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蒙古族诗人瑞常汉文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2022-02-23林科留

名家名作 2022年24期
关键词:杭州意象诗人

林科留

清代最早将杭州设立为八旗驻防之地,八旗子弟久驻江南而远离疆场。长时间的城市定居生活,造成了“不但是驻防人口的城市化,而且也是他们的地方化。这一过程最终使来自满洲的旗人变成了杭州旗人”①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地方化使驻防旗人对杭州逐渐产生了归属感,生活习俗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在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杭州驻防营中的八旗文人大量学习汉族文化,很多蒙古族诗人从事汉文诗歌创作,如赫特赫纳、裕贵、瑞常、瑞庆、苏哷讷、万清、文瑞、文秀、贵成等。其中瑞常有诗集传世,极具代表性,艺术成就很高。瑞常约生于嘉庆年间(1796—1820年),字芝生,号西樵,石尔德特氏,蒙古镶红旗人,杭州驻防,道光壬辰(1832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元年(1862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谥文端,著有《如舟吟馆诗抄》一卷。瑞常在朝中做官地位极高,作为八旗驻防代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且常与不同民族间的文人进行唱和,其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八旗驻防文学的特色。他生长于杭州,其诗深受杭州山水的影响,又研读汉文经典,博采众家,风格显著。研究具有代表性诗人的诗歌,可管窥到当时八旗文人汉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一、清水出芙蓉

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密切,地域文学在清代文学中比较显著。唐代魏征在《文学传序》中清楚地表明南北文风有“清绮”与“贞刚”的差异。李浩在《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中指出,地域空间有制约性和差异性,如“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南北地域常见的景物及特征完全不同。瑞常的诗歌明显受到杭州这一地域的影响。杭州是一个人文气象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城市,名胜众多,先贤不胜枚举,气候温润,风光旖旎,人民淳朴,这一切让杭州充满诗情画意。瑞常作诗强调性情,杭州山水则源源不断为瑞常提供创作的灵感。正如夏同善在《如舟吟馆诗钞》中指出的:“诗本于性情,而诗人多以山水为性情,吾杭山水,据东南之胜,灵秀之气,尤萃于西子一湖。古诗人宦游于此,往往勾留不能去。白公苏公,其尤著者也。矧性耽风雅,生长其地者哉!”②见《如舟吟馆诗钞》。生活在这样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瑞常的诗歌呈现出诗风清明的特色。

(一)意象清

瑞常的诗歌题材广泛,纪游、赠答、咏物、闺情、怀古、感怀等诸多类型一经点染,妙笔生花。在其诗集中,闲适诗占据一半以上,也最见其诗歌风格。“凝结于真山水真性情而不可解”,以“缠绵悱恻的感情、浅白空灵的语言、画比景的创作技法”,实现“以山水为性情”的“诗言志”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清新俊逸,妙集众长,足以继苏、白二公之后,而为湖光生色”③见夏同善作《柳营谣》序。。其诗歌“清”的风格首先表现在意象上。瑞常或写西湖四时景致,或以春夏秋冬时令为名勾勒风景,或是旅途所见、漫兴偶吟,“即景便生情,形形兼色色”(《学诗》),“清”的特色无处不在。

他选取的意象是朴素清明的自然风物,从而营造出清逸明秀之境。如《山雨》:“绿痕遥划草萋萋,新涨添来水满溪。山雨仨停云滃起,隔林犹有鹧鸪啼。”草绿、水满、云起、鸟啼,这些意象寻常又诗意,渲染出清明宁静之美。瑞常在歌吟景物时,将村居的安闲与纯净的美着色于意象,一股清新雅致之趣扑面而来。“小桥低处响鱼叉,绿满池塘草色斜。难得村居门卷僻,隔篱春水呌虾蟆。”(《郊外》)悠绿的池塘上,是鱼叉在拨弄虾蟆。诗人把鱼叉动态化、拟人化,同时又把它安置在优美的环境之中,雅趣异常。在《暮春》中“湖山十里开图画”,诗人的笔下“草满郊原水满溪,拖蓝泼翠徧高低。打鱼舟去冲波稳,叱犊人来插稻齐。芍药殿春千朶放,鹧鸪带雨一声啼”。翠草、蓝溪、鱼舟、叱犊人、芍药、鹧鸪这些意象构成一幅画卷,农家劳动与饱满、活泼、鲜艳的大自然水乳交融。 在《郊居》中“新萍漾碧满池塘,众绿围村树影凉。闲向柴门扶杖立,晚风吹送稻花香”。稻花的意象将诗歌的清雅之趣推向极致。诗人以如此闲适的心情感受风中的稻香。这稻花不仅熏醉了诗人,也仿佛在散播着丰收的预兆、幸福的希望。在《微雨过辛丰》中,“细雨斜风暗客程,池塘水满听蛙鸣。牧儿牛背骑偏稳,披得蓑衣自在行”。细雨、斜风、池塘、蛙鸣、牧儿、牛背、蓑衣所衬托出的清闲自由之乐令人神往。

(二)语言清

瑞常“清”的诗风表现在语言的干净、简白,如同水墨丹青。如《阊门遇雪》:“金阊羁客路,风雨一孤舟。隔岸人家密,漫天雪意浮。浪翻惊渡口,花冷扑船头。遥忆西湖上,烟波动远愁。”习用的表达,清淡无比。孤舟、漫天的雪、浪花翻腾等,用语简洁,在工巧的结构中,将孤舟行人途中遇雪的清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山行》《湖上》《南屏》《秋暮》等诗均能突出诗人的用语特色。瑞常的咏物诗浅白易懂。如《咏菜》:“一览畦中色,斯民系我思。灌园输仲子,学圃笑樊迟。叶熟飞霜候,香凝滴露时。若非根可咬,清味有谁知。”

从看到园中菜苗,想到黎民百姓,又进一步推及菜苗成熟,不咬根难以知味,其表达所思所感明白如话。“一览”“我思”“叶熟”“咬”都是偏口语化的词,甚是浅白。

“清”的风格还表现在诗人对“清”的钟情。在瑞常的诗中,“清”字大量出现:“诗怀水样清”①出自《秋暮》一诗。“风送轺车驿路清”②出自《题花松岑尚书车輶诗刻手卷》一诗。“数去风怀水样清”③出自《藕香赞善假满旋京书赠四律》一诗。“作宦敢云清似水”④出自《答贵镜泉见寄原韵》一诗。“清风吹满曝衣楼”⑤出自《贺英梅臣新婚》一诗。“绮窗开处清光射”“公余昕夕聆清话”⑥出自《张诗龄少宰除夕赠手卷诗画即步韵志谢》一诗。“藤花厅上接清晖”⑦出自《三月晦日张诗翁约极乐寺看海棠即和原韵》一诗。“买书乏清俸”⑧出自《书寄雪堂弟》一诗。等。在267首诗中,43首诗写到了“清”,足见诗人对“清”的钟情。景清、味清、官清、清情、清谈、清游,“清”字无处不在。

瑞常诗歌“清”字鲜明,除杭州环境影响之外,与他身居高位有关,一则生活休闲,二则大抵似严迪昌所言:“深于文学的皇子、宗室群从们在严酷的宫廷权力斗争和无情惩处的现实面前,不少成员竟转化为一种奇特的‘朝中之野’的心态,借诗歌以自娱或宣泄苦闷。”⑨严迪昌:《清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第18页。在个人审美的追求之下,“清”的诗风就不足为奇。

二、清中生新意

瑞常的诗歌创作,清中生新。米彦青指出:“清新的写景之作,在瑞常诗集中占有主导地位。”⑩米彦青:《接受与书写:唐诗与清代蒙古族汉语韵文创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第196页。有“清新俊逸”之美。“新”的特点在“清”中显得尤为突出。诗人是“得句先留翰墨新”,写景空灵清新。如《湖山看山》:“久困风尘客,归来饱看山。寺藏红树里,僧住白云间。远渚眠鸥稳,孤峰倦鹤还。黄昏时已近,石磴尚登攀。”

湖山看山,如临仙境。不是“深山藏古寺”,而是“寺藏红树里”。不是“空山不见人”,而是“僧住白云间”,山到底如何,并没有直接论述,而是以隐藏在红树间的古寺和僧人住所白云缭绕的细节之景,表现山势之高、峰峦叠红、环境幽静,从而呼应看山之题,这种表达犹如神来之笔,空灵无限。

从细处品读,他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字的使用。他的笔下“新”字出现三十多次,“草木新”“新月白”“水新绿”“迎岁新”“筑新坟”“续新词”“吟新诗”“生新愁”“吐新丝”“见新篁”“爱新晴”“新插花”“新载花”“酌新醅”“新换衣”等等,“新” 总是触动诗人的情思。二是意象的捕捉。所谓“诗家清景在新春”,诗人总在最初的时令物候里捕捉新的意象。如《初夏》中“清晨初试葛衣凉”,葛衣初试往往在寒冷褪去脱去棉衣,渐生炎热却还未到“单衫杏子黄”的时节,正是初夏。而正因为初试,感觉才会无比敏锐和新鲜。诗人抓住最初的时节,捕捉新鲜的意象,对初景的关注,可折射出诗人对新鲜的敏感,所作的诗也异常的清新。这在《新秋》《早起》《新竹》《御河早柳》《初夏》(布袜青鞋任所之)《初冬》《冬日早起》《初寒》《初冬早起》《初夏》(花到残时蛱蝶稀)《春日早起》《初夏遣兴》等诗中相当明显。三是造语新。他造语新鲜,用常人不用之语。如“难得嫩凉天”①出自《重九柬石硕庭隆华平诸乡友同饮》一诗。“嫩寒重换薄绵衣”②出自《四月朔与宝佩蘅少农同值六班话雨》一诗。“嫩凉先向客衣生”等等,他以“嫩”字来形容“寒”“凉”,表现出触感的新鲜和细腻,使无形的感受有了肌理般的手感,用语非常新鲜。

三、风格背后的诗学思想

从瑞常的诗歌创作和诗歌风格中可以感知到瑞常的诗学思想。其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要求“清淡”。瑞常不推崇辞藻的华丽,讲求平实和朴素。诗歌用语要求浅显直白,不故作艰深、求奇求怪。自言“诗怀淡似僧”(《寄意》)“诗怀水样清”(《秋暮》)“诗以道性情,所贵在清刻”③出自《学诗》一诗。,作诗以性情为主,情感真挚而清淡。他的诗歌有“清水出芙蓉”之美,要求“即景便生情,形形兼色色”(《学诗》),即不加雕饰,自然天成之中,“活泼见天真”(《学诗》)。

如“风前黄叶秃,雨后绿苔生。凉月随人坐,微云带雁横。小窗眠不得,万籁寂无声”④出自《秋暮》一诗。。诗人描写出秋暮之景,风起叶落,枝干变得光秃秃的,月色微凉,诗人不眠,万籁皆寂。诗人所选用的景物“风”“黄叶”“凉月”“微云”,均是日常所见,描摹景物之态树干之“秃”、人“坐”、绿苔“生”、大雁“横”飞,简洁生动,画面感强,但无雕琢之痕,可谓妙极。秋暮情怀清淡,情绪轻柔,朴素中充满感染力。

另外,他注重兴感,及时记录。如“逸兴有时飞,披衣中夜起。得句便挥毫,真如撞钟喜”⑤出自《自嘲》一诗。。逸兴来时,便挥毫泼墨,自然畅达中直逼“我行我素即天真”的人生状态。

其二是认为作诗要下苦功。他秉承着学人之诗的特色,指出“读书志圣贤,格物先穷理”“欲得贯通须仗学,不经盘错岂成材”⑥出自《九月朔接雪堂袁江信》一诗。“文章得失知应早,砥砺功夫愧未深”⑦出自《柬花松岑舒云溪两同年》一诗。。学人之诗要求呕心沥血下苦功,要格物致知。瑞常对作诗的态度是“灯前诗稿要求工”⑧出自《还都》一诗。“诗吟半夜墨频磨”⑨出自《漫兴》一诗。甚至为作诗索尽“枯肠”。其作诗的状态是“苔荒曲径双扉掩,书对韩灯一室亲”⑩出自《春暮书怀》一诗。。瑞常的诗学思想,既有江西诗派学人之诗的特点,又有晚唐苦吟的特色,明显受到主流诗坛上的“唐宋之争”的影响,兼采众家。他师法前人,对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煜、杜牧、苏轼等都有所接受,从而“机轴从心自一家”,塑造了自我的诗歌风格。就其诗歌的总体风格来看,他接受的更多是唐诗“主情”的特色,有王、孟优美宁静、清逸娴雅的特点。如其《田家》与王维《渭川田家》甚是趋同,在此不再赘述。

杭州驻防蒙古族诗人瑞常的诗歌风格,因为八旗驻防的地方化,“生长西湖秀气中”,个人的学养性情以及传统的“诗言志”的诗学观使得他的诗歌有了“清”的风格,其创作汇入了清诗“唐宋调和”的洪流中,呈现出蒙汉民族文学交融的特点,具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杭州意象诗人
杭州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