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营养状况分析
2022-02-23刘翠英赵琳琳
丛 霞,刘翠英,赵琳琳,董 雪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
儿童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可造成持续性终身感染,引发胃黏膜炎性反应改变、充血、糜烂、水肿,是消化不良、反复腹痛、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1]。胃病理性改变还会影响微量元素、蛋白质、热量等摄入,影响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2]。因此,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学龄期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与婴幼儿期相比接触外界环境的时间明显增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的重点人群[3]。为此,本研究探讨了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营养状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9月间本院消化专病门诊诊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儿童50例为感染组。入选标准:年龄6~14岁,经C13呼吸实验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排除标准:①有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史;②近2周有抗生素服用史。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6~14岁,平均(9.35±1.69)岁。另随机入组同期体检的学龄期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50例为非感染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14岁,平均(9.17±1.32)岁。年龄6~14岁,平均(9.35±1.69)岁。本研究纳入的儿童及其监护人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收集两组儿童的人口学资料及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卫生生活习惯(专用餐具、口嚼食物喂养、经常洗手、啃手指或玩具)、家庭情况(家庭月收入、直系亲属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采集儿童外周静脉血2 m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铁蛋白水平;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铁、锌水平。
2 结果
2.1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感染组中6~14岁儿童口嚼食物喂养、啃手指或玩具、直系亲属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有专用餐具、监护人受教育程度、经常洗手、家庭月收入≥7 000元/月的比例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龄在两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n=50)
2.2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为因变量,专用餐具、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口嚼食物喂养等单因素分析中有明显差异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用餐具、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口嚼食物喂养、经常洗手、直系亲属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是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两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感染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铁、铁蛋白、血清锌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也逐渐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胃黏膜炎性反应,损坏屏障功能,氢离子反渗性作用于胃黏膜下层,促进溃疡形成,影响胃消化功能,对营养的吸收造成不良影响[4]。6~14岁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水平直接影响到发育状态和成年后的身体健康水平,因此降低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专用餐具、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口嚼食物喂养、经常洗手、直系亲属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是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有专用餐具、无口嚼食物喂养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降低,主要与阻断了幽门螺杆菌的口-口传播途径有关。经常洗手能够有效阻断幽门螺杆菌的粪-口传播途径,降低儿童感染率。受教育程度高的监护人更重视儿童的个人卫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健康体检,有利于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是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因,直系亲属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的儿童接触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明显增加,感染率随之提升。
儿童生长发育中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当微量元素缺乏时会造成偏食、食欲减退等现象[5]。当人体铁摄入不足时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导致红细胞数目减少,出现铁缺乏即缺铁性贫血[6]。锌在人体免疫系统、骨骼、大脑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6~14岁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锌元素的需求量更大[7]。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铁蛋白是评估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6~14岁儿童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铁、铁蛋白、血清锌明显低于非感染组。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造成6~14岁儿童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