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业设计: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度和厚度

2022-02-21池朱兴

新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矛盾课文作业

池朱兴

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巩固三个部分,作业是联结教学过程的纽带。作业的样态往往昭示教学的脉络,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可以把教学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地插入教学过程的每一部分中。教师准确地拿捏和把握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时段作业的形式和层次,是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现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的教学为例,谈谈课前、课中、课后的作业设计要领。

一、课前作业:为读懂文意调校准星

课前预习不仅是教学的预热,还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初步读懂课文”在课前完成,既是课堂深入教与学的基础,也是为课堂上核心知识的深度学习匀出时间。预习作业要精准地落实读懂课文这一目标,应该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指向学生的“未知”。《自相矛盾》只有四句话,“之”在文中出现了五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联结中心词与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誉之曰”中的“之”指所誉的盾,作为代词用,相当于“它”。“之”作为助词和代词,之前的文言文中已经多次出现,是学生的已知。而文中“盾之坚”“矛之利”中的“之”没有实义,放在主语和定语之间,其功能在于突出“坚”和“利”,这种用法第一次出现,是学生的未知,也是作业设计的价值点。作业设计如下:请找出课文中带有“之”的句子,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写出每一句中“之”的意思。如果出现不理解的“之”,请联系上下文猜一猜。理解了五个“之”的意思和用法,也就理解了全文的四句话,理解了全文的四句话,也就读懂了课文的大意,如此设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2.指向意旨的理解。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让学生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和写作背景,但许多教师并不明白这一预习任务的真正意图。其实,需不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关键看这些元素是否有助于对文本意旨的理解。《自相矛盾》是一篇借故事说理的文言寓言,课后有复述故事的练习,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还不够丰富,极有可能会把关注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品味上。课文选自《韩非子·难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但要亮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反驳别人不同的观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是韩非子为了反驳儒家称颂尧、舜之道而作的论说性寓言。为了让学生分辨课文的意旨所在,有必要设计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和写作背景的预习作业:请借助工具和网络资源,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相矛盾”的故事资料,猜一猜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在预习时明了这篇文言寓言的写作背景,就是为课中理解主旨调校了准星。

二、课中作业:为精准理解铺设支架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既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底线,又是课堂教与学的导引,课后习题课堂化,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所谓“课后习题课堂化”,就是把笼统而又有难度的课后习题进行课堂的二度设计,即教师引领学生打开课后问题的切口,把大而笼统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明晰而有逻辑的问题链。这样的课中作业,一方面降低了理解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为学生导引了方法和路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自相矛盾》的课后第三题是——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实验,把这个问题原原本本地抛给学生,学生几乎都回答:卖矛与盾的那个人“自相矛盾”了。因为“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经过长久的流传,它的表面意义已经自动化为“人物言行前后互相抵牾”的代名词,不需要思维的介入,学生的回答表面上都对了,但学生实际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对“鬻盾与矛者”会出现“自相矛盾”原因的深度探讨。显然,“鬻盾与矛者”的问题出在思维单一且缺少联系上,这是造成其前后矛盾的主要原因。对于抽象思维相对不足的小学生來说,“单一”和“联系”依然是抽象的概念。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的问题链:(1)“鬻盾与矛者”在夸“吾盾之坚”时,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他想到“矛”了吗?(2)“鬻盾与矛者”在夸“吾矛之利”时,他心里想的又是什么?他想到“盾”了吗?(3)根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句话,推测一下路人是怎么想的?(4)“其人弗能应也”,“其人”虽然答不上话,但是却一定会想到什么,请你猜一猜。(5)通过对“鬻盾与矛者”和“或”的思维比较,请你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1)(2)启发学生发现“鬻盾与矛者”思维的单一和孤立;问题(3)引导学生从对路人思维的分析中,悟到矛和盾之间的联系;问题(4)呈现“鬻盾与矛者”对路人质问的反思,发现自己思维方式的问题;问题(5)揭示“其人弗能应也”的内在原因——没有用联系的思维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的问题链设计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紧紧牵住“思维”这牛鼻子,通过比较、推理,引导学生层层领悟矛盾产生的内在原因;二是问题的设计都是基于文本中的语言和人物言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引导,契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

三、课后作业:为智慧成长开启门窗

《自相矛盾》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现实的问题。“课文只是例子”,一篇一课的学习固然有限,但思维的种子一经播下,就可能会产生神奇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思维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智慧生长,创造社会价值,推动历史发展。矛盾,不管是人和事,从表面看,似乎是消极且偏负面的,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矛盾在推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因为人类社会有盾之坚固,矛才会不断求其利;而有矛的锋利,盾才会不懈求其坚。矛和盾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进步。教和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矛盾”无限升级,探究永不结束。

《自相矛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读懂这个故事、理解楚人思维的层面上,而应该指向更为丰富的现实和更广阔的未来,引领学生探究“矛盾”存在的价值,让思维的光芒无限放大。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具备拓展性、开放性、提升性的课后作业:(1)结合现代武器坦克的发明,说说“矛盾”原理在现实中的运用。(2)中国古代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纵观历史,长城真的能抵御敌人的进攻吗?真正坚固的“盾”究竟是什么?(3)当代科技高度发达,你对美国等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怎么看,你认为和平与安全要靠什么?三道作业分别从“矛盾”的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中国与世界三个维度,拓宽“矛盾”思维的广度,探深“矛盾”思维的深度,让“矛盾”思维跨越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空,焕发其无限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精准而有效的作业设计,要统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要聚焦读懂、读准、读深三个目标,要观照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推动课堂走向深入、深厚,提高教学效度,提升学生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清县白樟镇樟山小学)

猜你喜欢

矛盾课文作业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背课文的小偷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