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方式研究
2022-02-22高翔
高翔
摘 要:中长期激励方式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长期激励机制对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推动企业的长期稳步发展意义重大。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应当探索中长期激励的有效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为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的经济发展、持续创新和深化改革奠定基础。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非上市中公司长期激励措施,以期推动国有企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 非上市企业 激励机制 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094-02
为了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发展,需要发挥中长期激励机制的作用,依托中长期激励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国企非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之间调整能力不足。应当探索使用科学的激励方式,进一步将个人利益与国有企业的中长期利益紧密结合,推动国有企业取得稳步发展。
一、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政策的实践状况
(一)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机制发展脉络
围绕着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国内外企业普遍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发展方向进行改革,经营者激励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经营者长期激励制度的改革。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同,资本市场、公司结构、融资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长期激励方式的差异。从历史来看,我国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涉及到初步探索、逐步规范、震荡发展和稳步推动几个阶段。1979年以前我国实施国家租金激励制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按照行政等级分享劳动成果,通过级别晋升刺激个體增加企业劳动供给,到1979年我国出台“放权让利激励制度”鼓励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获得剩余索取权激励。1992年我国出台了年薪激励制度,2002年出台业绩考核激励制度。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国家出台了大量激励国有企业员工的政策、制度、法规。2016年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试点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工具被列入日程。技术与知识要素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中长期激励日益成为国企改革重点。
(二)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机制改革现状
中长期激励机制是稳定的、持续的且具有政策性和战略导向性的激励机制,其激励方式决定了企业的人才黏度,影响了企业创新改革的方式,更深层次上决定了企业发展效率。从国有企业激励方式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日益重视和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动力,并且不断尝试中长期激励的方式改革。但是,受国企规模、实力、行业、利润与改革转型需要因素影响,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有一定差别。一般来说央企出台的中长期激励鼓励政策文件最多,央企的激励方式包括了分红、影子股票等一系列指向具体岗位、经营项目的激励方式。经济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在推动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以“模拟股票”为主。中等发达地区也探索以股权激励为主的多种中长期激励方式,期股、期权等激励方式在中等发达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待发展地区主要指向企业核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建立股权激励机制。一般来说,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规模相对较小,普遍以股权激励改革为主要方向,根据高管、中层与普遍员工的需要配置了多种激励方式,中长期激励偏向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构建全面激励机制,从而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新意愿,注重将薪酬激励、工作激励、人个成长激励与文化激励结合起来,达到多元化和持续化激励效果。
(三)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原则
国有非上市公司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普遍根据企业的主要目标选择不同的激励模式。首先,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战略、预期与可行性来确定具体的激励模式,例如,在中长期具有上市打算的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具有过渡性特征,对于无明确上市计划的国有非上市公司选择使用有保障性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其次,国有非上市公司的激励模式与国家政策导向有较大关系,国有非上市公司出台的激励政策普遍的与各级国资委要求保持一致。第三,国有非上市公司在出台激励方案时还要考虑激励对象、周期、额度与资金来源因素。国有非上市公司在出台中长期激励政策时力求平衡企业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在确定激励总量的基础上,还要确定大体上个人具体职位与个人能力价值,以及考虑单位股权的价格。中长期激励政策的调整还要考虑时间,并且保证政策延续性,务求激励来源的多样化。第四,围绕已经确定的激励方案,还要对各个实施环节进行优化,切实履行激励机制实施的民主程序,并且对激励机制实施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职工的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完善。
二、国有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主要方式
(一)现金方式
国有非上市公司没有公开的股票发行,很多企业因此选择以现金的方式作为首选的中长期激励方式,在激励机制生效前会对公司业绩与个人业绩条件做出明确规定,选择恰当的指标作为享受激励政策的条件。选择业绩指标是一般融入了公司的战略目标,及以公司的价值导向。具体来说,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个人税收、公司的现金流都会影响现金激励方式的执行。项目收益分红是主要的中长期现金激励方式,其主要作用是以项目为主体,用于激励项目的关键人员,项目分红一般以科技成果的转化收益为标的,激励对象的针对性较强,但是分配比例划分不易,部分项目的周期较长,激励有不确定性。岗位分红的方式操作简单,适用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不适合普惠激励。超额利润分红主要指的是在非上市公司设置利润奖池,根据利润的完成情况进行利润分配,实际上需要企业与项目组共同承担经营风险。虚拟股权指的是国有非上市公司不能发行股票,可以在公司内部发行虚拟的股票,以员工出资的方式进行购买,公司对符合股权激励的员工进行奖励。这种方式需要对公司进行估值,一般适用于待上市的国有企业,该激励方式可以对公司的价值进行提升,实现业绩的有效推动。
(二)股权方式
股权方式是一种基于投资而产生的资本所有权,股东对企业有一定的决策权,不同股东参与决策的影响力不同。股权激励实质是上非上市国企员工获得一定比例的股权,使员工以股东身份参与到企业战略制定当中,分享经营利润的分红,以及承担经营中的风险,这样有助于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经营实践当中。一是股权奖励。股权奖励是企业无偿给予激励对象一定份额的股权,一般是从企业的净资产增值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或者经过国资委批准给予以科技成果入股人员一定的股份,实现员工与企业利益一体化。二是股权认购。股权认购主要办法是股权出售,按照企业股权的评估价值,以协议方式将股权有偿出售给企业需要激励的对象,这样有助于形成企业利益共同体,该方式是增资扩股,实现激励方式更加丰富的有效方式。三是股权期权。它更适用于尚未有足够资金存量的非上市国有公司,该收益方式主要在未来兑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促进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激励形式。四是项目跟投。这种激励方式使得员工与企业项目紧密联系,激活员工参与创投的积极性,有助于项目执行过程中自我驱动,充分体现了激励与约束共存,为企业与员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提供了有效保障,是凝聚企业员工创造力、积极性和稳定企业队伍的重要方式。
三、国有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优化措施
(一)明确激励范围和对象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非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管理,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还要进一步明确激励的范围和对象,发挥激励机制在鼓励企业核心力量,激发企业凝聚力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激励方式必须考虑激励对象的职务、业绩和能力,通过激励方式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还要考虑国有非上市公司发展目标、方向、人力资本的价值。第三,在国企非上市公司激励实施的过程中还要确定硬性指标,使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重视,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内部竞争激励,形成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股权激励严谨和公平。
(二)制定完善的激励方案
国有非上市公司应当采用科学的激励方案,协调使用各种激励方式,激励的本质是稳定国企非上市公司的重要员工,通过重要岗位人才来提高国企非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当前国有上市企业股权激励还要扩大范围,合理确定激励的数量与额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激励方案进行评估。应当进一步制定更加完善的激励方案,包括以有效方法进行定价,以及在实施激励方案时考虑合理避税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解决激励机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完善股权激励的进退机制,以有效方式消除国有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限制的弊端,真正让激励对象获得收益,保证激励对象的合法权益,不使企业员工承担过高的退出风险。
(三)加强相关法规的保障
为了保证国有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的有效实施,解决中长期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配套政策不完善,股权授予价格与总量不准确的问题,以及消除国企非上市公司激励管理中较大争议的问题,还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國有非上市公司在实施激励制度时需要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要求,对公司的资本制度、股票回收、出售条件等进行明确规定,依托法律法规解决行使权利难的问题。其次,丰富激励内容,保证员工合法收益,尤其重视建立税收优惠制度,重点兼顾各方合法权益。第三,法律法规要以保护和支持非上市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健康发展为原则,维护企业的整体稳定性,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充分保护被激励对象的整体权益。激励机制的实施还要做好解释说明与推广工作,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四、结论
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的中长期激方式应当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以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激发职工的创新意愿,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更好地促进企业职工在企业建设中获得合理的回收与收益。在激励方式执行的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合理采用和出台多种激励政策,拟定和实施有序激励操作方法,达到提高激励方式科学性的效果,更好地发挥激励方案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飞.浅谈非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作用及方案[J].财会学习,2019(32):66.
[2] 徐贺,王进.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平台税收政策的完善[J].注册税务师,2018(5):55-56.
[3] 杨健.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8(15):22-23.
(作者单位: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11)(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