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靠丑挣钱
2022-02-22邹帅
邹帅
“丑东西不是用来骂人的,丑东西是我们的宝贝。”讨论丑的人多了,丑也成为了一门生意。有心理学家表示,当看够了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滤镜美化下的事物后,人们更希望看到有瑕疵的真,而不是完美的假,这让“丑”的接纳度被提升。
“丑东西不是用来骂人的,丑东西是我们的宝贝。”一位网友写道。
不久前,第二届丑东西颁奖盛典在B站(国内知名视频平台)上线,从淘宝平台上在售的40个丑商品中,角逐出了5个获奖者。目前,该视频已有400多万播放量,5000多条评论。有趣的是,在这个讨论丑的空间,网友们的评论基本都是正向的。
而讨论丑的人多了,丑也成为了一门生意。丑东西的代表——绿鱼头头套在电商平台月销上千,短视频博主纷纷买来拍视频;来自独立设计师们和国际大牌的丑鞋、丑衣服、丑袜子也备受欢迎。
丑东西,也有人爱
丑的破圈并非偶然。近几年,无论是短视频还是影视内容,所谓“丑”的含量都大大提高,属于丑的舆论环境逐渐放宽。直面丑、讨论丑、购买丑,正在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
“一方面是人们对‘丑’的接纳度高了,即审美更宽泛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真’的需求增加了,当看惯了过度整容和修图的网红脸、过度包装的人设和节目后,人们更希望看到有瑕疵的真,而不是完美的假。这让‘丑’的接纳度被提升。”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窦东徽分析道。
大众关注“丑东西”,可能存在三种心理学解释。“一是猎奇。丑东西异于常规事物,属于新异刺激,能够实现感知觉的去习惯化。二是潘多拉效应,虽然说丑的事物通常会带来观感上的不适,但很多人会觉得,你说一样东西丑,我偏要看看有多丑,看能不能丑到我。三是优越感,丑东西未必带来观感的良好体验,但观看者会觉得,‘居然有人造出这种难看的东西’,这种优越感是能带来愉悅体验的。”窦东徽分析。
刺激、好奇和优越感,让广大网友向丑东西们投去赞赏的目光。
谁在靠丑挣钱
而丑东西里面也有一门生意经。
两届丑东西颁奖盛典总共提名了70件商品,对比之下,大致可以分为玩偶类、服装类、配饰类、摆件类,其中多是工厂线的小商品,同一款商品在网上大量商家有售。
这就是第一种掘金丑东西的方式:一个爆款出来,有钱一起赚。据观察,两届名单中,丑拖鞋、丑袜子、丑玩偶和抱枕含量颇高。这些商品的共同特点是成本薄、利润高、能走量。
另一种掘金法来自“正规军”,也就是独立设计师。两届丑东西入围名单中都不乏有大牌设计和小众独立设计的身影。
此外,有人也开辟了丑的变形生意,各平台流行的丑脸粘土手机壳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的店主乐乐称呼自己的招牌作品为“丑娘娘”。乐乐以前是儿童创意美术老师,在接触粘土手机壳之前,也做过毛绒玩具、羊毛毡和仿真食物手机壳。“平时我两岁半的儿子会拿我的粘土捏捏捏,我就陪他一起做,不知不觉做出来一坨像脸蛋的东西,然后我就把自己闲置的毛绒玩具眼睛和羊毛毡利用起来,第一个丑娘娘就诞生了”。
有些是偶然丑出圈被批量复制;有些是特立独行的设计,恰好外观算不上好看;有些是以丑为灵感,干脆走丑设计的路线。总之,大家都有钱赚。
丑生意,一时的快钱?
不可忽视的是,丑东西的走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质量关。以绿鱼头头套为例,不少买家在评价里指出,由于头套是乳胶制品,还有彩墨印刷,不透气是一方面,最要命的是味道太大。二是版权关。淘宝列出的丑东西提名名单中,很多原创设计师作品都被做成了山寨。三是不可持续。2020年火出圈的是绿鱼头头套,2021年是柠檬头套,2022年又会有层出不穷的丑进入大众视野。
回到丑的本身,如何表达丑、营销丑很重要。丑能出圈,但不代表没有底线。
窦东徽认为,社交平台上一些丑是为了迎合某些低俗审美而刻意营造的,只为博取廉价的优越感和笑声流量,这种丑背后的实质是“假”。比如一些短视频段子,刻意扮丑出丑,为丑而丑,毫无审美价值可言。但有些受欢迎的丑东西、丑商品,它的产生可能来自于一种标新立异的脑洞、一次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设计失败,或者在有意营造一种错位和反差。
对于品牌和企业来说,借丑营销,拿丑出圈,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透过热闹的表象,丑能够留下什么、传递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品牌和企业要坚持的是主线思维,不是沉迷于一时的丑营销带来的狂欢;大众也需要辨明哪些是恶意冒犯,哪些是善意表达。美和丑是流动的,最后故事还要回到“真”。
(澎湃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