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人上冰雪”背后的小城故事
2022-02-22崔隽
崔隽
2022年1月10日,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的孩子们在进行训练。
摔倒,爬起来,又摔倒,和小狗一起扑在雪地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短片《未来的冠军》中出现的1岁滑雪萌娃击中了观众的心。
看到这一幕,滑雪爱好者金海滨也发给记者一个小视频,拍的是他当天在雪场偶遇的两个4岁小朋友,穿着滑雪服,踩着双板,像极了可爱的“冰墩墩”。“当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出现在雪场上,‘三亿人上冰雪’这句话确实有了更多实感。”金海滨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2022年1月12日,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中国已提前兑现申办冬奥时许下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
数字背后是亿万中国人的冰雪故事。这个春节,《环球人物》记者以“中国短道速滑之乡”黑龙江省七台河为样本,观察这个著名的冰雪小城里,许多人的生活面貌乃至人生轨迹如何因冰雪运动而改变。他们的故事都和冰雪有关,都和成长、感动和快乐有关。
洁白的冰面上印着“冬奥冠军之乡”几个大字,孩子们在赛道上飞驰而过,室温控制在10摄氏度的冰场,氛围常是热气腾腾的。“好,非常好,边做动作边想关键,辅腿收腿再靠严,蹬冰腿力量要集中,脚下踩住……”春节期间,张杰仍在时不时更新短视频,内容都是她与孩子们的训练日常。
今年50岁的她是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的主教练。她是七台河走出的第一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1991年获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3000米接力金牌,1993年获短道速滑世锦赛3000米接力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短道速滑训练中心设在职业学院里,让这里与一般体校很不一样。最直观的,这是一支“参差不齐”的队伍:36个孩子里有具备天赋的未来职业运动员,也有张杰所说运动资质一般的“老大难”,还有平凡普通的职校学生,有四五岁的小朋友,也有十七八岁的青少年。
张杰的理念是:“比起成绩,更关心成长。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但无论将来他们在什么岗位上,学习短道速滑运动和相关知识,磨炼出的能力和品质会长久影响他们。”
我们的采访是在春节前一天上午和晚上进行的,张杰的声音既疲惫又热情。临近冬奥,不少媒体都找到了她。性格爽朗的她和我开玩笑说,多亏自己是练体育的,要不然真扛不住,有时累到吃速效救心丸才能缓过来。
但不管多忙,和学生们训练是“天大的事”。有人邀她去外地录节目,她二话不说拒绝了。到了上课时间,她会中断采访,和记者们真诚道歉后扭头直奔冰场。“按理说这不礼貌,但是妹儿你不知道,一堂课有多重要,孩子很可能因为一堂课就跨过一道坎儿,哪怕只是一个摆臂动作。”张杰提到了前几天有堂课,她和学生发现并解决了四个问题,那是做教练最幸福的时刻。
来自黑龙江五常市的王凯墨是未来可以冲击冠军的好苗子,张杰对这一点特别笃定。“比赛里,滑到还剩6圈时,他还是最后一个,场边教练都着急了,他能沉住气,会思考,抓住机会超越,把省青年队的人‘滑掉’,冲线时还能拉开差距。看他比赛会感到一股逆袭的热血。”
2022年1月10日,在七台河体育中心,张杰(中)指导孩子们进行热身训练。
在张杰所说的那堂课上,王凯墨先是解决了弯道顶弧左脚下刀重心偏后的问题,又改掉了进出弯道的路线问题。“当机能和体能最好的时候,他就能把这些动作做出来。一旦运动员能体会出来,以后就不会再忘了。”
也是在那堂课上,吴昊阳的单圈成绩突破了9秒9。此前这个男孩因为父母离异,训练始终不在状态。张杰知道后,每次训练都会给他一个拥抱。她回忆:“那天成绩一出来,我问他为啥突然提高了,他说,因为你爱我,我喜欢你,你说的话我往心里去。”
还有一个17岁的男孩叫大至,在张杰眼里,他就是现实版阿甘,腼腆又刻苦,“呆萌的不得了”。2020年来队里时他已经超过招生年龄限制,但就是想跟着学。“从前他滑一个动作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也是在那堂课上一下就滑对了。我就可劲儿表扬他。我必须得给孩子自信,如果没有自信,孩子将来就会枯萎。”
作为教练,张杰需要完成向上级队伍输送好苗子的任务。这座人口不到70万的东北小城先后走出了杨扬、王濛、刘秋宏、范可新等10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出成绩、拿金牌,在2019年训练中心成立之初,这份担子就挑在她的肩上,也挑在每一位七台河教练员的肩上。
现在,冠军的传统和精神仍在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10岁的李思圆看过许多冠军选手的录像,她最崇拜范可新,“像一阵旋风”。在去年的一节训练课上,她还见到了刘秋宏。“印象最深的是秋宏姐姐告诉我,同一条起跑线上,冠军只有一个。就算和你一起站上去的是亲哥亲姐,说啥都不能让。”
成为教练后,张杰对已逝世的老师、七台河短道速滑事业奠基人孟庆余有了更多的理解,理解他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拖着自制简易浇冰车,一圈圈地浇灌室外冰场的坚持,也理解他为什么在学生夺冠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在场边默默流泪的心情。
张杰清楚,“七台河是一座‘不能输’的城市”。但同时她在走一条平衡木,这是孟老师当年未能探寻的路——竞技体育离不开金牌,但当体育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体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快,金牌之外,短道速滑还能带给孩子什么?能否讓他们的人生拥有更多可能性?
“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可能有世界冠军和冬奥冠军,有一直默默坚持的职业运动员,有在学校当教练的一级、二级体育健将,有爱好短道速滑的职业技术工人……所有的孩子汇到一起,才是体育精神真正的内涵。”张杰说,“金牌只是一条小径,我们可以让短道速滑的路更宽一些。即使不做运动员,短道速滑曾带给他们的快乐、泪水、磨炼……会让他们立足社会,在各自的位置上实现价值。”
左图:1991年,短道速滑世锦赛上的张杰。右图:2022年1月11日,张杰(右)在七台河体育中心训练前和特奥队员交流。
2021年冬天,金海滨在雪场滑雪。
除了带领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这支队伍,更早之前,从2014年开始,张杰还是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特奥短道速滑队公益教练员。
目前特奥队共有19名孩子,其中有人患有唐氏综合征,有人患有自闭症或多动症,有人患有精神障碍或听觉障碍。与健全孩子不同,对于他们来说,短道速滑更多是一种康复训练和心理治愈。
为了增强这些孩子对一个动作的认知,张杰需要无数次讲解和示范,陆地训练课周期变得格外漫长。孩子中有顺拐摆臂的,有用单腿蹦的,有猫着腰边走边玩的……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一堂训练课下来,张杰觉得比自己在国家队训练时还累。
到了第一堂冰上训练课,孩子们面对冰鞋手足无措。有的在冰上爬行,有的颤颤巍巍地挪,光穿冰鞋这一个动作就学了很久。但是时间长了,渐渐地,有些孩子开始体会到了滑行的乐趣。2017年,第十一届世界冬季特奥会上,来自七台河的高萌、唐春雷、聂双月获得4枚金牌、2枚银牌,这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赛场之外,孩子们拥有了重返社会生活的路径。目前特奥队员中已有两人考入七台河职业学院,还有两人参加工作。唐春雷就是其中一个:“我跟教练妈妈学了七年滑冰,我上了大学了,经常回来看教练妈妈,我以后在大学好好滑冰,成为教练。”还有一位叫戴安民,现在从事快递职业:“我有时间就回来滑冰。我特别感谢教练妈妈。”
在和特奥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张杰有许多温暖的记忆。每次看到张杰,大宝和小黑妞都要凑过来问她:“教练妈妈,你今天的眼影和口红是什么颜色?”“孩子们的世界是很纯粹的。”张杰说,“妆淡了,他们觉得你没精神,还会告诉我:‘我喜欢你化得再浓一点,不要粉色,要红色,这样我会开心。’”时间久了,上特奥训练课时,张杰经常一脸浓妆,丝毫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和评价,只为让孩子们开心一下。
还有一次下课,大宝三步并两步噌地跑到张杰身边,吓了她一跳,只见他蹲下身子,帮她解开鞋带。“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张杰说。有人问过她,教这群孩子练短道速滑,累不累,辛不辛苦。“我说没有,全忘了,你说累不累?辛不辛苦?能不辛苦吗?但是真的都值得。我从孩子那里收获的爱,远远比我付出的更多。”
聊起热爱的冰雪运动,金海滨表现得松弛、平和、快乐,整个人很有感染力。58岁的他常常觉得幸运,自己的本职是七台河的银行员工,与体育毫无关系。但因为体育,他拥有了第二人生,成了受孩子们认可的轮滑教练,在冰场和雪场收获了珍贵友情和乐观心态。他越来越感受到,“冰天雪地是老天给东北的一份礼物”。
和许多东北人一样,金海滨接触滑冰是在学生时期的体育课,一滑就喜欢上了。他记得初中时学校北门有条大河,冬天结冰后,老师就带学生们去河面上滑冰。一块冰刀,顶上有块板,两边是绳子,踩上去,把冰刀系在棉鞋上,就是一双冰鞋了。
作为业余爱好者,高中时金海滨也喜欢琢磨技术,有过“开窍”的瞬间。“冬天东北的地面一个冰疙瘩接着一个冰疙瘩。有一天我走路,左脚踩冰包上了,为了保持平衡,本能地把右脚抬起来,放到左脚的另一侧了,就像两脚交叉似的。就这么地,阴差阳错,我一下就把弯道学会了。”金海滨笑着说。
参加工作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室外冰场条件有限,金海滨只能偶尔滑滑冰。2007年起,他和儿子一起练轮滑,因为有滑冰的底子,学得很快,也和年轻人一样爱上了这项“酷帅”的运动。后来他还参加了中国轮滑协会的培训,拿到了教练证。
2014年,金海滨听说七台河短道速滑训练馆为群众开放了室内冰场,很快成了那里的常客。“条件真变好了,冰特别平,踩上冰道,一丁点的震动都能感受到。”
最近这几年,每到11月底,金海滨和市滑冰协会的朋友们就会自发组织室外浇冰,冰场越浇越多,滑冰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放假了,从早到晚,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来滑,络绎不绝。中老年人也经常来,基本都是小时候放过爬犁,在体育课有过滑冰情结,大家怀念那段生活,到现在还愿意来滑冰。”
在冰场上,金海滨结识了新的朋友,组成了一个五人小组,他们经常约着一起滑冰、滑轮滑,最近这两年一起迷上了滑雪,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
刚开始玩滑雪,五人小组闹过不少笑话。“我们对滑雪没什么概念,没有滑雪服和头盔,就敢上中级雪道。工作人员看我们就问,你们行不行?我们自觉心里有底,唰唰就下去了。没想到风一吹,羽绒服帽子一下就翻上来了,我们一边滑一边薅帽子,冻得耳朵鼻子眼睛都受不了。旁边人觉得我们特别傻。现在一看当时的照片,我们就忍不住笑。”金海滨讲着讲着又笑了。
因为常年运动,金海滨的脚踝和腿部力量都“够用”,学双板用了一下午,学单板4天就能滑高级雪道。从入门到精通,他真正享受着滑雪的乐趣。“雪场离城市远,多数在大山里,蓝天白云,满山白雪,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非常棒,好像自己融入到大自然里了。尤其去吉林的雪场,因为空气潮湿,树上挂了霜,结了‘树挂’,在这样的环境中滑雪,就像身处童话世界一样,非常兴奋,非常美,生活中的烦恼一下子就没了。”
他也察觉到了这几年滑雪大环境的变化。“从黑龙江、吉林到北京、张家口,再到新疆,咱们的雪场越建越多,越建越好。”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全国室内外滑雪场共计803个,覆盖29个省市区,较2015年增幅达41%。
每次去雪场,金海滨总会看到许多来体验滑雪的南方朋友。他常去的亚布力雪场,就算是工作日也会有两三千的人流量。哪怕遭遇疫情,沈阳卖雪具的朋友也能将库存销售一空。金海滨感叹:“要不咋说‘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说得太对了!”
这两天金海滨和朋友们又去雪场滑雪了。雪场里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滑雪服,纷纷飞驰在雪道上,他拍了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写下感想:“今天雪场人爆满,从全國各地雪场看也是如此,滑雪运动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