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2022-02-22周树娜
周树娜
(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201400)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工艺型等具有实践与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作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动态性、实效性、实践性与多元化等特征[1]。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与我国黑龙江省相邻,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我国北部边疆重要地理屏障等优势,呼伦贝尔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力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呼伦贝尔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对落后,并制约了该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呼伦贝尔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师资情况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呼伦贝尔地区成立最早的高等职业院校。随后,在2010年成立了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2015年成立了扎兰屯职业学院。扎兰屯职业学院是由原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原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原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和原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四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组建而成,现有教职员工492人,其中专任教师382人,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3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3%。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呼伦贝尔蒙医学校、原呼伦贝尔工业学校、原呼伦贝尔市民族艺术学校、原内蒙古大兴安岭卫生学校四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整合组建而成,现有教职员工723人,其中专任教师536人,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23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1%。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是依托于内蒙古大学下设的分院——满洲里学院(本科院校),并与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一体共建、共享教育教学管理资源,学院现有教职工252人,其中专任教师129人,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7%,另外,还有4名俄罗斯籍外教。
(二)专业设置
目前,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共开设了44个高职专业,另外还开设了7个职业本科专业,该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传统的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生化工等服务于第二产业的专业,同时优化第三产业相关的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医疗护理等地区特色专业。扎兰屯职业学院共有9个专业大类,开设了20个高职专业,该校以教育科学、医学护理类等专业为支撑,重点培育经济管理、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农林牧类专业是扎兰屯职业学院发展的特色专业。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共开设了17个专业,为培养国家向北开放发展提供俄语专业人才。应用俄语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于2012年被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列入到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服务与创业发展能力资金支持项目,除了应用俄语、旅游管理、西餐工艺等传统专业外,近几年,为与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相契合,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新增设了电梯工程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
(三)办学特色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为重点,实行“1+X”的培养模式,即1个学历证书+若干个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这种培养模式集专业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于一体,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扎兰屯职业学院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森林环抱的扎兰屯市,其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扎兰屯职业学院通过走“精优特”发展道路,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进而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位于中蒙俄三国交界的满洲里市,具有浓郁的中俄蒙三国风情,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和条件。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突出国际化办学理念,形成了“俄语+专业”的办学特色。此外,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实施双外语教学模式,即必修英语和俄语两门公共外语课,这也为毕业生在择业时创造了有利的竞争优势。
综上,在呼伦贝尔地区的三所高职院校中,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地点、学校规模、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优于另两所高职院校。三所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但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仍需要各院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呼伦贝尔地区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经费渠道单一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除“纯理论课”(A类)以外,还有“实践+理论课”(B类)以及“纯实践课”(C类)。为保证学生实践学习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实训场所,以及与专业相符的软硬件教学设备和实践操作仪器。一些学者在研究阻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因素时发现,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缺口很大,经费投入在各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性,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要高于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2]。陶慧敏指出,由于呼伦贝尔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渠道单一,学费是其主要的经费来源,而当地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拨款有限,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不充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呼伦贝尔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呼伦贝尔地区各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校与校联合办学吸引留学生等方式增加了一部分资金收入来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实践操作的设施设备也要随之更新换代,需要高职院校有持续的、稳定的资金支持。目前,呼伦贝尔地区的三所高职院校在某些专业特别是实操性较强的专业,仍然存在配套设施设备不够健全的问题,这也是办学经费不足所致。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增加办学经费渠道来源的多样化,为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提供资金保障。
(二)专业设置仍需进一步优化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专业同质化倾向较严重等问题普遍存在[3]。隋丽君、郑香伟对呼伦贝尔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没有形成满意的特色,整体规划不完善,新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研与科学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粗放性和随意性,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缺乏竞争力,不利于本地区人才建设与企业发展需求[4]。尹秀丽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样本,发现学校存在过度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程设置,这将导致学生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姚琨探析了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对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认为目前该学院与企业的联合培育跨境电商人才的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没有相关的专业。张新琦等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呼伦贝尔地区从事统计工作人员对专业技术的需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理论课程偏多,缺少实践训练课程,导致毕业生存在专业技能短板,参加工作后缺少竞争力。可见,呼伦贝尔地区的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
师资力量薄弱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5]。李璇剖析了扎兰屯职业学院合并升格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认为该校专业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王玲等认为,虽然目前扎兰屯职业学院的师资队伍能够胜任“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工作,但教师老龄化严重的问题突出,需要培养后续师资力量[6]。霍弘彦研究了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的美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问题,发现该课程要进一步推广的话,将面临着美育师资缺乏的问题。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同样也面临着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近年来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其中包括一些已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而后续补录的教师又缺少教学经验,短时间内不能胜任实操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教学工作,加上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导致现有的教师课时任务增多,一是会影响教学质量;二是不利于学校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呼伦贝尔地区的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的人才吸引政策,扩充师资队伍,构建“传帮带”良性循环的师资梯队。
综上,呼伦贝尔地区的三所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成效。课程内容难以及时反映市场的最新变化,师资力量薄弱等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校企关系松散,仍未改变“学校单一主体”的办学模式困境[7]。呼伦贝尔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对口专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缺少长远规划等问题。呼伦贝尔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依赖度有限,与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提升呼伦贝尔地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一)将地缘劣势转变办学特色优势
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北部边疆,远离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这是客观存在的地缘劣势,但可以通过与邻国联合办学、共享教育资源的路径,将地缘劣势转变为办学的特色优势。特别是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地处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三国交界,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重要节点之上的“国门大学”,积极与邻国相关教育、企业机关等部门对接,打造国际化的合作办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将本国学生送到国外学习实践、开阔眼界、拓宽就业领域;另一方面,可以招收国外学生,以增加办学经费的收入。呼伦贝尔地区三所高职院校如果能充分利用中、蒙、俄三国的教育资源发挥地缘优势作用,那么将有利于推动边境地区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精品专业凸显办学特色
学科专业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学科专业正在逐渐向岗位专业设置转变。但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变化而设置专业,往往又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呼伦贝尔地区的三所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晚,缺少知名度,因此,需要打造自己的精品专业,在已有的优势专业基础上,加大力度,凸显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的品牌效应。这不仅关系到呼伦贝尔地区三所高职院校在未来的招生与就业工作,还影响其生存与长远发展。
(三)开放办学实行“双向”人才培养模式
1.共享资源“双向”模式下开放办学
呼伦贝尔地区三所高职院校有着各自的发展特色,在当今社会经济不断一体化的趋动下,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企业技术人才变化发展需求,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双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不同专业、服务的不同社会领域,采取“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机关单位”等人才教学培养模式。“双向”的一方是学校,可以是国内高校或职业院校,也可以是国外的意向学校。双方通过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认定培养考核结果,分享双方的教育、实训等资源的形式,开展联合办学。一方面,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可以缓解本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操作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另一方面,两个学校针对合作的专业,开展“双向”培养学生的模式,可以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从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办学模式。“双向”的另一方是企业,可以是当地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内外有专业技术需求的企业。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制订所需人才的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这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发展利益。对于学校来说,开设的专业课程目标设置更具体,与企业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还可以为学校节省专业设备投入的部分资金;对于企业来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符合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不仅可以节约对学生的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还能够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如若学生毕业后留在该企业工作又可以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
2.“双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实行“双向”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双赢的,然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是否会提高,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与贝加尔国立大学、鄂木斯克国立大学、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密切合作,并与当地涉及俄罗斯的外企单位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下面以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为例,实证分析“双向”人才教学培养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样本选取。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应用俄语专业现有在校生152人,为考查实习和就业情况,选取大三学生为样本,即2018级应用俄语一班、二班,共43名学生。
(2)变量选取。被解释变量Y: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该成绩由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对学生三年的基本素质(30%)、学业评价(50%)和发展素质(20%)组成。其中,基本素质包括自我评价、小组测评和班级测评;学业评价由专业课、体育课及选修课三年的平均成绩组成;发展素质包括创新水平和能力水平,创新水平是通过学生参加或组织创新大赛来衡量,能力水平是以学生在校承担的工作和入学以来所获得职业资格认定或等级证书来考核。为考查双向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分别从合作学校与实习企业两个方面选取解释变量,即X1出国学习经历时间(月);X2 企业实习经历时间(天)。
(3)模型设定及回归结果。建立回归模型:Yi=β0+β1X1+β2X2+ui(i=1,2,…,43 ),其中,β0为截距项,β1和β2为回归系数,ui为模型的误差项。本文采用R语言分析软件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量X1与X2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α=0.05的t-检验,说明两个变量对Y有显著性影响,即出国学习和企业实习的经历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成绩都有正向的效应影响。具体的数量分析:出国学习经历每增加1个月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平均将增加0.29分;而到企业实习经历每增加1天时,将增加0.08分。这说明对于应用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出国学习大于企业实习所带来的显著影响。因此,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的应用俄语专业应进一步加强与外校联合办学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四、结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但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呼伦贝尔地区各高职院校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使呼伦贝尔地区高职院校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仍然需要各高职院校以区域位置、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突显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