。这种培养错位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无法用新兴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对于中小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音乐类师范生入校后,接受传统课程的学习,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过于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专业课程设计中教学轻实践,学生专业知识相对扎实的同时,无法应用到实践中来。在教学授课技能方面,锻炼机会较少,缺乏实战经验。专业课程设计不能紧跟时代要求,对多媒体等新兴教育手段缺乏学习,导致学生在授课创新性等方面存在短板,对讲台胆怯,也导致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及毕业季的求职中屡屡受挫。
(四)音乐类师范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当前国家大力推崇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师范生工作后在教学工作中的创新能力。音乐类学生在综合类大学,既要夯实文化基础科目的同时,又面临着专业课程的提高需求,还需要承接学校各类活动文艺类活动,所以课业负担和专业负担都比较重。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实践创新能力,大部分学生都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音乐类专业授课教师需要以小课方式授课,本科生的扩招也导致教师授课工作量增大,专注于科研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所以需要寻求一定的突破点,让学生能够学习、科研两不误。
三、音乐类师范生核心素养优化策略
对于师范生的培养,高校需具备超前的意识,明确师范生是“未来培养人才的人才”,他有着“未来教师”和“当下学生”的双重身份,所以师范生是“核心素养”改革践行的目标人群,在将来培养中小学生的践行者[1]。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结合高校教学与学生工作口合力,多管齐下;需要家庭与学校联合互动。
(一)夯实文化课程基础,以实促进
文化课程是音乐类师范生学习艺术课程的坚固根基,纵使专业能力再突出,缺乏知识储备,对艺术表现及发展的及时思考,旧元素终将被取代。想要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音乐教师,音乐类师范生首要任务就是夯实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对文明理解的积累,无论是文学、还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或是其他理学、工学学科,学科间总有交叉融合之处,多学习、多思考,实现真正意义的以实促进。对理论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影响着对艺术的追求高度、深度、与广度,就如巴洛克时期音乐与建筑风是有共通性的,流行装饰,强调明暗对比,艺术家们对艺术作品的“艺术通感”也在此体现。如若仅受限于对音乐本体或形式的思考,视域与思考角度也会局限、狭隘,对问题的思考也缺乏全面性。高等教育应当与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一脉相承,融合为一个整体,充分过渡并衔接好,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并将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推向社会,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维稳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基础教育中学生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依托社会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不断进行调整完善。以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3]。开阔视野的培养不一定要精通,但一定要重视文化课程学习,积极了解并养成主动探索思考的好习惯。在此方面,我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征文、朗诵、即兴演讲、粉笔字、钢笔字书写大赛,旨在通过此类活动与比赛,引起学生对基础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视,提升整体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
(二)重视专业学习,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音乐类师范生群体本身就具有与其他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当前我院的课程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通识通修类、学科专业类、开放融合类以及创新实践类,课程间的联系与循序渐进,旨在培养真正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优化,使学生在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了解音乐发展的历史演变,对基础技能及基本功的夯实,包括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课程,初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案例,能较好地整合音乐与教育学科知识。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音乐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重视专业类比赛,营造学习氛围
专业类比赛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机遇,也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舞台展示自我,与其他音乐资源的交流与体验,学会反思,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积极学习最先进的艺术表达形式,一定程度促进了学院与师生共同体的进步。因此,此类比赛的资源在培养音乐类师范生中也应加强重视。目前,我院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师范生专业文化艺术节,通过基本功展示等活动,引导师范专业不断优化培养模式;举办中外乐器演奏大赛、自弹自唱大赛、舞蹈大赛等比赛,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促进学生全面了解艺术,培养对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比赛中加强对阶段学习成果的巩固与检验,拓展音乐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发展性人才,也有助于营造学院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整合社会实践,综合育人
艺术教育应依托专业优势,融合思想深度。实践中浸润美育,扩大美育影响力,实现综合育人。音乐作为艺术的分支,与姊妹艺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绝不是简单的想象与凭空捏造[4]。音乐产生于岁月长河,本就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时间、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都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延续西周的“礼乐教育”,发展至今日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以美育人的核心,正是音乐与自然、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其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发展紧密相联。社会实践中对音乐理念的融入,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思考,对文化教育的实现均以综合形式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更应勤于思考,在实践中检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点应当在于实践与感悟,将实践与专业与社会需求充分结合,并以新时代的主题思想为引领为方向,努力将红色经典资源融入学生实践生活中,并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红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5]。例如,红色教育专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音乐教育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在实践中锻炼学生们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构建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了解社会就业前景以及社会需求,对于学生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进行进一步引导。我院成立“红色演出团”,走进市社会福利中心、市部队干休一所、市消防救援支队和部分社区开展慰问演出,与孤寡老人、部队退休干部、消防员、社区群众们一起重温红色经典,唱响时代精神。通过音乐听觉与社会实践、教育宣传丰富情感体验,发挥音乐渗透在学生们缅怀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吸取历史经验的积极作用。
(五)开阔视野,提高创新力
创新是为确保新元素的不断加入,也是音乐类师范生在校与就业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基于此点,我院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创项目、挑战杯项目、互联网+项目等,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文化修养、生活经历、学习收获、实践感受、情感体验、哲学思考、想象力等进行创作,表现自我,发挥资源优势,并将自主能动性与创造力最大潜能地激发。这一改学生死学硬学的固有传统模式,以创造带动学生实践能力,造就不同新型思维模式。实际上,我院学子创造与创新的兴趣十分强烈,且不少同学参与了国家专利的发明,软件APP开发,新型材料的研发制作……这为学生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提供了可行新思路,也必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涯中拥有不竭地创造动力和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结语
音乐类师范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包含其能够胜任未来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需要其拥有的人格品质和工作关键能力,具体可分为师德师风素养、文化知识素养、教育教学技能素养及研究创新发展素养。本文针对音乐类师范生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困境,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综合育人、提高创新力等优化策略,以此希望在音乐类师范生核心素养优化的过程中提供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