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2022-02-23赵建明
赵建明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要求构建高效性的语文课堂,更应该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所有收货和成长。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基于时代变革和教学改革基础上,冲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真正地做到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做好教学实践改革的同时,确保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5-
自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后,各学科教学进入了新的阶段,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所以在新课程下做好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加强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必然会促进整个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语文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特征分析
(一)教学过程的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教学本身就是一個动态化的过程,而且课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想要主动学习的欲望,这样语文课堂动起来了,师生的互动多起来了,动态化课堂实现了,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授课中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都要做好优化与创新,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他们才有足够的自信心。
(三)做好课前预测,制定有效的授课方案
在授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做好规划,准备好多项授课策略,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仔细地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规律,并按照新课改规定的教学目的制定授课方案,比如教学活动、教学任务以及课后作业等。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革新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学习的可能性。比如,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你问我答,可以将其逐渐地改变为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以此来开发学生的潜能。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学习语文不仅是讲解汉字、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力以及交际水平等,将健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新课程之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是首要的,对单一性教学方法的冲破至关重要。所以,在授课中教师要尝试多种授课方式,时刻凸显他们的自主性,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学案导入法、情景创设法等等。这是对单一性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创新,也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帮助学生优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获取思想和情感上的自由,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给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冬天,展示北方、南方冬天的差别,并以此带领学生走进老舍老家的冬天,去感受“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在厘清课文脉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探讨,探讨文章从哪些方面书写济南的冬天?总结和概况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勾勒理想中冬天的景象。尝试结合并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地丰富和多彩,而且也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也很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三)完善教学评价
新课改的实施对于人本性十分关注,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新课程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做好教学评价的完善与优化,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反馈。比如,教学评价的实施要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持续,要用评价对语文活动做正面的导向作用,同时还需要保证评价的公正性、科学性以及全面性,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应用情况等进行真实性的反应,更好地展现语文的全面性。在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采取结果、过程、激励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综合性的反馈。
结束语
在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做好教学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然要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坚持生本思想,践行学生第一性的理念,重视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完善,真正地做好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在传输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在客观和全面评价语文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对于自己的授课活动会有重新的认知,对改善教学活动,强化教学反思,更好地提升授课效果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 杨琼,张祖莲.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 中华传奇,2020(6):75.
[2] 马国海.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途径[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