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赋能企业质量管理
——《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印发
2022-02-22◆尚海/文
◆尚 海/文
为进一步引导制造业企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融合,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协同水平,2021年12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指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数字生产力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增加动力,为制造业质量管理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新空间。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协同水平,是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指南》结合产业数字化转型新趋势和质量管理变革新动向,在强化方向指引、突出企业主体、完善服务供给、加强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举措,共7章23条。
第一章共3条,明确了“一条主线、三大转变、四项原则”总体要求,即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质量变革为目标,把数字能力建设作为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发展的主线,加快推动质量管理范围从企业质量管控向生态圈协作转变,质量管理重点环节从以制造过程为主向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多环节并重转变,质量管理关注焦点从规模化生产为主向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并重转变,把握注重价值牵引和数据驱动、注重深化实践和创新应用、注重分类引导和示范带动、注重开放合作和安全可控四项原则。围绕“一条主线、三大转变、四项原则”,《指南》提出,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强化数字化思维,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创新开展质量管理活动。专业机构要以提升服务为重点,加快质量管理数字化工具和方法研发与应用,提供软件平台等公共服务。
第二章共3条,从面向企业重点业务环节的质量管理数字化、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质量协同、面向社会化协作的质量生态建设与知识分享三个层面,提出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的关键场景,引导企业将场景建设作为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的切入点。
第三至五章共10条,突出企业主体,从工作机制、增强能力、数据开发等方面提出实施要求,引导企业系统完善工作机制,夯实推进质量数字化的管理基础;聚焦能力建设主线,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全面强化质量管理数字化能力;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数据开发利用,提升数据驱动作用。
第六章共3条,包括培育推广系统解决方案、探索平台化数据共享服务、完善标准和检测认证服务,引导相关方创新质量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提升服务供给水平。
第七章坚持多措并举,引导相关方完善政策保障和支撑环境,共4条,包括加强组织落实、强化宣贯引导、创建标杆示范、加强人才培养。
据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旨在推动制造业企业、专业机构、各级工信主管部门等各方协同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增强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全产业链质量管理能力,提高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形成质量品牌竞争新优势,推动制造业整体向中高端跃升。具体而言,预期可达到以下几方面效果。
一是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企业更加体系化系统化推进数字技术和质量管理深度融合,强化“人机料法环测”等各环节质量管理数字化能力,推进数据驱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协同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二是促进重点行业质量品牌提升。加强分类引导,结合试点示范等工作,在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树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管理数字化典型场景、标杆企业,带动行业质量整体提升。
三是提升基础支撑服务能力。“以用促建”,以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对标准规范、方法工具、系统性解决方案等的需求为牵引,促进专业机构、行业组织、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创新服务供给,提升基础支撑能力。
《指南》提出,鼓励装备制造商、软件服务商、企业、科研院所等围绕质量管理数字化发展需求,联合研制推广关键亟需的方法和工具,分行业、分场景开展联合攻关和测试验证,形成集架构设计、方案咨询、关键装备、核心软件、数据集成、流程优化、运营评估于一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并进行推广。
同时在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建设产品质量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质量信息在线查询、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追溯等服务。
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指南》提出,推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化合作,共建质量管理数字化创新联合实验室,开展数字化质量先进方法体系培训。鼓励校企联合建设一批数字技能实训基地,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质量管理人才。(具体见工信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