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谊笃厚“两吴生”

2022-02-21魏邦良

做人与处世 2022年24期
关键词:吴宓大洋

魏邦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吴宓是陕西人,吴芳吉是四川人。1911年,两个人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两人同班,交谊笃厚,世称“两吴生”。

1912年,吴芳吉不满当局的一些举措,写了一首《讨校长檄》,自署姓名张贴在食堂的墙壁上。校方要求吴芳吉写检讨书悔过,方可继续留校。但吴芳吉认为自己无过可悔,宁愿被开除也不写检讨。吴芳吉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勇气,令吴宓大为叹服:“碧柳(吴芳吉字)性格之激昂高洁,殆无可比!”吴芳吉失学后,生活陷入困境。吴宓呼吁同学们为吴芳吉捐款,在他的带领与呼吁下,为吴芳吉募集到40块大洋。当吴宓将带着体温的40快大洋交到吴芳吉的手中时,吴芳吉感动得热泪盈眶。

吴宓赴美后并未忘记吴芳吉。吴芳吉因失学而没拿到文凭,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吴宓便在美国留学生中发起支援吴芳吉的募捐活动,并订下五条约定:“1.数目多少,各人自由认定。2.定期缴纳,不容延缓。3.只尽在己之義,不问受者作何使用。4.永无酬报还答。5.俟碧柳独立时,公议解组。”因吴宓的倡议,每月都有一笔款子飞越大洋,按时抵达四川的吴芳吉家中。吴宓还寄来英文书刊,供吴芳吉自学。有了这笔资助,吴芳吉得以安心在家自学一年,获益甚多。

吴宓归国后,介绍吴芳吉赴西北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有一段时间,西北大学所在地西安爆发战争,吴芳吉工资停发,与家人联系中断。吴宓承担了吴芳吉老家的父母妻子孩子共六口人全部生活费用。吴芳吉父亲去世时,吴宓立即汇款“以作奠仪”,但苦于“邮汇、银汇均不通”,他让吴芳吉设法募资办后事,自己以后代为偿还。

吴宓知道吴芳吉在四川老家处境不佳,有才难展,一再邀请吴芳吉去清华和自己朝夕相处,切磋诗艺。为解决吴芳吉生计问题,他个人出资60大洋,请吴芳吉协助自己编《学衡》,空闲时间吴芳吉可自由读书写作。至于吴芳吉“家人生计”,吴宓“愿负全责”。

由于家累甚重,交通不便,吴芳吉没能接受吴宓的邀请,一直困守在老家,吴宓多次在信中表示了惋惜之情。在他看来,吴芳吉若能来清华,两人可相互切磋,增长学识和诗艺,他断言,这种理想的生活有助于吴芳吉“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之大诗人”。1919年,吴芳吉陆续写出《婉容词》《两父子》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声名鹊起。吴宓为之兴高采烈,写诗致贺:“此道今时无敌手,中华第一大诗人。”成名后的吴芳吉饮水思源,颇动感情地说:“雨僧(吴宓字)者,吾良友而贤师也……吾诗有今日者,全赖雨僧之力也。”

吴宓和吴芳吉清华一别,“别时容易见时难”,两人只能鱼雁往还,以诗诉情:“半载不裁笺,思君情如醉。君意亦何长,尺素频繁寄。”对于两人的深情厚谊,吴宓有诗作答:“嗟予与季子,情深不自量。苏武与李陵,差许为榜样。”对于吴宓的帮助与教诲,吴芳吉自是心存感激,他在诗中写道:“江上二刘子,泾阳一长兄,微君勤教诲,及长犹顽童……”“泾阳一长兄”指的就是吴宓。

1932年,年仅36岁的吴芳吉病逝。接到噩耗后,吴宓当即写下悼诗:“如何碧柳逝,惊闻初不惊。尘世为旅客,修短各驿程。亭馆偶唔集,舟车互相送。君灵获安息,从兹乐永生。”平淡的诗句却蕴含着对挚友的真情。为纪念亡友,吴宓搜集吴芳吉遗作,刊印《白屋先生遗书》。此后,每次请人吃饭,桌上多摆一副杯筷,举箸前静坐、默祷3分钟,足见其与吴芳吉的友情是多么深厚。

吴芳吉去世后,其年仅19岁的长子吴汉骧不得不辍学,去中学教书,挑起养活全家的重担。吴汉骧婚后,随着孩子的出生,家累更重。1955年,吴宓主动联系上他,每月支持他10块大洋,长达11年。其间,吴汉骧的长女考入西南师范学院英语系,吴宓每月资助她直至毕业。

吴芳吉能得吴宓这样一位挚友,可谓一生幸甚!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吴宓大洋
吴宓对借钱的不同态度
悬浮屋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吴宓、梁漱溟与钱
吴宓与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