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分析

2022-02-23

考试周刊 2022年47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刘 辉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忽视了学生学科思维以及学科素养的培养,难以凸显教育的育人本质和内在要求。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当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是教师最为重要的探究课题,也是教学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历史教材中囊括了我国的历史命运和国际地位,书写了无数英雄人物、仁人志士救国于危亡,谋国之发展的历史事迹,同时也梳理了不同朝代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情况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加强对教材的优化运用,积极推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传承民族精神,接过“历史棒”,勇敢承担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

一、 家国情怀的相关概述

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无数的专家学者基于时代的发展,为家国情怀注入了时代元素,彰显出极强的时代特征。通常情况下,家国情怀指的是对共同体意识的一种基本认同感,集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主体意识等多个领域。高中历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强调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中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教师要加强对家国情怀内涵的解读,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挖掘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和关键的教育任务,使得家国情怀渗透于历史学科的各类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涵养,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 陕西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性任务。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家国情怀针对学生主体而言,要求他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了解国家的发展,了解世界的发展,梳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同时家国情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蕴,是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重要纽带,连接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他们奋勇拼搏,团结奋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切实遵循立德为先的基本教育原则,深化家国情怀教育内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高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丰富,学生充斥在信息的海洋中,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不理性声音的影响和误导,特别是很多高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认知能力、辨别能力有所欠缺,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偏离正轨,在错误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就历史这一学科本质而言,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征,其中囊括了丰富的多元的家国情怀要素,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每一代中国人身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从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近代的反侵略,再到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家国情怀的内容越发丰厚、立体,家国情怀的构架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当前教师推进家国情怀教育,能够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加强对家国情怀要素的解读,正确认识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

(三)是推进德育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历史这一课程的本质是推进德育、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历史课堂也是落实德育教育、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历史教材的深刻剖析和有效解读,有效挖掘、运用、整合各种教材资源,在课堂中灵活教学,贯彻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继而推动德育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进程,借助不同时代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迹等,丰富家国情怀教育素材,深化家国情怀教育内涵,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拓宽学生的思想广度。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明确自身的时代职责和历史使命,健全自身人格,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格意志,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有助于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教材中囊括了丰富的、多元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程度而言,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进程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解读,探索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髓,梳理文化发展的历程。其中家国情怀一直是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家国情怀思想在文化发展的浪潮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家国情怀的源头要从早期朝代的演变和发展说起,夏朝的王位世袭、西周的分封等都强调了血缘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思想。而后随着儒家、道家、法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为家国情怀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融入了很多的时代元素,比如仁政、仁爱、兼爱非攻、尊老爱幼等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基于历史知识的整体大框架、大构建推进家国情怀的深入发展,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传承、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三、 陕西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

家国情怀本身是一种较为抽象化的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其基础和前提则是让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要素形成清晰的认知和具象化的构建,由此才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消化、吸收历史知识,领悟历史知识承载的深厚感情、传递的高尚品格精神以及传播的优良文化。基于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用、巧用、会用、活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家国情怀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获得更立体、更有趣的学习体验,有效聚焦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翁,于真实的、相关的情境中加强对家国情怀内涵的解读,进一步感知历史学科的魅力。

比如,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为例,这一课是整个教材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夏商周三个朝代早期的国家制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为途径,加强对教学思路的梳理,循序渐进地展开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PPT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地图上各遗存位置存在的相应农产品考古遗迹、房屋建筑复原图等。基于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以多元化的问题为导向,带给学生思考和启迪。问题如下: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遗存的数量非常多,且分布的范围非常广阔,那么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不同的遗存从本质上而言,蕴藏着丰富的、同样的元素,由此也深刻说明了中华文化是由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有机构建、有机融合而来的,说明中华文化的起源体现了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可以结合图片内容,结合教材知识,结合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同学们展开深刻的探讨、互动,课堂上积极回答、分享,由此点燃历史课堂,使得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继而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共同探索夏商周的国家治理。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三皇五帝图,给学生讲解尧舜的禅让故事,基于故事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禅让制。而在《史记》和《战国策》中则对禅让有不同的说法,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本著作有关禅让制的描述不相同,激活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思考探究中对禅让制和世袭制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理解。接着教师可以展示夏商疆域图、展示基本史实、播放大克鼎的解读视频、展示西周时期耕田制的图片。以丰富情境的创设以及多元制料的展示让学生对夏商周不同朝代的特征和经济文化特点进行关联学习以及创新解读。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时空观念能力,同时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由此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升华学生情感。

(二)巧设历史问题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习惯性地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往往被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中,和教师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性不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兴趣等相对较差,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得家国情怀教育难以有效落实。为了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的组织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展开探索思考,在课堂中形成有效的互动、构建多维的互动关系。而要切实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的方式,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

比如以“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这一模块知识为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分析,从教材的整体构架来看,这一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接上一单元,是历史的延续,同时也与上一单元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历史的视角、关联的思维推进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呈现隋唐盛世的相关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关于隋唐盛世,同学们有多少了解?谁能够说一说这一重大历史时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隋唐得以繁荣的背景是什么?是以什么为序幕展开的?又是以何种面貌结束的?关于这一盛世时期也留下了很多的不解之谜,同学们有什么独特的看法吗?教材中又是如何处理这些未解之谜的呢?在这一环节,教师以史料实证型的问题导入整个教学,在问题的启发之下,让学生结合旧知识,衔接新内容,加强对课本重点知识脉络的整合、梳理、构建,同时也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后教师可以立足于教学内容,衔接一手材料、宫廷档案、个人回忆材料、外国记者记述材料等,组织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认真思考系列问题,问题如下: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什么样的作用?隋朝统一的背景是什么?隋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你印象最深刻的措施是什么?唐朝对大统一的巩固和发展方面,你认为最成功的措施是什么?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在问题的引领和启发之下,让学生对隋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形成逻辑性的构建和梳理,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主要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借助单元知识之间的承接和铺垫关系,梳理历史学习的主线,学生能够立足于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在问题的启发和导向之下,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构建成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规律,切实地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隋唐历史大脉络形成系统的认知,能够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展开具体的探索,充分认识到隋唐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不可撼动的地位,深刻地认识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历史意义,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特征,由此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民族的情怀,树立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强化学生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培养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由此使得家国教育在历史课堂中落地生根,让家国情怀之花绚烂地绽放在课堂之中。

(三)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是以理论性的灌输为主,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高考背景之下,教师要注重与教材内容相互衔接,积极展开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实践体验、实践感受环节,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让学生感知到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独特魅力、巨大能量。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走进历史人物纪念馆,铭记历史、致敬英雄。他们在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他们身上诠释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通过参观纪念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指引。先辈们伟大的、高尚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优秀青年敢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而拼搏。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陕西历史新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有效运用,推动家国情怀教育,具体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巧设历史问题、组织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着手,强化教材的指导性,突出育人价值,将家国情怀的种子扎根于学生的心间,让它不断地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全面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