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品行 健全学生人格
2022-02-23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陈桂叶
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 陈桂叶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等。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开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法治观念的形成、良好品德的塑造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模拟生活情境,深化道德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两组图片展示不同的生活情境:一组是窗明几净的教室,一组是杂乱无章的教室。然后鼓励学生交流感受并说明理由,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提升:“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愉悦,脏乱差的环境有损健康。如果每个同学都随手乱扔果皮、纸屑,校园还能干净吗?我们平时又该怎么做呢?”这样的引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恰当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引领可以起到催化作用,学生的道德认知得以深化,规则意识得以提升。
2.探索电影课程,净化思想心灵。唱一首好歌,能激人奋进;读一本好书,能催人向上;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能愉悦身心;看一部好电影,能使人情感得以升华。电影通过影像、声音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学生在看电影的时候,音乐或者其他艺术形式使其内心某种强烈的情绪因为得到宣泄而归于平静,感情得到净化,思想或心灵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学生通过电影反观现实中的现象,也可以反省自我,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关注心理健康,丰富道德情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关注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状态,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通过心理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遇到困难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在心理课上,师生可以敞开心扉,心灵互相碰撞,道德情感得以丰富。两年来,围绕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设了情绪管理、学会交往、正视现实、认识自己、心理体验、青春期教育、如何适应中学生活等不同主题的心理课程,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实现多元评价,客观剖析自我。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健康道德情感的培养,而不科学的评价则可能使学生陷入迷茫。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多主体参与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客观审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多主体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先天条件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不能用一个标准、一种尺度来评价学生,应尊重差异,关注每一名学生在其原有道德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采用多主体评价的三步评价法,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第一步:自评;第二步:他评(包括各学科任课老师、同学、家长);第三步:学生结合自评与他评,对自己做出更全面的评价。三步评价法,使学生得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审视自己。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点、一线、一面,而是纵横交错的、多维的、立体的成长轨迹。多主体评价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鼓励学生全面剖析、立体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多渠道评价。单渠道评价会造成评价的片面性,因此,我们应善于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比如,作品分析:对学生的日记、作业、调查、访问等进行分析。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包括自身行为、情绪情感、活动状态等,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思想,进而对学生做出评价,鼓励成功和进步,给予帮助和支持。设置成长记录袋:为每个学生设置成长记录袋,保存学生最得意的作品、见证亲情和友情的实物、学生的成长日记以及每年取得的成绩表单或证书等,忠实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