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地方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21赵景波郑仲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江苏省特色

赵景波,郑仲桥

(常州工学院学科与研究生处,江苏常州213032)

一、江苏高校学科生态和体系的构建

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和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构建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的江苏高校学科生态和体系,推动江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遴选工作的通知》(苏教办研〔2021〕1号),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遴选工作,共计312个学科(不含军队院校)被遴选为“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1]。“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分布在55所高校,如表1所示。

表1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高校分布情况

表1(续)

江苏省重点学科是江苏四级学科体系(江苏高校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和校特色学科)的重要基石,是培养高层次人才、集聚优秀学术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分为A、B、C 3类,其中:A类重点学科定位为培育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旨在提升水平、争先进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重大需求;B类重点学科定位为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科技创新水平,服务江苏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C类重点学科主要面向本科生培养高校,聚焦人才培养领域,凝练办学特色,培育硕士学位授权点或专业类别。在312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仅申报A类省重点学科,设置A类重点学科92个(占比30%);只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可在B类、C类省重点学科中选择1类申报,设置B类重点学科138个(占比44%);依托本科专业相近学科申报的,仅申报C类省重点学科,设置C类重点学科81个(占比26%)。“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共涉及81个学科,如表2所示。

表2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布点情况

表2(续)

二、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建设要适应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加快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体系,对接区域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特色学科群建设;要紧密对接地方经济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发展新型交叉学科和特色学科;致力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堵点、难点,融汇创新,以系统化思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特色学科体系创新。应用型特色学科建设能够彰显学校综合优势,完善学科结构布局,扩大科研平台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应立足地方产业,分层次立项建设,确定学科方向和责任主体。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学科布局更为合理,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高峰和高原;学科组织建设基本完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度提高[2]。

为加快应用型学科建设,高校应成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科建设规划和硕士单位建设的领导工作[3];相关单位和二级学院应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目标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本单位承担的建设任务,确保学校总体建设目标顺利实现[4];高校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各学科和相关学院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高校在人才引进、仪器设备购置、教学科研用房、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向建设质量高的学科方向和科研方向倾斜;按照资源整合、扶优扶强的原则,在遴选推荐省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项目、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青年骨干教师等时,优先推荐建设质量高的学科方向和科研方向;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对申硕学科和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对考核评估不合格的学科提出警告或终止培育和建设[5]。

三、推进“项目—成果—团队”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一)实现学科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高校应贯彻“特色发展、分类发展”以及“重点突破、分层递进”的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学科—硕士专业学位点培育”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实现“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科全要素一体化协同推进。高校应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以团队建设为导向,把握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与任务规划,破解学科发展中的壁垒与瓶颈问题;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学校学科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6]。

(二)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特色发展、分类发展、重点突破、分层递进”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以“十四五”省重点学科为主体,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着力构建优势突出、规模适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培育体系。高校应明确学科建设理念、思路、目标、举措与保障条件,协同推进“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科全要素一体化发展,加强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平台对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学科竞争力[7]。

(三)打造高层次学科与科研团队

高校应强化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以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培养高水平人才、产出高质量成果为目标,着力解决团队建设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平台建设问题、科研辅助人员问题;引导教师自觉加入团队,引导团队研究方向与学校特色学科、优势科研平台相吻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加快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依托青年创新团队,加强青年领军人才培养,形成新的学科方向,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8];探索建立科研特区和人才特区,集聚和稳定优秀科研队伍。

(四)推进“项目—成果—团队”一体化建设

高校应积极开展学科文化建设,围绕学科(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开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形成“学院+学科+团队+平台(基地)”一体化运行机制;瞄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优势与薄弱、传统与新兴、特色与交叉的关系,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有效提升学科竞争力,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9]。

(五)大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高校应加大高层次项目组织与培育力度,全面提高国家级项目的层次和数量,加强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市厅级项目的申报梯队培育;加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与产出,加大对优秀成果文库、优秀著作出版、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或被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高水平咨询报告的培育力度;围绕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优化产教融合总体布局,创新合作新模式,拓展产教融合新内涵,着力构建涵盖综合实习实训、联合课程设计、科技成果转化、学科竞赛指导、创新创业孵化等的多层次、全方位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动智库建设,聚焦社会热点,持续推进高端智库成果产出[10]。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江苏省特色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特色种植促增收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中医的特色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