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稳,如何进?
2022-02-22刘彦华
刘彦华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我国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也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得以明确。
不过,如何稳,如何进,仍有讨论空间。
纵览近些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稳中求进”一词并不陌生,这已是中央连续第11年将其设定为来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次,在“稳中求进”的前面多了四个字“稳字当头”。
“稳字当头”的逻辑起点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2021年,中国经济坚韧向上,亮点纷呈。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14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7.2%、14.5%、12.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其中,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8%、18.8%;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機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5.8%、21.1%。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0.3%、16.0%;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2%;进口173661亿元,增长21.5%;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降低。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在增加。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已回落至4.9%,而这一数字在二季度高达7.9%。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颜色分析认为,内需尤其是投资不足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局部疫情反复、居民收入受损以及行业严监管背景下,消费恢复较为坎坷。与此同时,能耗双控政策等短期政策落实上的失误拖累制造业投资,地产严监管政策使得房地产投资难以发力,优质项目储备不足和财政后置问题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及预期,上述诸多因素共同导致投资不足。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则认为,当前需求收缩的大背景是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大宗商品持续供不应求,带动中下游的制造业成本上升,企业需求普遍减弱。加上美联储为应对通胀已宣布加息,需求进一步收紧。而供给受到冲击,主要是受到疫情导致的供应链受阻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等因素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则提醒,202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前高后低,三大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下滑最快,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高企,还本付息压力巨大,没有足够财力用于基建投资。
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叠加,预期转弱已成共识。
2021年全年增长8.1%这个结果,与之前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等国内多个专家和机构的预测基本一致。
不过,对于2022年中国GDP增速表现的预测,人们出现了一些分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为5.6%,世界银行给出的答案是5.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蓝皮书》预计可达5.3%左右,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认为,做得好则有望保持在5.8%的较高增速,但同时也必须做好各种因素叠加、经济增速下滑到4.9%的准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将回落至5%左右。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走出疫情,稳字当头》报告指出,影响经济复苏的潜在风险主要有四个:一是疫情反弹与扩散仍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病毒仍在不断演化与变异,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还不够完善。二是金融市场风险累积。其中,债券违约规模扩大,信用风险进一步暴露,2022年房地产美元债集中到期,恐引发汇率压力和金融风险。个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过大,可能降低地方财政支出强度,影响地方财政和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错配信贷资源。三是2022年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硬着陆”风险,行业存在进一步分化的可能。四是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低收入国家疫苗接种率低,面对病毒变异,疫情控制存在不确定性。发达国家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产出水平恢复,将对我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叠加RCEP因素,疫情后产业链转移风险上升,增加中国钢铁、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压力。美国货币政策变化也将增加人民币汇率较快贬值的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院则认为,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疫情阴霾挥之不去、供应链修复路漫漫、国际政经格局加速演变,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外贸出口存在减速压力。从国内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楼市预期发生方向性改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增大,投资增长面临的掣肘因素较多;结构性就业压力增大、收入增速放缓、市场预期不稳,消费恢复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与此同时,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新动能加快培育,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绿色低碳转型将为中长期发展提供新动能,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因此,它的总体判断是,2022 年外需增长放缓、内需短期或难以补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形势要比 2021 年严峻。
“我们需要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刘俏和颜色根据当前的趋势和政策力度,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或将回落到5%左右。但是,他们同时强调,5%左右的增速水平恐无法实现我国全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理由是,首先,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8%,如果2022年全年仅有5%的增速,意味着经济增速出现大幅波动,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也不利于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其次,我国2022年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和民生保障压力,需要维持理想的经济增长。再次,2022年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或进一步复苏,为了在全球竞争尤其是中美竞争中保持优势,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也需要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由此,刘俏和颜色分析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需要保持在5.5%左右或者更高的水平。
能否实现较为乐观的增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认为取决于五个重要方面:一是疫情反弹能否得到精准有效的抑制;二是房地产风险能否有效化解;三是市场主体活力能否有效释放;四是碳减排考核过程中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短期任务和长期目标;五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能否得到真正有效落實。
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发力,被寄予厚望。刘俏和颜色直言,稳增长在短期内是政策制定的核心目标。在他们看来,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需要新的投融资范式,也需要重新思考宏观政策架构和目标体系。他们认为,未来我国可以从更加积极的政策取向方面去思考未来宏观政策的总体架构,采用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中有进的货币政策。而且我国宏观政策目标体系不应局限于当期的GDP或是当前GDP增速,而是应该转向几个“有利”——有利于新动能的出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有利于1.5亿个大中小微和个体工商户保持活力;长远讲,有利于国家整体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国家核心竞争力……“这种转向,可以带来全新的政策的构想和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以“三重压力”描述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并且首次明确提出要“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充分表达了政策层对短期稳增长的重视。
张明认为,与202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相比,202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更具扩张性。财政政策方面,预计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率依然保持在2.8%~3.0%区间,地方债发行规模有望显著上升,且会要求财政政策前置,在2022年上半年提前、显著发力。货币政策方面,预计在2022年还将有进一步的降准与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也有望进一步发力,并且同样有可能在2022年上半年集中发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由此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基建大年”的猜想。
“中长期来看,基建投资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根据“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方向以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出席“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中“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的表述推断,未来基建投资的领域主要涉及绿色基建和面向数字化经济智能发展的数字基建。据其预估,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和城投平台监管边际放松的预期下,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上行至5%甚至以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则提醒,强调“适度超前”,也就是说既要促进投资拉动经济,又要做好风险控制,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关后门”“开前门”。
据悉,落实“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
“2022年要把稳投资摆在交通运输工作的突出位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刘鹏飞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据了解,2022年,我国将建成京滨铁路、京唐铁路,推进长江中游机场群建设,加快宁淮铁路、苏台高速等省际互联互通项目建设,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加快开发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推进中部地区内陆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小时交通网。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近日在研究部署2022年全国发展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时也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
另外,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近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财政部2021年底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