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

2022-02-22第一作者系该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11212

旅游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旅旅游业高质量

(第一作者系该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1-12-12)

主持人:张凌云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1月20日,国务院在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共11处提到了“高质量”、10处提到了“优质”,在《规划》中高质量发展理念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涉及优质发展、文旅融合、智慧旅游、生态绿色、空间布局、业态融合、全域发展、供给优化、治理能力、主客共享等多个方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旅游学界和业界共同关心的话题。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多元开放的动态过程。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命题,各相关利益方都会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目标预期。因此,高质量发展必然涉及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多个目标的博弈均衡。本期6篇笔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和实现路径的认识和看法。

新时代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北京100044)

10.19765/j.cnki.1002-5006.2022.02.002

随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入贯彻,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对丰富多彩旅游生活的追求也将进一步增强。尽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但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不会因此而改变,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逆势快速增长,包括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动能对经济发展贡献度越来越高,有理由相信,旅游业将成为未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的关键性产业。在新时代旅游业理应更好地发挥综合性优势,适应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这是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主动选择,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需要和时代内涵。

一、旅游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出新的贡献

为应对世界形势变化,国家层面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思想。旅游也要顺应旅游消费扩大和旅游消费升级的趋势,持续激发旅游消费潜力,疏通旅游新形态发展的制度梗阻和制度堵点,通过有效的需求侧管理,构建起旅游市场新发展格局,推动旅游经济在新时期新的发展阶段中进一步发挥支撑带动作用。要高度重视研究旅游业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和路径,新时代的旅游特点更为多元,必然会对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包括商业模式、运营管理、产品形态、空间格局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也为旅游学术研究提供了发力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之于经济增长的产业贡献将被赋予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也决定了旅游学者需要重新审视旅游业发展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和价值取向,为夯实旅游学术研究体系增添来自旅游经济学的独特贡献。

二、旅游业如何聚焦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思考

建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发展优质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升在旅游领域的客观体现,是新时代我国整体消费结构提升的必然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融合发展、促进提质增效,探索形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全国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在新时代,必须将旅游业纳入国家战略来统筹考虑,把旅游发展与拉动内需、平衡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相结合,从而在根本上进行顶层设计,从宏观政策制定、制度体系设计、跨部门行政审批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举措,最终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让旅游发展在新时代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通过签证便利、旅游投资、旅游消费政策等接轨国家战略发展。

将旅游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国家战略相结合。在国家公园建设、世界级景区提升、休闲城市与休闲街区打造、文化遗产活化、存量休闲项目激活等诸多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方面,从政策体系、制度安排、发展路径、运营服务体系等诸多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支持。同时,在带薪休假制度普及、旅游消费需求提振、旅游消费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效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发展总会面临新问题、需要新探索。识别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探索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如何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将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探索制度化、长效化。

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新时代我国大众旅游的内涵

倡导大众旅游,就是要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富民,让旅游成为小康社会标配、美好生活必备。要正确理解和认识新时代我国大众旅游,就需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科学界定大众旅游的内涵、澄明其核心价值、深察主要矛盾、厘清发展路径,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等重大问题,从而培育具有整体性和时代性视角的思想型话语,充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大众旅游的发展脉络。

3.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把握旅游带动的作用

如何科学把握旅游带动的概念、内涵、表现特征、主要问题及其实现路径,有针对性地制订促进旅游带动的政策体系,以及提供更加有效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建议,是政府和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要正确理解和认识新时代我国旅游带动的发展意义,就需要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科学界定旅游带动的概念,回答好“旅游发展带动了哪些方面”“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等重大问题,从而科学界定研究范围,厘清研究思路,可以站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层面进行审视和分析。

4.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发挥科技引擎的支撑作用

在技术决定赛道的小康旅游新时代,科技对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对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越发重要,科技也为旅游业注入全新的动能。旅游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数字化战略,让科技成为变革创新的关键支撑。通过科技促进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旅游业的供给质量,将科技创新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抓住“新基建”机遇,通过科技赋能来丰富旅游体验、增加旅游消费、促进文旅融合、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旅游治理等,加快推进文旅科教的数字化赋能和智慧化转型。

三、旅游研究如何形成新的思想,构建新的理论体系

旅游学科无论是理论概念还是体系结构,特别是实践的应用都显得十分不成熟。相对于传统研究领域,旅游经济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对旅游经济问题的认识可以借用传统学科的研究范式来解决旅游领域的科学问题,但是在研究范式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尽管旅游研究不乏有局部理论创新,有新的观点,但在旅游研究体系方面始终没有重大突破,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服务、工业化进程下的二元结构的破解,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众多具有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学问题,旅游本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旅游领域没有形成共同认同的研究范式,闭门造车的研究、精心概念的创造、沉迷于数理范式、专注于引论立论、服从于外来标准,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非常遗憾的是,当前旅游经济研究普遍对重大现实经济与管理问题回应不足,现有的研究更多偏重于旅游宏观层面以及旅游收入和时空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观照严重不足。因此,未来的研究者应当在宏大背景下寻找旅游研究的意义,重视国家政策导向的重要选题方向,如双循环经济发展、数字文旅、旅游产业效率、旅游者数字足迹、旅游共享经济等,将旅游自身的发展嵌入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中去。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远比采取一些工具方法做一些重复劳动更有意义,深入研究旅游经济现象的特点和事实,从现象背后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旅游实际问题的理论,以此解决旅游经济研究学术语境的实践困境,只有以学术问题为研究的着力点,才能回应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归纳旅游研究中的现象,并与理论融合,从而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第一作者系该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1-12-1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

10.19765/j.cnki.1002-5006.2022.02.003

我国文化和旅游“十四五”相关规划明确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路径,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还需要在这些纲领性规定基础之上,围绕高质量文旅融合进行学术和实践的再思考、再探索。

一、高质量文旅融合的目标

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有着“灵魂载体说”“诗与远方说”“塑旅彰文说”,这些都喻示着文旅融合需要在强调娱乐性基础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不过,围绕意义、价值与高质量文旅融合的关系至少还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高质量文旅融合是吸引还是生产“有文化的旅游者”?用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文化的传播是信息触达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者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尽管旅游并不是文化的说教,开心快乐、身心愉悦才是旅游的第一特征,但如果只是瞄准短平快的市场需要,很难在旅游者心智上沉淀下文化的记忆和景观背后的思想。这就意味着,不能一味地迎合甚至取悦旅游者,而是要构建可持续的供求动态适配机制,通过供给端的创新引导需求端的消费。因此,高质量的文旅融合是指,既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又传递好故事背后的中国声音;既提供市场“想要”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引导市场的消费;既吸引业已存在的“有文化的旅游者”,也通过供给端和政府端的共同努力“生产”出更多“有文化的旅游者”。

在“生产”“有文化的旅游者”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快乐的生产”还是“生产的快乐”的问题。快乐的生产,是纯粹给予旅游者身心愉悦的旅游供给,通过产品的供给和创新,让消费者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得最直接的快乐。而生产的快乐,则是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加工、生产”,并通过过程参与而获得体验、感受快乐。“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意味着每个观众都参与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识的“生产”。这种“生产性参与”也是高质量文旅融合所需要的,文旅企业应为旅游者这种“生产性参与”提供诸如解说系统、场景设计等方面的必要支持,让旅游者在体验共创中收获愉悦。

高质量文旅融合是让旅游“更有意思”还是“更有意义”?文旅融合最大的障碍在于,人们用现代的时间模式去探寻历史的空间意义所造成的供求错位。高质量的文旅融合所要做的,就是避免用程式化的解说和卖萌式的文化创意来迎合市场,就是用解说系统的革命性创新来弥合这个“认知鸿沟”,让厚重的文化和历史通过时尚的方式表达出来,让那些重要但有接受难度的文化信息通过轻松的方式传播开来,从而让旅游所倚重的文化变得有意思,让文化所加持的旅游变得有意义。

文旅融合过程中,过于迎合普通旅游者的文化认知、单一化的文化信息传递都会造成文化要素选择的肤浅、文化信息编码的偏离、文化要义传递的阻碍。同时,大众旅游普遍存在的短时间、快频率特点,又使得文化符号的选择、文化信息的编码、文化内核的提炼成为难题。因此,只有解决好选择什么、如何呈现、如何解说、层次安排、难易取舍等问题,才能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弘扬。任何一个文旅融合型产品,旅游者看不懂的显然不是好产品,不能增加他们文化新知的也不是好产品。好的文旅融合就是要通过研学旅游、深度定制等层面的产品创新,以及场景的文化化、文化的场景化等方面的模式创新,帮助人们获得游历资本和精神价值。

二、高质量文旅融合的路径

除了官方文件明确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等原则性要求,以及理念融合、职能融合等融合路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还可进一步拓展。

资源组合。文化拥有的资源是“物”,旅游拥有的资源是“人”,“人”和“物”的融合是高质量文旅融合的前提。为此,文物文化资源要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多地用于旅游消费;旅游也要为文物文化资源价值变现提供高质量的消费者、为其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贡献智慧。不能只做文化资源利用上的“啃老族”,而是要用更多的创新创意,推动旅游与革命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更深入的融合。这样,文旅融合才能在“历史中国”的基础上彰显“现代中国”的新形象。

产品整合。总体上看,文化更多是面向当地居民的,文化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沉浸;旅游更多是面向流动的消费者,是在非惯常环境中的暂时性消费。因此,要在重新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基础上,遵循文化和旅游各自的规律,理性、有序推进文旅融合。所以,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中,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主客共享,促进面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和面向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之间的融合;要让文化更有市场服务意识,释放公共服务空间的旅游体验价值,让旅游更有社会责任意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知期待,真正让文化空间成为旅游消费的新场景,旅游空间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舞台。

渠道结合。文化和旅游在传播上有着显著差异。文化可以脱离现场,以在线化的方式来高效传播;旅游必须亲临现场,以在地化的方式开展有效体验才是主流(虚拟旅游无法替代在地旅游)。因此,通过科技赋能,文化的创新呈现和在线传播的确为目的地旅游营销提供了新渠道,同时,文化传播之外的价值变现必须通过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线下的产品创新迭代和产业生态优化来承接。让在线的文化体验高效地转化为在场的旅游消费,完成从“线上叫好”到“线下叫座”的转换,是高质量文旅融合的必由之路。

体制磨合。高质量文旅融合有赖于以往重保护的体制与现在重效能的体制之间的转换与磨合。文物文化资源要从研究属性基础上叠加消费属性,通过从资源思维到产品思维再到空间思维的螺旋演进,辅以科学开发、精准利用、措施到位、管控有力,这些资源完全可以也应该成为更多人体验的对象。对待文物文化资源不是一味的保护,而是要突出保护、利用、传承、弘扬四位一体的平衡,解决好文旅融合过程中文物文化资源愿不愿意、可不可以、能不能够用于大众体验和旅游消费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设计上明确文化资源数字化所形成的文化数据要素在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方面的权属关系,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及文创产品发展。

三、高质量文旅融合的再思考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再思考:高质量究竟是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还是生态的高质量?是旅游者的、居民的、企业的还是目的地的高质量?是水涨船高式的还是韧性发展式的高质量?是开放竞争下的还是封闭内卷下的高质量?是路径依赖、传统思维下的还是迭代创新、多维赋能下的高质量?文旅融合需要沉浸式还是间离化?沉浸科技是促进了文化吸收还是只渲染了情绪?在肯定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同时有没有深入思考过科技“负能”问题?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安全诉求所需要的数据闭环与价值变现所需要的市场开放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在倡导满足旅游者感受真实的要求时有没有真切关注当地居民的真实感受?保持文化的原有样貌与推进文化的商业展演能否形成并行不悖的系统?文创商品究竟是用商品传播文化还是用文化“包装”商品?文旅融合除了用好已有的文化外能否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

希望通过高质量的文旅融合,让人们真正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让自己在轻松愉悦中获得新的精神生命,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兼吉首大学湖南芙蓉学者,第二作者系该院讲师、通讯作者,第三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1-12-12)

全域旅游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10)

10.19765/j.cnki.1002-5006.2022.02.004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四五”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事关我国新时代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一、旅游业对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主动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必由之路,是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的总发展要求。旅游业具有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生性特点,与其他许多行业相比,旅游业发展较早,市场化水平较高,旅游业内部受到发展制约少,贯彻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旅游业具有显著的融合性特征,协调成为内生特点;旅游业是绿色产业,绿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形态;旅游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开放成为必由之路;旅游业是富民产业,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传播文化、保护生态、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民生产业。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的要求而提出的。在发展目标上,应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理念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发展模式上,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形式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在发展格局上,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解决区域间、城乡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此外,应了解“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随着社会步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旅游需求已经成为刚性需求,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旅游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对景区景点的需求,转变为对旅游目的地的全面需求。旅游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实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的提升,提供全时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全覆盖。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实现高科技在旅游业上的全面应用,提升旅游营销推广效能。优化旅游产业供给体系,提高旅游业全要素生产力,提升旅游经济整体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满足旅游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向产业结构高级化、增长动力高效化、发展方式持续化、技术结构升级化、要素投入集约化转变。

二是旅游者的高质量。实现旅游者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绿色、文明、注重品质的高素质游客。培育完整的旅游内需体系,以高质量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供给体系不断升级,使旅游业发展实现高水平均衡。

三是旅游业治理体系的高质量。实现旅游业治理体系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实现旅游治理本身转型升级。加快旅游业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转变,建立起适应旅游需求变化的旅游治理体系。

四是旅游业治理能力的高质量。建立独立有效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树立综合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发品牌核心产品。适应旅游市场供给体系变化,做大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及旅游业在地方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社会、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贡献。

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难点

在中国现有情况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旅游业优势产业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只有这些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带动我国旅游业全面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发挥这些地区的发展动力,如何发挥这些地区的引领作用,实现优势地区带动是第一难点。

第二难点在于彻底改变将旅游高质量发展限定在旅游行业内的落后思维方式,建立起统筹、融合、立体化、体系化的发展思维模式。必须根据旅游业自身的融合性特征以及国家“十四五”发展必须遵循的系统观念原则,通盘考虑,统筹兼顾,不能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孤立起来,切断其与各行各业以及与经济社会生态治理等的密切联系。因此,必须联合相关产业、部门,以中国治理体系建设中最基础、最关键、统筹整合发展权力最强的县域作为发力点,真正把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三个难点在于突破现有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完善的体制机制、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是阻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顽瘴痼疾,是旅游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第四个难点在于不能囿于景区景点、度假区等有限范围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景区内外的限制、城乡间的限制、区域间的限制,实现全域、全时空的全面融合发展。

四、全域旅游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全域旅游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就是基于解决旅游业优势产业地区高质量发展带动问题、落后的孤立发展思维问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问题、发展时空的壁垒问题,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的解决方案。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其中,改革创新是全域旅游的核心要义,也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必要条件。

全域旅游,其实质是一种以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工具的治理模式,是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域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模式的全面创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必须建立起统筹兼顾、融合贯通的发展思维模式,建立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其他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成为促进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是治理体系改革的全面创新。县域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单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县域作为发力点,动员社会各个层面全面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形成了真正的部门联动。通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重塑政府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导服务作用,确保制度安排、公共服务保障的有效性,打破旅游发展空间的限制,打造功能型、服务型的支持政策。

全域旅游是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围绕提升旅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突破长期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障碍和产业瓶颈,打破现有僵化的机制,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带动全社会体制机制的全面深化改革。

在“十四五”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带动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旅游业优势产业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以县域为发力点,以旅游产业为试验田,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破除要素自由流动壁垒,释放经济社会活力,实现增长方式和路径的转变,从根本上打开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成长空间。

(第一作者系该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第二作者系该院助理研究员;收稿日期:2021-12-12)

(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10.19765/j.cnki.1002-5006.2022.02.005

一、国家与人民:明确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两个维度

国家文化公园从表面上看,是对国外提出的“国家公园”概念体系的创新;从实质上看,则是着眼于解决中国文化问题和彰显国家文化形象,对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建构。国家文化公园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定要明确“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

1.从国家的维度看

二要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定位”。国家文化公园应着眼“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更“强”,文化软实力更“硬”,国际文化影响更“广”,文化强国地位更“高”。国家文化公园要有高起点定位,宜突出“6个定位”,即中华文化基因库的仓储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核心区、中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区、中国文化形象展示的样板区、中国公共文化休闲的示范区、中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四要充分体现“国家治理水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必然面临一系列复杂矛盾问题,如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之间的关系,应对内部凝聚精神力量与外部扩大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国家文化公园的认定标准、管理机构、运行机制和法律保障,是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对“国家治理水平”的考验。只有在国家文化公园治理中充分体现“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2.从人民的维度看

其一,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文化公园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进入的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并把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例如,可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建设资金、参与文化遗产守护认领、参与文化价值共创等。

二、空间与内容:切中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肯綮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既要有体现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魅力的传统文化内容,也要有体现新时代、新理念、新特色的文化内容。

三、守正与创新:把握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基点

国家文化公园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守正即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和基本道德立场,坚持正确价值引领,遵循历史客观规律。创新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是立足国家和面向人民的新发展,是文化空间和文化内容的再生产,是守正中的再创新。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新时代产生的大尺度、高等级、高定位、高品质的文化空间,注定要肩负起更多的文化使命。我们的愿景是:因为有了国家文化公园,大众多了“读懂中国”的机会。

(第一作者系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该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1-12-19)

智慧旅游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

10.19765/j.cnki.1002-5006.2022.02.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数字经济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而数字经济实际上指的就是信息经济,其本质就是信息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由此可见,信息化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从其本质与内涵及其在旅游业实践的应用中可以找到其赋能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

一、新时代背景下智慧旅游功能和作用的再定位

智慧旅游所依托的核心技术升级,其功能和作用已经从信息交流、知识共享到为行业各领域提供全景应用演进。初级信息化阶段所依赖的信息技术主要为数据库、互联网等技术,应用范围主要在企业和组织内部,更多的是解决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整合与集成,表现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而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物联网技术使得人类世界与物理世界能够连接起来,再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人、机、物全时空连接,借助于云计算强大的算力和大数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的学习与预测等能力,使得跨组织、跨部门的大范围应用、场景化的即时应用以及大规模数据的应用等都成为可能,这是“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初级阶段所无法比拟的。

此外,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也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价值创造演进。智慧旅游建设的初期,面向游客的应用更多的是借助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旅游信息,在线预订旅游产品和服务;面向企业与组织内部的应用更多的是利用信息系统和IT工具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IT技术的主要作用还在于支持和效用导向。新时代的互联网应用已经从“眼球经济”“流量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互联网发展到以“价值经济”为主要模式的产业互联网,“互联网+旅游”的深度应用已渐成气候。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更关键的在于价值创造,而不仅仅是成本控制;是战略导向,而非支持导向;投资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开拓新的蓝海和创造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将技术作为生存和保持竞争地位的手段。企业竞争的基础已经不只停留在设施、资源层面,更关注对于市场需求反应的敏捷性和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智力支持,以创造不易复制的、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和体验为圭臬。

二、智慧旅游赋能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协同演化与升级

1.智慧旅游赋能于洞察并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消费升级需求

(1)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消费方式升级。传统的消费方式正在向网络化和平台化过渡,线上与线下市场互为补充,扩大了传统市场的边界。在线消费、移动支付、场景式消费等使得旅游消费可以实现跨区域、全时空、泛在化。

(2)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消费结构升级。互联网大大降低了旅游信息的不对称,旅游者的消费层次和水平也不满足于单一化、从众化、观光式的旅游需求。互联网更好地连接了旅游供应商和游客,能及时地洞察并响应游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消费需求。旅游生产更大程度上由旅游消费来决定,旅游者正在与旅游供应商共同创造企业价值。

2.智慧旅游赋能于旅游供给侧改革需求

(1)赋能于旅游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信息技术是企业创造和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的主要驱动器。在线旅游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旅游B2C、B2B、C2C 以及C2B 等模式普遍应用,团购、尾房、模糊定价(神秘房、惠选)、反向竞拍等运营模式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极为丰富、选择多样和便捷化的在线旅游消费和体验,也为旅游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近年来,沉浸式旅游演艺、行浸式光影演艺、游戏化沉浸式体验、沉浸式博物馆等,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全息投影、智能交互、5G、4K/8K超高清等技术,结合旅游文化IP 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旅游新产品。“云旅游”“云直播”“云展览”等服务模式在新冠疫情期间为居民带来了足不出户的旅游虚拟体验和消费新模式。平台经济进一步开拓了旅游产品的渠道供给,共享经济则进一步增加并丰富了碎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服务设施的供给。

(2)赋能于旅游企业和目的地卓越和精细化运营。旅游企业和目的地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通过网络精准营销,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借助于云计算服务,全面降低了信息化成本,提升信息化能力;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全面洞悉业务并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移动的、基于位置的和交互式的服务等。借助于智慧旅游的技术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企业和目的地的竞争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3)赋能于产业链协同和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旅游”正在激发新一轮的传统旅游业变革,促使企业联网、数据在线、交互智能,旅游产业链上的成员将通过互联网更好地连接,资源将得到更好地优化和配置,服务更加细分,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使得企业更容易以更低的价格采购产品和服务,并关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价值链更广泛地与其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连接,从而形成高度协同的价值网络和产业生态系统,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3.智慧旅游赋能于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能力提升

(1)丰富并创新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手机App 等多种渠道,提供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企业和组织,通过众筹、众包等形式满足更多元的公共服务需求,并通过大数据监测,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得以最优化配置。

2.构建旅游现代化治理体系。通过过程监管、实时数据采集,为旅游行业监管提供可行的证据支持;通过采集各方数据,大数据集成与分析,为旅游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决策优化、公共服务、事务办理、信用管理、市场监管、安全监控等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增强旅游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三、智慧旅游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愿景

旅游业不仅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还有较强的事业属性。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指标,构建高效运转、持续发展、机制优良的高质量供给体系,还要形成共建共享、公平公正、文明和谐、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保用平衡、重在效能、多元赋能的可持续生态理念。

1.智慧旅游可以赋能于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首先,应重视缩小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加快经济落后地区的智慧旅游建设进程,推动旅游产业的智慧化均衡发展。其次,要关注消除代际间的数字鸿沟,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好地享用智慧旅游的技术、成果和应用。智慧旅游不仅要体现智能化,还要体现人性化。最后,应利用智慧旅游的新媒体技术具有的快速和海量传播效应,更好地阐释和解说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人文和社会风貌,讲好社区的故事,让游客与目的地居民和谐共处,让旅游造福于目的地的长远发展。

2.智慧旅游可以赋能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实施旅游业“双碳”战略。利用智慧旅游的感知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与设施设备开展动态监测和分析,科学评估人类的旅游行为对目的地资源、环境及生态的影响,综合考虑空气质量、供水供电、三废(废气、废水、废弃物)处理、旅游住宿、交通负荷等因素,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模型,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还可以通过测算旅游者的碳足迹,构建旅游目的地的碳排放模型,发展旅游碳汇经济,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广负责任的低碳旅游方式。

(作者系该院副教授,博士;收稿日期:2021-12-22)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福建 厦门 361021)

0.19765/j.cnki.1002-5006.2022.02.007

全面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旅游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它承担着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交流传播、经济转型升级、民众生活质量提升等重要战略任务。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其中,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核心构成,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指标与核心体现。因此,立足于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强烈需求,积极推动我国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加速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新时期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重要的时代使命。与此同时,我国旅游经济也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冠疫情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和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经历了长达40多年高速发展。以此为基础,我国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开启了广泛的“旅游+”战略,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强化文旅融合发展,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制。但是,我们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我国正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既改变了全球的发展格局,也改变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

旅游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特有的资源流转和要素集聚功能使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层次:第一,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即旅游城市建设设施良好、环境优美、民众友善、社会和谐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第二,旅游产业分支要素的高质量发展,即旅游城市具有优质的、极具市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并具有高效、协同、融合发展的旅游饮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产业要素;第三,旅游产业经济整体具有充分的活力、较强的创新力和显著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和转化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品牌力。在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中,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是重要基础,旅游产业要素的高质量发展是关键前提,旅游产业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是根本体现。

二、新时期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推动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旅游城市的时代使命,也是旅游城市在复杂时代背景下实现创新升级的重要推力。面对疫情环境、经济变局和技术革新,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其中,建构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第一,建立政府引领、产业主导的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机制。政府的科学引领和政策指导是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当前,文化和旅游部与地方文旅部门针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颁布了大量政策文件,国家文旅部的相关政策重在产业引领,地方文旅部门的政策涵盖了行动计划、工作要点、专项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等方面,大部分方案都侧重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重视“特色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范式,各地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重点。但是,根植于旅游城市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面向旅游城市建构的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还是较为稀缺的。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涉及设施、环境、居民等基础条件,也涉及资源和旅游要素等产业条件,更涉及创新与竞争力等动态因素。因此,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为全面的引领性政策体系作为支撑。在疫情的冲击下,我国旅游业正经历艰难的转型,只有更具韧性、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旅游要素企业才可能生存下来。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旅游业要素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提高内生韧性,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旅游要素企业度过疫情难关,为后疫情时代旅游城市和旅游要素企业的恢复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推行全域联动、多元协同的城市设施与环境建设机制。旅游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既根植于有价值的核心吸引物,也需要依托优质的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和人居活动。因此,通过全域联动来提升旅游城市的基础条件,通过多元协同来丰富旅游城市的建设力量,应成为旅游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的重要路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因此,旅游城市应依托已有的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加强全域条件下的旅游设施与环境建设,建立城市即景区的发展导向,实现全域要素与旅游要素的融合与联动发展,全域空间中的元素既可以是居民的生活元素,也可以是旅游者的体验元素,建立主客融合、主客共享的联动发展机制。在实践上,既要保护好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也要加强文化空间的传承与优化,适度挖掘和形成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街区,满足人民群众和旅游者对特色地域文化和生活的向往。旅游城市应提高公共设施和资源的旅游转化率,探索文化场馆和文化街区的景区化建设模式,实现城市与景区内外空间的平衡发展,推进景城融合的深度发展。同时,旅游城市应根植于城市的利益相关者和多元建设力量,发挥政府、企业、居民和旅游者的协同动能,建立多元协同、共同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三,实施融合发展、创新为基的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提升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活力、创新力与竞争力,需要直面疫情挑战、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适应新科技发展方向。因此,旅游城市应建立融合发展、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推动更广泛意义上的“旅游+”,让旅游业与城市文化、工业、交通、体育、健康、科技等实施更紧密的融合协同,创新旅游业态和旅游经营运作方式,这对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疫情期推动旅游企业与居民生活需求深度融合,驱动旅游产业向城市度假、文化休闲、社区生活等要市场,由此形成新的市场和业务体系,实现疫情下的韧性发展。例如,加速旅游与元宇宙技术的融合发展,打破旅游概念在空间上的限制,形成虚实融合、虚实联动的旅游方式,为旅游业打开新的业态和业务体系。再如,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并形成持久的旅游形象和吸引力,为竞争力提升提供基础。当然,旅游城市的融合发展需要有战略设计和策略路径,旅游城市需要在竞争力提升的总体导向下,为旅游经济体系的活力建构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旅游产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形成提供宽松的政策,为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化与竞争力提升注入有效的资源。

(作者系该校旅游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1-12-23)

猜你喜欢

文旅旅游业高质量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文旅照明的兴起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