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家族的“刀竹人生”
2022-02-23钟小敏
钟小敏
一刀一世界,一竹一人生。徐氏家族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潜心创作,为留青竹刻的代代相传不懈努力。
常州位于长江之南、太湖之滨,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此地谱写过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养育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也打造出留青竹刻这样享誉海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与常州梳篦、乱针绣合称“常州三宝”。
竹子是我国文人的寄情之物,是精神气节的象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竹为原材雕刻的工艺品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珍藏。在竹刻诸法中,有圆雕、透雕、浮雕、薄地阳文、陷地深刻、阴刻、留青诸法。常州人则专在“留青”一法上探异求新、精耕细研。所谓“留青”是采用竹刻的浅刻、浮雕、圆雕等技法,利用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作为雕刻图案,采取全留、微留、不留、多留或者少留,铲去图画以外的竹青,露出红色的竹肌,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褪晕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竹肌的颜色会越发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画部分也越发清晰突出。
留青竹刻看常州
常州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熠熠生辉。早期的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等,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整形、描图、切边、铲底四个步骤。制作者完成一件作品通常要数月,再经岁月沉淀,方可呈现润泽饱满之态。竹材如同画中国画用的宣纸,只分质地优劣,不讲材质贵贱。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后,成品表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常州留青竹刻在20世纪中期崭露头角,主要有徐派、白派两大流派——创始人徐素白、白士风,有“天下留青看徐白”之说。徐派写意、白派写实,两派技艺超群,无论是对作品的选材,还是表现方法以及藝术特色上都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与创新,各有所攻、各有千秋。
徐派创始人徐素白被誉为20世纪竹刻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在留青竹刻及阴刻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留青。其作品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紧密结合,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徐老还开创性地以留青的厚薄来表现中国水墨画的浓淡深浅,突破了以往留青只能刻出两三个层次的局限,使得画面更丰富、写意。此外,徐老与很多书画界的大师频繁交流,擅于从书画中汲取养分来充实竹刻艺术。
在雕刻作品《柳鸟荷花图》时,徐老充分听取原作者、画家江寒汀的意见,几经请教和切磋后发挥自己的创意,在荷叶上加刻了露珠和被虫咬的残破感,呈现了刀刻的意趣和韵味,使作品更加生动真实。
徐老的儿子徐秉言和徐秉方传承和发展了父亲的技艺。徐秉言是中国竹工艺大师,也是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不失传统又敢于创新。他的早期作品《润色》是留青竹刻表现国画大写意的代表作。画面中,菊花一笔一瓣,浓淡相宜,即便是毛笔笔尖带出的丝丝痕迹,也能被细微地刻出神韵,栩栩如生,把竹艺作品的笔墨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徐秉方的竹刻技艺同样精湛,也是赫赫有名的当代留青竹刻大师,其作品被赞为“绚烂如水墨之具五色,颇得笔墨之妙”。
徐秉言在说到他弟弟徐秉方时不无赞赏,说他的造诣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既继承了家父的技艺,又有超出和新的开拓”。兄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将家族竹刻技艺发扬光大。
青年一代领风骚
如今,徐氏家族传承到第三代,依然人才济济。青年一代接过传承竹刻艺术的重任,努力学习,日益精进,积极传承并弘扬这门传统文化。他们的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展会上频频展示,引人瞩目,屡获奖项。
生于竹刻艺术世家,受家人耳濡目染的影响,作为徐家第三代传承人,徐雪草很难不进入这个领域。
“记得我十来岁时,父亲就找来一块小竹片写上一个‘福’字,让我练习铲底。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留青竹刻。”徐雪草说,“虽然那次铲得坑坑洼洼,却激发了我对竹刻艺术的兴趣。”
传承竹刻技艺之前,徐雪草先参加了工作,只有业余时间在竹子上动几刀,大多刻的是书法、唐诗、宋词等。回想起那时的情景,徐雪草笑着说:“在这些蜿蜒曲直的书法字中,我的刻竹基本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终究是被家庭浓郁的艺术氛围感染,2012年7月,徐雪草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了竹刻事业。即便有了一定的基础,徐雪草最初还是以“刻字”这项刻竹的基本功练习为主。在他看来,学精一门手艺先要熟练掌握工具的使用、熟悉材料的性质。而字刻得好坏与否,最能体现以上两点是否达标。在基本功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徐雪草才开始学习画面雕刻,学习相应的书画知识。
“一件好的留青作品除了满足雕刻上的选材考究、刀工精湛外,还应该如同一幅画一样,讲究构图、用笔等。达到以上几点要求,才能完成一件有书画韵味的竹刻作品。”徐雪草说。
《仕女图》是徐雪草第一次尝试人物类型的作品,整个画面让人感觉灵动圆润,仕女手中那柄团扇更是点睛之笔。“扇面多为绢丝,以竹皮材质呈现扇面的透明质感,是考验雕刻技艺的重要部分。”徐雪草介绍,“人物的脸部表情更是雕刻技艺中最难的部分,哪怕细微的失误,也会导致整件作品的失败。”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徐氏家族从不保守,早已打破家庭师承规则,不仅在家族里传承,而且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会上喜欢竹刻的人。徐秉言的女婿沈华强创办了工作室,首期培训班就招了100多名学员,造就不少竹艺有用之才。徐氏家族还出版了多本专著,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共享和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如果说学习留青竹刻有什么理论,那就是将中国画的理论融入其中。从技术上来说,书画中下笔要果断,雕刻中下刀也要果断;书画中要表现笔墨,雕刻中则要凸显刀痕。观众看画家画画好像很简单,一幅画很快就画完了,其实是长期的经验积累,一边画一边破。竹刻也是,用刀轻松是因为一边刻一边破。”徐雪草在他教授的竹刻兴趣班上分享心得,“‘破’是书画中的说法,我的理解就是打破规律的笔画和组合,敢于创新和开拓,要有新的理解和创意。”
作为家族中最年轻的一代,徐雪草不仅在技艺上苦下功夫,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而且也肩负了新一代的使命,将古老的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融入时尚性与实用性,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并喜爱竹刻作品。
徐雪草深入调研市场后研发了适合年轻人审美的竹刻相关物品:将竹刻与饰品结合,与金银材质搭配,做成戒指、耳钉或项链。这种融入了非遗元素、兼具国潮风与时尚元素的个性饰品,一经推出便吸粉无数。而这,只是徐雪草跨界创新的第一步。今后,他将继续设计、制作出更多与时代同步的创新作品,以刀为笔,将家族手艺代代相传。
除了青年一代在积极传承留青竹刻,徐氏家族的长辈们也没有停止努力,他们做客文化类节目、参加文化展、参与制作纪录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这门传统手艺。2021年10月15日,徐秉方的首场艺术个展——“苍枝新篁——徐秉方艺术展”在常州博物馆对外展出,130多件作品包含竹刻、书画、壶刻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展。
一刀一世界,一竹一人生。徐氏家族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潜心创作,为留青竹刻的代代相传不懈努力,留青竹刻也将随着岁月沉淀而愈发灿烂、辉煌。
(编辑 谢云凤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