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作用
2022-02-22杨阳
公共博物馆是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其主要负责对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征集、陈列以及研究等工作,而这也就决定了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多元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民族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民族记忆的特殊文化载体,对于其传承和保护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早在2005年我国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指导方针以及基本原则等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博物馆作为收藏各类文物的机构,应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而定义的,其主要是指群体和个人视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场所,等等,而且必须与普遍接受的民权、平等、可持续性以及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等原则保持一致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各群体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形成互动,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不断创新,同时也让这些群体获得持续的认同感,从而让文化更加具有多样性,并凸显人类的创造力。
二、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密切联系
首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说,其中重点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普遍接受的民权、平等、可持续性及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尊重等原则保持一致性这一内容。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借助整个社会的力量,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公共博物馆作为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在当前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去。
其次,就博物館的定义而言,其主要以研究、教育以及欣赏作为目的,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进行收藏、保护、传播以及陈列等。人类文化遗产主要可以分为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无形文物三个类别。博物馆最开始主要保护的是可移动文物,换言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古物”的保存。在这之后,博物馆逐渐扩大了保护范围,在可移动文物基础之上增加了不可移动文物,也就是保护“古迹”,例如对古建筑、古墓葬以及壁画等的保护。现阶段,博物馆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保护范围扩大到了无形文物,也就是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博物馆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必须肩负起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三、如何发挥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要想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将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物质文化遗产即有形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一个体现了其存在时代及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信息的载体,如文物、遗迹等,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实物性特点,人们通过对文物这个承载了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进行大量的研究,可以从中获取到其所处年代的历史、科学以及艺术等信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不具备有形文化遗产的实物性特点,其主要是指由某一地区的人民群众所创造出来并获得广泛认可的,或者说曾经被认可过的一种表达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体现在是否有形上,有形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实物性特征,文物自身承载着所处时代的文化信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并非是具体的实物形态,其将文化精髓通过口头、肢体等众多形式呈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变化,不具备固定性、实物性等特点。而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上则不可以采用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方式,而是应该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为了能够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某种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技艺等。而知识和技能这两种非物质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一代一代传承者延续下去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播过程中主要是由“人”和“物”这两种形式的共同作用而得以真正实现的。就以戏曲为例,一场成功的演出,与演员个人的出色表演是分不开的,而这就需要演员熟练掌握与戏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将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另外,演员的表演也离不开道具、乐器这些物的配合,只有人和物配合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展现戏曲的魅力。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博物馆只有从人和物两个方面着手,使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
(二)利用好博物馆的自身优势
1.利用博物馆的陈列与保管职能,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物化”部分博物馆最初是以保护文物为主,因此,博物馆在文物的征集、保护以及整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程序。与此同时,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备。而这些正好可以被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物化的部分。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物化部分,不仅要有工具、工艺品以及场地等,还应包括博物馆所具有的各种切实可行的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式,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保存到书籍、录像等特定的载体当中。这样就使博物馆在收集、整理可物化的信息载体的同时,还能够将其进行相应的陈列和传播,从而让人们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生动直观的了解,并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2.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数字化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并已经被运用到了多个领域,而将其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是相对来说较为合理且有效的解决办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学术进行科学分类,并采取图、文、声、像有效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记录普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分析以及存储等,通过创建分类数据库,让数字化保存变得更加完善。也就是说,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出去,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虚拟的环境中将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进行有效融合,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流程、文化状态、传承方式以及展品原材料等能够实现虚拟化再现。博物馆应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创建展示平台,积极打造非遗网上博物馆。而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网上博物馆更加具有艺术性与灵活性,不仅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还能够为那些无法进行实地参观的人们提供一个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与此同时,通过现代的数字化技术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打破以往时空的局限性,并将更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源分享给大家,这样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并且也能够充分展现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从而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博物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与社会搭建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另外,一些人出于生计方面的考虑,逐渐放弃了一些民间传统,其中就有一些民间文化艺术家为了生计而选择放弃自身的艺术传承,而这就导致民间文化艺术创作者在逐渐减少。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在传承方面的独特性,也就是说传承是一个长期且艰辛的过程,需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容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够实现。以手工技艺为例,以往的传承方式多为父子、师徒相传为主,因为有许多技艺并非是文字、语言所能够描述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和传承者的言传身教才能有所收获。而现阶段,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年轻人很难接受这种慢节奏的传承过程。在此种情况之下,不仅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使其无法顺利开展,甚至还会发生由于传承者的逝去而导致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现象。那么,为了应对此种情况,博物馆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在社会与传承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有效的桥梁,从而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传承者一般都是以公民个体的形式存在,所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很难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而博物馆应尽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解决难题。
首先,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数字档案,帮助传承人申请相关的传承经费以及邀请传承者定期在博物馆进行现场演示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够解决传承者所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由于博物馆一直以来主要负责文博之类的工作,必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这样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扩大了声势。
其次,博物馆可以通过展览的方式,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充分展现其教育职能,将所在地区包含的工艺、民俗以及舞蹈等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成生动形象的音像材料,进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题开展相应的展览。而在展览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例如采用无形和有形的动态陈列相结合的方式,使展览更加具有趣味性,并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讲解功能,通过现场讲解、真人演绎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人们能够对展品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了解,从而对其内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大量丰富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博物馆必须担负起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职责。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博物馆的陈列与保管职能,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及自身平台优势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承载历史、文化创新等方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晴,陈亚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展示方式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09):94-95.
[2]袁文婷.博物馆文创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中华手工,2021(04):10-11.
[3]钟雯轩.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J].今古文创,2021(09):109-110.
[4]聂彩花.关于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措施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4):158-159.
[5]曾心昊.论我国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9):126-130.
[6]汪桂英.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J].中国地名,2020(02):43.
[7]王巨山,陈英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对博物馆制序的影响[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9(00):55-67.
[8]齐萌.浅析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J].散文百家,2019(09):254.
(作者简介:杨阳,女,本科,桂林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责任编輯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