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2022-02-23杨静
杨静
摘要:五育融合是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但审视劳动育人的现实,育人目标的确立、育人模式的构建、育人实践的落实还有待提高。涧西区芳华路小学结合学校特点,构建“童乐园”教育,创建劳动育人框架,从劳动空间、劳动课程、学习方式、育人评价等方面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劳动育人新模式,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童乐园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5-
一、劳动育人的现实要求
根据新时代国家对于培育人才的要求,审视当前教育存在的育人目标中的“五育失衡”、育人模式中的“简单封闭”、 劳动实践“低浅体验”等现状,学校需解决几方面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生产劳动,而是将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融合在一起的劳动教育。
(二)根据五育融合的具体要求,学校的育人模式要符合新时代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学校需要以“五育融合”为视角,从空间、课程、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实现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培养的全程渗透、全员参与、全方位介入。
(三)学校的劳动育人设施需完善,劳动教育场地需增加
学校规划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学校空间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功能性需求,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机会。
二、童乐园:劳动育人模式的阐述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出发,根据学校所处的城市环境,充分挖掘劳动的育人功能,打造“自然学校”,构建开放且具文化内涵的劳动育人模式,开展“童乐园”教育,实施“全人”目标。
“童乐园”是给予学生土地和空间,让学生当土地的主人,学生可随时、随地劳动,让劳动在校园中发生。通过生成具体的学习项目,让学生释放自然天性、体会责任担当、创新劳动技能、提升生存智慧、增强健康体魄,成为具有有担当、有智慧、有审美、有创造、有健康的新时代垦荒少年,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
三、根据五育融合的劳动育人模式实践
(一)劳动育人学习空间的创设
1.学习空间与学习内容同构共建
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将一些没有必要的景观性场所改造成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如学校橡胶跑道和墙壁之间的空地,对车篷周边空地的绿化改造,对同乐亭的建设,为学校“童乐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保障。学生能亲自在劳作的探究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实问题,展开学习探究,形成学习与劳动、生活、创造相融合的新学习样态。
2.学习空间向社会资源拓展
以“打开边界,融通未来”的思路,吸纳并共享社会资源,通过校内空间、家庭空间的构建,与研学、郊游相结合,打破真实性学习的时空边界,实现“学习在窗外”,充分架构劳动育人的空间格局。
(二)项目化学习:劳动育人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校成立以劳动专职教师为主,其他学科教师协同的教师团队。为保证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学校聘请多位校外教育专家对团队教师进行培训,邀请家长、相关的专业人士或机构、社区服务人员一起参与,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
2.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要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认知水平、不同的兴趣,按真实的项目任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跨龄组合学习,在固定时间集中实施。
3.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学校以小组合作形式确定一个或几个项目,进行项目设计,明确实施计划,形成项目实施的基本流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资源支持、技术引导等,将课堂的时空无限拓宽,关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学习资源开展有效探索,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促进五育融合视野下学教方式的变革。
(三)发展性评价:劳动育人模式的有力保障
1.梳理评价要素,注重五育融合的匹配性
发展性评价指向“垦荒少年”五大育人目標和核心素养,内容涉及15个要点,实行综合素养评价。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既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又匹配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要求;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迁移、核心概念的形成及最终的作品成果。
2.建立电子档案袋,注重评价的过程和结果
电子档案袋主要有“学科成绩”“项目日志”“作品展示”“学分银行”“垦荒争章”“评者寄语”“整体画像”等栏目,注重过程的激励与学习资料的收集,注重学习成果的展示,注重学生本人及同伴、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注重实践过程的统计与分析。
3.设计《劳动手册》,注重整体素养的提升
学校设计《劳动手册》,收集记录劳动体验、劳动成果及劳动学分,开展“劳动争章”活动。依据劳动学习项目的五大模块设计奖章——“服务章”“自理章” “耕读章”“职业章”“创客章”,对学生德、智、体、 美、劳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四、劳动育人的实施成效
(一)促进了良好品质的逐步形成在集体劳动中,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劳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担当意识逐渐增强,对学校、对父母、对生活的城市更有责任心,做到心中有他物、有他人。亲身体验劳动后,知道收获来之不易,懂得尊重劳动和尊重他人的 劳动成果,对校园的公物更加珍惜与爱护。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劳动精神逐步提升,良好品质逐步形成。
(二)加强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劳动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协调。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视野在拓宽,阅历在增加,能力在提升,意志得到磨练,审美得到提高,体质得到锻炼,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2021YB1032)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