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扶贫探究文献综述

2022-02-22赵千秋

经济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综述乡村振兴

摘 要:贫困作为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嵌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依托的产业扶贫,它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改变其乡村经济发展状况,推动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产业扶贫对于贫困地区达到了一定的益贫效果,但问题也逐渐显现,通过收集《中国知网》2015—2019年这五年间关于CSSCI和SCI核心期刊关于产业扶贫的共103篇文献,使用文献研究法总结五年期间的产业扶贫模式、效果、面临困境以及所对应的创新路径,得出今后应该加强对于产业扶贫的参与主体及主体参与度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扶贫 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060-02

“產业扶贫”是一个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术语,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把开发扶贫作为反贫困工作的重要抓手,并且投入了越来越多资源的大环境下提出的,这一时期反贫困计划的资金主要用在投资和产业方面的发展,所以开发式扶贫常常也被称为“产业扶贫”,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实现了国家扶贫政策从“输血”到“造血”的变迁。产业扶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特点和优势,以市场为向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作用……使每个贫困县建成一批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所以,狭义上是指由特定主体经营的(村集体、合作社等主体)具有规模化发展的“大产业”。而现在许多的研究使用的是广义上的定义,不但包括上述的“大产业”,还包含村民单独经营的“小产业”。而本文的产业扶贫指的是广义上的“产业扶贫”含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扶贫研究现状

(一)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的关系

1.产业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条件。产业扶贫不仅能够促进贫困人口长期增加经济收入,还能显著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保证贫困人口实现稳步脱贫致富,激发贫困人口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扶贫的项目之中,推动贫困地区长远发展。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在为贫困地区的人民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贫困地区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产业扶贫由“输血”“大水漫灌”“授人以鱼”到“造血”“精准滴灌”“授人以渔”的变化,并能逐渐恢复和增强贫困群体的“造血”功能,这在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乡村振兴为实施产业扶贫提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能够巩固产业扶贫的成果,提升质量,增强效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的方案和措施,并通过协调政策使产业项目落实落地,推动资金、人才、技术有效传递到村、到户、到人,真正走好产业扶贫这关键一步,推动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与进步,使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二)产业扶贫的模式

依照产业特征将扶贫产业分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金融服务+”“特色旅游+”等模式。对于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模式,闫东东、付华通过讨论龙头企业在扶贫项目过程中的行为,设立了龙头企业群体之间博弈模型以及龙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益矩阵,分析其进化稳定策略和动态复制方程,从而使龙头企业选择最优策略,并且为政府落实扶贫政策、促进龙头企业主动参与扶贫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王军、曹斌指出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政府应继续坚持现行政策方针,但应侧重建立合作社作为行为主体在产业扶贫中行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合作社的服务质量,调整扶持合作社的途径,发挥贫困人民的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其中。白丽等把河北省易县的食用菌产业作为个例,将贫困地区的特性、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两种模式进行比较,认为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扶贫、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方面更有优势,然而必须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产业扶贫的效果

对于产业扶贫所达到的预期效果,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肯定产业扶贫所达到的益贫功能,如张跃平等通过深入研究武陵山区的三个村,重点论述了“大推进”理论在消除武陵山区贫困循环陷阱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说明了产业扶贫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等产生的积极作用。王兰、韩衍金认为可以通过发展旅游扶贫产业,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当中,从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帮助贫困地区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内生动力,最终一定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振兴。另一种是认为产业扶贫的“益贫”功能不够明显。如汪三贵等指出扶贫项目是以精准建档户,使其从扶贫产业项目中受益为目的的。然而在对乌蒙山区6县的调查中发现,不管是扶贫项目的总到户率还是不同项目的到户率,建档户与非建档户的到户率区别都较小,扶贫项目并未体现出像预期那般理想的“益贫”特点和效果。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及困境

(一)制度困境

欧国立、王睿哲在分析开发性金融在扶贫中的作用中提出其面临的困境有贫困地区的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比较落后,由于贫困地区地理环境的原因,导致其融资渠道少且效率低,此外还存在扶贫政策对金融扶贫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没有达到精准对焦,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且存在对政府部分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不足的问题。袁树卓等指出以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扶贫往往因为脱贫压力和政绩考核进而选择“短、平、快”项目,且多为农林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等未经加工的初级产业等,多依靠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天然的自然条件等带来的成本优势,大多数是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传统行业,从而导致贫富产业发展无明显竞争优势以及可持续性不够强。

(二)要素困境

要处理好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其中闫东东、付华通过讨论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中的行为,对政府和龙头企业进行博弈分析,得出政府应加强对参与产业扶贫项目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明确的赏罚机制,规范其行为的结论,最终达到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调动龙头企业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胡守勇以湖南省贫困村的“四跟四走”模式为例,提出产业扶贫中面临的权责边界不够明确,存在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以及贫困主体自身能力未能发挥出来,造成政府越位,贫困户缺位的尴尬局面,政府没有充当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等问题。

(三)组织困境

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欠缺,贫困者主体力量有待释放。邢成举认为,一些以追求政绩为导向的地方政府产业扶贫逻辑思维下,政府将扶贫决策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状况,让产业扶贫处于资金流失和精英俘获的结构性困局;村干部从树立和巩固其威信,维持乡村治理秩序和享受公权力外延效应的方面出发,让扶贫面临资源流失和工作合法性削弱的结构性困境。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顶层制度建设,增强产业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庞庆明指出构建产业扶贫制度保障体系,让贫困地区与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中不落伍掉队发挥着根本支撑的作用,能够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中所产生的群众权益受损、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是帮助产业扶贫工作走出“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再脱贫—再返贫”怪圈的内在要求,是克服不同程度上所存在的产业扶贫资金多头管理、整合难度大、被随意分割、落实不及时甚至被挪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扶贫开发办对项目资金使用没有决策权等问题的有力武器,是应对虚假产业扶贫、骗取套取扶贫资金谋取私利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必然选择。舒小林通过分析新时期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以旅游引领,涵盖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特色农业项目的规划进行统领,以现有发展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产业发展顺序,加深地区间的联系与沟通,携手共走精品区域和最优旅游线路,并给予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组织给予财政和贷款补贴。

(二)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使龙头企业的活力充分释放

蒋永甫等通过对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贫困县——L县的案例分析,认为应该正确分析产业扶贫中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产业帮扶,而且要根据产业扶贫资金的管理办法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扶贫体系,最终达到市场主体和贫困户双赢最佳效果。此外,产业扶贫不能仅仅围绕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端发展,而更应该在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纵向一体化。张海鹏认为产业扶贫成功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的自生能力和盈利水平,要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和产品,要关注产业发展的成长性和盈利水平,建立与贫困户相关的合理的利益联合机制,从而使得贫困户更好地融入产业发展之中,分享发展成果,增加居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帮助贫困地区人民顺利脱贫。

(三)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拓展产业扶贫带动模式

深入推进扶贫产业组织创新,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从而提升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脱贫带动能力,还要强化贫困者主体地位,激发其脱贫动力。胡伟斌等建议在贫困地区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时,须充分关注合作组织对贫困农户的吸纳和帮助,利用合作组织服务民众的社会作用,帮助改善贫困农户单家独户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划算的生产经营状况,促使贫困农户较快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步伐,还要注重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将两者结合,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更好地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宁静等基于乌蒙山和六盘山片区产业扶贫试点项目的准实验研究,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这种合作社和农户构成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产业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通过对2015—2019年间的文献梳理笔者发现:一是已有的产业扶贫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分析产业扶贫的模式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对产业扶贫政策实践中,例如:政府、市场主体、贫困农户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二是已有研究及实践中表明目前产业扶贫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日渐显露,且原有产业被忽视,导致新的产业对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三是这些文献中大多是用个案研究,其适用性和推广性不够强,普适性比较弱。四是这些文献中对产业扶贫中作为微观主体的产业组织如企业和合作社方面的研究较多,而涉及微观客体主要是贫困农户方面的研究较少。五是笔者发现现有研究中贫困农户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等间接的方式参与到产业扶贫当中,并非直接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因此,其参与度和融合度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闫东东,付华.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进化博弈分析[J].农村经济,2015(02):82-85.

[2] 王军,曹斌.政府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的机制、困境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05):40-48.

[3] 王丹,王太明.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基本特征、主要经验及现实启示[J].理论学刊,2021(01):50-58..

[4] 覃建雄,张培,陈兴.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134-138.

[5] 张跃平,徐传武,黄喆.大推进与产业提升:武陵山区扶贫的必由之路——以湖北省恩施州望城坡等地的扶贫实践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113-116.

[6] 王兰,韩衍金.精准扶贫视阈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及发展愿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05):120-129.

[7] 王太明,王丹.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治理机制[J].求实,2021(02):51-69.

[8] 欧国立,王睿哲.开发性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挑战和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8(07):117-123.

[9] 胡伟斌,黄祖辉,朋文欢.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江淮论坛,2018(05):44-48.

[10] 王太明.中国共产党减贫的实践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转向[J].经济学家,2021(07):17-26.

[11] 胡守勇.共享发展视角下产业扶贫的问题及长效机制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8(02):127-132.

[12] 邢成举.产业扶贫与扶贫“产业化”——基于广西产业扶贫的案例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63-70.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4)

[作者簡介:赵千秋,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综述乡村振兴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