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2022-02-23黄丽兵
黄丽兵
一、 引言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一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径,通过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能够使教师更看重学生语言能力、思维水平、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立足学科特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围绕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维度指导学生学习,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快树立核心素养理念,顺利完成高效课堂构建,帮助学生取得最大化学习成果。
二、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在小学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部分内容。首先,强调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可以通过课文学习认字、识词的同时理解文章,顺利完成句式构建,正确表达想法和目的。其次,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文章描写手法和内涵、情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形成成熟的思维。再者,借助经典文章促使学生学会审美、鉴赏和创造,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修辞手法、行文逻辑等,获得更高语言审美能力的同时,具备创作能力。最后,通过语文教学增进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产生强烈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可以传承和发扬文化。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开展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打造高效课堂,确保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锻炼的同时,通过学习丰富内容获得更高鉴赏能力。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潜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爱国情怀等美好思想和情感,坚定民族信仰,为文化传承奠定扎实基础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
三、 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分析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存在偏颇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能力、思维和情感三个层次的目标,确保学生可以在思维、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取得发展,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相呼应。但在语文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对各层目标进行系统化解读,仅仅在课文讲解过程中从知识、技法、文章情感等方面分别叙述,落脚点依然放在文章知识点学习和掌握上,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体会和运用机会,难以达成育人目标。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长期受应试思维影响,从内心和习惯上来讲都更侧重知识传授。因此相较于活动教学,教师往往更倾向于进行知识教学,将围绕知识点进行长篇大论阐述,使得学生缺少提问、探究的机会,也难以从中获得深刻感悟,容易出现情感缺失问题。
(二)课堂内容受到局限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可知,想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世界,确保学生兴趣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在顺利完成知识渗透的同时,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学、情感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如培养综合语用能力,应当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确保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启发,从不同视角分析和看待事物。但在实践教学中,受思维局限等因素影响,教师通常仅围绕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开展教学,未能做到深挖和整合教材外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在学生已经通过自学等途径提前完成教材内容学习后,往往难以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进而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不利于学生思维发散和想象力发挥。此外,部分教师尽管形成了扩展内容的意识,但在内容选择上依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求,也难以达成激趣目标。
(三)模式变革追求形式
打造高效课堂,强调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以便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使学生时刻保持语文学习的新鲜感。为迎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许多教师引入了翻转课堂、任务教学等多种新模式,希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模式运用时往往追求外在形式感,并未真正掌握模式本质,导致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实际未能起到帮助学生在语言、思维等各方面取得发展的作用。因为无论是采取微课教学还是小组合作教学等方式,课堂上教师都更侧重于布置学习任务,导致语文教学带有一定强制性,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无法跟上教师思路。语文教学应当为锻炼思维、开发能力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适当主导,确保能够独立完成语文学习活动。但整个教学过程依然由教师主导,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积极性,无法做到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因此课堂学习效果不佳。
(四)效果评价过于片面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通过评价体现。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评价环节往往无法有效衡量教学效果,因此时常陷入被忽视的境地。将教学目标当成是导向开展评价,在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将导致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考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如通过课堂小测验等方式反映学生学习状况,无法真正反映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来讲,评价一味看重知识的识记,也将给其带来错误导向。而依照片面评价结果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反而将导致后续教师在作业布置、教学设计上更看重知识讲解,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课堂评价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反思和回想,实现思想和情感升华,改进学习方式,缺少学生的参与也造成了评价活动丧失应有价值。
四、 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突显育人目标,优化顶层设计
构建高效课堂,应在教学设计上突显育人目标,优化小学语文教学顶层设计,以便在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的同时,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在备课环节,教师应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总体目标的同时,精心完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设计,引领学生与文章作者进行深层次对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时,作为抒情散文,文章描绘了边疆学校祥和的校园生活,用于深化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校情感。从语言、审美和文化等方面挖掘文章要素,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加强相关知识点学习的同时,体悟文章传递的情感,学会欣赏散文的优美语言,培养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
首先在语言层面,课文包含10余个生字,需要引导学生归类观察,根据汉字结构一同完成字形归类分析,掌握基本笔画、结构、书写方法。与此同时,文章中含有“绚丽多彩”“边疆”等生词,需要帮助学生学习近义词、反义词和生词用法等内容,确保学生可以完善知识储备,为后续用词造句奠定扎实基础。
其次在思维层面,三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想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结构、内容和情感,需要通过展现图画等直观内容帮助学生联想事物形象,顺利从中获得丰富情感体验。文章采用分—总结构,分段描绘了坪坝、大青树等不同学校场景,在展示文章插图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少数民族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指引学生根据感性认识进行理性分析,完成思维发散和逻辑推理。
再者在能力层面,要求学生可以做到独立学习生字词,并且可以理解词句大意和作者思想感情,围绕文章中优美词句与同学讨论交流,强化学生口语表达和阅读理解等能力训练。文章采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学生比喻成小动物等,展现校园欢乐生活,并采取了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传递真实感受,在审美上要求学生从颜色、声音、形态等意象上产生耳目愉悦的感受,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尊重多民族文化等思想情感。
最后在文化层面,要求学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方面理解文章文化内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从静态环境和动态动物上感受和谐相处带来的美好,使学生产生愿意亲近自然的态度。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穿戴差异,体会各民族间和谐友好的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包容多元文化的观念。
(二)整合语文资源,回归学科本质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应通过提供丰富语文学习资源以完成高效课堂的打造。结合这一目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使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教育本质,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用教材,而不用教教材”的要求,将语言、情感等育人目标全面融入教学内容。
一方面,应结合学情做好教学内容选择,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效落实。为此,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校本化、生活化发展,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选择与学生需求相契合的内容,为学生营造适宜发展的学习环境。如学习课文生字词时,可以以微课形式导入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提升认读能力。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这篇课文时,学习“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等词语,教师可以以动画片形式演示生词意思,并通过配音形式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视听感受。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生词在学校资料库中搜索有关内容,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巩固以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接触和学习更多新知识,形成宽广的视野。立足学生生活实践,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兴趣、偏好相符的学习资料,通过组织“你画我猜”等游戏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汇,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的同时,强化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从生活角度解读文本和丰富学习内容,可以使文字更加生动、立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语文思维得到拓展。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课外收集的语文素材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完成大量阅读内容积累,增强学生语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较多名人名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作者及同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把握这一时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同写作手法、相近情感或行文立意的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加强文章手法、构思等各个方面的总结归纳,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时,其中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等与鲁迅相关的文章,能够使学生对鲁迅的故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通过整合鲁迅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和记录其中印象深刻的词句,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思想情感,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思想和对百姓麻木思想的愤怒、悲哀情感。语文教材中包含较多节选的片段,通过引入课外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全面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形成美好情感和正确价值观。
(三)以生为本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在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应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索取得全面发展。
首先,应尊重个体差异性,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提出相应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确保全体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基于人本思想开展分层教学,应做到因材施教,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针对语文基础稍差的学生在提问时应注意控制难度,如提出“这首诗是谁创作的?以前学习过他写的诗吗?”等问题,帮助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回忆和巩固基础知识获得满足感。而面向学习稍好的学生,可以提出“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诗句内涵和蕴含的思想情感。面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怎么用现代语言描绘古诗给你带来的感受?你曾经读过相同类型或感受的古诗吗?”等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和锻炼机会。
其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指引学生强化语用能力锻炼的同时,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丰富体会,确保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自觉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对题目感到好奇的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重新给文章命题,并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评价,讨论是否能够命名为“出糗的老虎”等题目。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发生思维碰撞,敢于质疑和提问的同时,尝试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体会文章传递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观念。通过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可以尝试自主或合作开展学习活动,使课堂由学生主导,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循序渐进得到语用能力锻炼和思维发展。
最后,教师应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围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的内容时,为确保学生可以领略古诗韵律美和意境美,可以通过播放《月光曲》和月下湖水泛起微光的画面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在观察美好景象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你有过这样难忘的一幕吗?”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月夜、星空等事物的联想,回想与亲人、朋友发生的故事。在学生产生内心感悟后,教师引导学生创作相关文章,这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明确素养导向,实施综合评价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需要全方位反映学生在语言、审美等各方面取得的发展。实施综合评价,引入多元评价主体,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多角度展现学生课程表现,能够使教师获得全面教学反馈,为后续改进教学设计提供科学指导,从而顺利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最后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加强总结反思的同时,指引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创新等各方面进行自我改进,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确保能够高效开展学习活动,进而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例如,在学习《稚子脱冰》的诗文后,安排学生进行现代文改写,还应从情节设计、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使学生通过相互比较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学会有所侧重地设计故事情节和把握场景、人物语言描写细节,并且注重积极、乐观的情感表达。经过反复思考和修改,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古诗文背后的文化底蕴,得到创造力的有效激发,进而更加熟练地运用文字还原诗文中描绘的场景,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教师应树立单元教学意识,将单元教学内容看成是有机整体,通过开展系统性评价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悟。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时,其中包含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部分,课文有《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单元主题为“舔犊情深”,要求学生可以结合生活案例创作纪实作文,运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手法将事例写具体,做到充分表达真情实感。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设立评价标准,可以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单元主题和掌握其中的人文要素,并且有效反映学生的单元内容学习情况。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在文章创作上实现层层递进,初期学会将事情写清楚,中期要求将事件写具体,最后需要将想法上升至感受。因此在评价标准设计上,开始设立感知文本、表述大意、品味父爱等标准,在完成3、4课时的学习后,开展阅读训练和描写小练笔,设立将事例写具体的习作标准。在最后2课时,对习作进行评析,侧重情感抒发评价。根据各个阶段评价要求,学生可以展示习作和相互评价,并根据意见和建议修改习作,得到思维拓展的同时,加强语用能力锻炼。互相欣赏各自的文章,提高自身审美水平后,学生能够尝试创设出贴合生活的真实情境,将对父母的深厚情感融入文字当中,深刻理解“春晖情,寸草心”,形成感恩父母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作用。
五、 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实践
(一)教材解读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探索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可知教材内容从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四个方面生动、优美地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整个单元的设计旨在使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作为单元第二篇课文,要求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根据关键词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通过习作掌握围绕一个意思创造一段话的方法,体会总分段式结构的特点,为整篇作文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应明确课文教学目标。从语言层面来讲,学生应做到读懂课文,并且能够运用几句话描述景观。在思维层面,学生应通过品味重点句段认识到课文从海底等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并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审美层面,要求学生可以鉴赏优美句子,并优美地描绘景物,积累丰富语言。在文化层面,要求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想要达成上述目标,需要使学生在学习关键字词、段式结构等知识点的同时,能够通过多样描写手法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有效地激发情感。为此,需要采用情境创设手段导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联系课外资料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历史故事,通过唤醒学生学习热情组织开展小组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最终通过课堂评价反映目标达成情况,使得课程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高效课堂
1. 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的图片和水中游泳的视频,向学生提出“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等问题。根据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得知西沙群岛是祖国的海防前哨,也是祖国的南大门。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给出“五光十色”“高低不平”等答案,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魅力,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阅读文章内容,自主学习课文生字词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设问引导
在学生完成课文内容阅读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插图,组织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辨认出插图描绘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光景。在学生能够把握描绘海水的关键词后,教师可以提出“你们见过海吗,是五颜六色的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探寻海水五颜六色的原因,并对“瑰丽无比”等词语做出准确解释,深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之处。
3. 小组合作
在带领学生学习描绘海底生物的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提出“有哪些动物?”“怎么看出鱼的数量和种类很多?”等问题,由学生自主论证。围绕各自感兴趣的“珊瑚”“鱼”“大龙虾”等动物种类,学生可以自觉划分为多个小组,讨论课文中描绘动物的词汇和句子,从“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句子中领会数量多的意思,并从四个“有的”中体会动物类型的多样,感受语言奇妙之处,并深刻认识到西沙群岛的富饶。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阅读段落,学生可以学会查找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在学生形成基本学习思路后,可以面向全班提出“第5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能够争相提出“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一句子,并列举“鸟多”“鸟粪多”“鸟蛋多”等论据,领会总分段的文章写作思路,掌握语言习得规律。
4. 情感升华
在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内容后,为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确保学生可以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培养语感和尝试学习文章语言,教师可以适时提出“你们知道只有什么人才能登上西沙群岛吗?”的问题。在学生的互动讨论和相互质疑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悬挂地图,介绍南海上西大群岛的同时,导入课外资料链接,使学生得知西沙群岛曾经被日本和越南侵占的历史,而直至今天越南也不承认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体会到中国人为收复西沙群岛付出的鲜血,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爱国情绪,形成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意识,重新认识西沙群岛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在做好铺垫的情况下,带领学生重新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学生能够从中看到希望和情怀,产生投身到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意愿,将西沙群岛变得更加富饶和美丽。
5. 习作练习
在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提出“西沙群岛不只有这些景物,还有很多作者没有描绘出来的美好事物,你们能够想到哪些,怎么形容呢?”等问题。学生通过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各种画面,产生利用语言描绘和表达的欲望。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延续文章段式结构,并学习作者的写法,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事物描绘。将自身带入真实语境环境中,体验语言奇妙之处,并做到学以致用,可以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锻炼。
6. 评价反思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习作内容,做到相互鉴赏和评价。在相互比较后,学生能够体会自身在语言描绘、情感抒发等各方面的优缺点,在他人的建议下进行反复修改。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实现知识内化,做到熟练运用书面语言和口语进行表达交流,完成语言的迁移和运用。根据学生表现,教师可以在语言、思维等方面提供启发,指引学生高效开展学习活动,进而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六、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教师只有将核心素养培养当成重点,才能明确课程改革方向。围绕育人目标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回归学科教育本质加强各种资源整合,才能对学生起到正向引领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并通过综合评价反映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情况,能够有效完成高效语文课堂打造,助力学生在语用能力、思维方式、审美情感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确保学生在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主动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