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国防素养内涵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2-02-23王静张淑敏吴晓飞

中国军转民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

王静 张淑敏 吴晓飞

摘要:强军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靠教育。大学生是祖国最年轻的血脉,关注大学生的国防素养意义重大。大学生的国防素养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综合国防认知、综合国防情感、综合国防意识、综合国防行为能力。当代大学生缺乏国防素养的原因有个人、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正确的三观的建立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树立国防意识,奉献意识,对于国家国防后备力量的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国防素养;军事理论课;国防教育

2017年1月10日,“综合国防素质”的概念首次在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

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国防素养包括综合国防认知、综合国防情感、综合国防意识、综合国防行为能力。综合国防认知是指对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文化知识的掌握,综合国防情感是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饱含着强国之心、报国之志、爱国之情。综合国防意识体现了全局意识,要求大学生能够关心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提升自己的视野、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综合国防行为是国防教育的落脚点,是综合国防素质的外在表现[ 1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国防行为是指积极参加国家国防建设,敢于同危害国家的行为做斗争,为保家卫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国防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自我混乱。自我统一性的英文表达是“identification”,也就是“身份证号码、编号”,大学生需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在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大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大多通过手机、网络接收信息,而网络上的信息经常鱼龙混杂,价值观参差不齐。在信息爆炸、偶像泛滥的年代,主动的挑选学习的知识和榜样无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学习相应的军事理论知识,感受英雄人物的高尚人格、领悟军事家的智慧,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进而树立高尚的理想和信念,为自己的人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二)培养国防素养是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步骤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同样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和措施。在国防素养的培养中贯彻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社会职能,人才培养是其核心和根本。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国防素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军事及与军事有关方面的知识,综合国防能力和综合国防修养。在国防素质的培养中,同样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坚定科学信仰、树立远大的追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国防教育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崇高的报国意识,锤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精神,强化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的特殊育人功能。因此,在培养学生国防素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显示国防教育的社会意义,也可以彰显国防教育的个人价值。

(三)国防素养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措施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是多灾多难的民族,在无数的英勇抗争中,涌现出了可歌可泣的爱国儿女,展现了中華民族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总结出了大智大勇的军事谋略,创造出日趋先进的军事武器。当看到《英雄儿女》中王诚拿着爆破筒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时,我们感受到了为了祖国的舍生忘死之情;《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中,我们感受到了可爱的战士最质朴的爱国之情;邓稼先身为两弹元勋,隐姓埋名28载,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下将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感受到邓稼先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的艰苦奋斗和舍生忘死的精神。我们要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通过培养学生的国防素质,相信我们会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出知识、有能力、有品德的时代新人。

(一)成长环境导致大学生缺乏国防素养

调查显示,74.84%学生认为国防精神“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只有 25.16%的学生认为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部分学生认为国防是国家和军队的事情,并没有把国防精神视为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德。[ 2 ]

大学生成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在小学到高中接受的国防方面的教育非常有限,家长通常比较重视和中考、高考相关的科目,注重应试教育,对孩子军事方面的知识培养的很少;“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点击量很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这也使学生接触到的军事教育娱乐化、扭曲化,缺乏对军事教育的敬畏之情。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精神追求;重视个人利益,缺乏对社会的关心;重视当下的享乐,忽视理想信念的建立的倾向。

(二)学校缺乏长期性的国防素养培养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综合国防系统的培养欠缺。首先,我国高校的专业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拥有专职军事理论课的高校很少,几乎都是非专业出身、没有军旅经历。例如,河北只有50%的高校配备了少量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能够上好《军事理论课》的老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其拥有广泛的文综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涉猎,而大部分的老师并没有受到过正规、系统的军事理论等方面的培训。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同样,我们也需要有军事知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老师讲军事,讲国防。在高校的军事理论相关课程中,大部分的军事理论课是在看电影、机械的讲解书本上的内容,缺乏对军事、国防知识深度的挖掘、利用。第三,高校因为场地、人员等原因,大都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开展军训,对于学生的射击和战术、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等国防素质缺乏培养[ 3 ]。

(三)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大学生,他曾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95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是极为积极活跃的群体,非常容易接受各种新思想的影响,然而各种思想都需要大学生去观察、思考、选择、实践,这就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提出了考验。当代社会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感缺乏,国家意识淡漠、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等倾向,这些社会思潮导致学生倾向于漠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缺乏对国防素养学习的内驱力,缺乏对人生价值追求的心境。

(一)突出军事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场所,这就要求我们要紧抓军事理论课的质量,在培养学生的国防素养上,对相关军事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在国防认知上有所收获。在教学内容上,要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并且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采用形式丰富的教学形式,如可以开展实地考查、请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军事理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军人职业、军事科技装备的兴趣。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

(二)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的队伍

培养学生国防素养的关键力量是军事理论课教师,优秀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一定是既有学识,又有情怀的德才兼备的老师。好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能够点燃学生军事理论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有道德、有理想、有情怀的高水平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要主动与当代武装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外聘固定的相关军事专家到军事教师队伍中来。注重教师的培训,定期开展各种讲座,或者购买相关网络资源,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军事理论相关前沿知识。

(三)丰富国防情感相关的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隐形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国防情感起到了积极的巩固和鼓励作用,所以,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氛围。

首先,利用学校广播、网站、公众号、报刊栏等校园资源,及时向学生发布相关国防新闻、军事电影、爱国歌曲等;其次,在校园内创办国防爱好者群,积极发挥社团的作用,教育学生将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理想结合起来;学院和各系部要为国防爱好的学生开辟表现的平台,如在学院、系部杂志上开辟专栏报道其活动,评选军事之星,举办相关的国防知识讲座,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国防知识和相关的能力获得成就感、自豪感。第三,组织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革命旧址、军事历史遗址等,使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振奋精神,使學生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整合各种教育形式,发挥综合效应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为国防教育提供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第二,在相关理工科专业的学习中,向学生传授相关与武器装备、军事技术相关的基础性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人文专业的学习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精神追求,强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节。第三,充分利用军训,使学生接受一定的条令训练和队列养成,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第四,高校辅导员要向学生充分宣传国家的征兵政策,鼓励学生履行国防义务,为学生树立当兵光荣的价值观。

国防素养是一种学识,这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扎实的国防和军事理论相关知识,并且对国防相关知识有强烈求知欲和热情;国防素养也是一种能力,这需要大学生能够掌握特定的国防行为,如射击、战术等。国防素养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可以表现为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公民意识、良好的道德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防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大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践证明,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不能被代替的,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素养,既是国防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需要进一步确定和贯彻的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欣,张育.综合国防素养:涵义述评与分析[J].理论观察2019,09,47-49.

[2]何碧如,何坚茹,叶柏霜.90后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温州地区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176-177.

[3]孙朵.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作者简介:王静,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军事理论研究;张淑敏,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研究、军事理论研究;吴晓飞,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电气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军事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
大学生国防教育在民族精神塑造中的重要性探究
新常态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方向探究
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我国国防教育现状探讨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高校增设金融安全的国防教育课程研究
企业积极开展国防教育的三大策略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国防教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