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麦爸”“菜妈”比翼双飞
2022-02-21正道
※文/正道
育种方面,茹振钢和妻子碰撞出科研的火花
“希望的田野”走来“育种侠侣”
茹振钢1958年出生于河南沁阳一个普通农家,从懂事起,饥饿的记忆一直伴随着他,这让茹振钢从小立下当农业科学家的志向。
1978年,茹振钢考上了河南中牟农业学校,在这里,他认识了终生伴侣原连庄。1981年,两人毕业后,茹振钢被分配到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成为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的助手。原连庄则分配至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专门研究白菜。1984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茹振钢和妻子都是事业型的人,婚后他们把精力用在了工作上。茹振钢在黄光正教授指点下,很快显露出搞科研的潜质。原连庄的研究方向是白菜,由于我国白菜育种起步很晚,对白菜育种方面的研究几乎从零起步。那时,中国白菜没有好品种,一亩地有时只能收一二百斤,有时甚至绝收。
怎样才能育出棵大口感好的白菜,是原连庄每天都在探索的事。有段时间,她整夜整夜地失眠。一天早上,原连庄照镜子,发现有一撮头发竟然白了,这才知道“一夜白头”这种事情是真的。
夫妻都是事业狂,谁来做家务成了问题。1986年女儿茹苏珊出生后,做饭买菜哄孩子等杂事更多了,夫妻俩都想干事业,但女儿总要有人照顾。于是,两人来了个十年之约。十年内,谁先研究出好品种,谁就是赢家,输的一方就得多做家务。
为了赢得十年之约,两人都铆足了劲儿。一人扎进麦田,一人钻进白菜地。前五年,原连庄先声夺人,率先培育出几个优秀白菜品种。茹振钢不急不躁,稳扎稳打,后半段相继研发出百农62、百农64等小麦新品种,原连庄毫不逊色,也培育出10多个大白菜品种。
第一个十年之约,两人打了个平手。原连庄自豪地对丈夫说:“咱俩在育种事业上平分秋色,家务上你还得多伸手”,茹振钢默不作声。原连庄看他有些不甘心,笑着问他有啥想法?茹振钢笑着说:“我干的是主食,你干的是副食,分量不一样,做家务的时候能不能让我少做些?”
丈夫的要求看似有些道理,其实有些不合理。原连庄眉头一皱,郑重地说:“光有主食,没有副食你能吃得香吗?这样吧,我们再来个十年之约,如果你后面做的贡献比我大,我就退到家里,如果我的工作不比你逊色,那我还要继续我的科研工作!”
面对妻子的挑战,茹振钢欣然应战。第二个十年之约,夫妻俩家务上互相协商,工作上争分夺秒。女儿茹苏珊依恋母亲,从会走路开始,经常被原连庄带到白菜地里,满地的白菜成了小苏珊的伙伴。原连庄忙起来全神贯注,经常忘了女儿的存在。有一次,原连庄把女儿带到白菜实验田,让她一个人玩,自己做实验。做完实验,原连庄才想起把女儿带过来的事,赶紧去找,发现小苏珊躺在几棵大白菜中间睡得正香呢!原连庄很是愧疚,可研究大白菜是她的事业,她想让自己研制的超级大白菜端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光阴似箭,转眼第二个十年之约到了。夫妻俩的研究成果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这次又打了个平手。茹振钢主动提出,人生没有几个十年,我们还是在事业上比翼双飞吧!
妻子的鼓励让他迎来巨大成功
多年来,茹振钢一直牢记恩师黄光正的嘱咐:“搞小麦育种得有‘傻子精神’,要持之以恒做下去,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为了不辜负恩师期待,茹振钢整个世界只剩下小麦。
在原连庄眼里,丈夫是个狂想主义者,他的思路天马行空,能把所有想到的东西都尝试在小麦育种上。虽然夫妻俩一个研究小麦,一个研究白菜,看似跑在两股道上,但他们观点的碰撞却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茹振钢研究过程中,曾提出小麦育种新核型理论。受此启发,原连庄大胆地把白菜和上海青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好、品质优良的新型品种;茹振钢也曾将原连庄在蔬菜栽培上的先进技术移植在小麦育种上,探索小麦种植的人工气候控制。科研资源共享,育种思路互相借鉴,夫妻俩科研成果成对推出。
2002年秋末冬初,河南当地农民试种了小麦新品种“百农矮丰66”,这个品种是茹振钢带着团队用8年时间夜以继日培育出来的。小麦破土而出后,长势良好,一切都很符合预期。
没想到的是,那一年秋雨连绵,从9月下旬一直下到11月上旬,地里的麦苗成片成片死去,各地农民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茹振钢心急如焚,8年心血毁于一旦,重压之下,茹振钢的精神彻底崩溃。那段时间,他整夜整夜地失眠,眼前浮现的都是老百姓失望的眼神,难过得他连水都喝不下。平时,他不敢拿刀,更不敢往楼下看,生怕控制不住做出过激行为。
丈夫情绪不稳定让原连庄非常担心,被同事称为工作狂的她不得不请假陪着丈夫去看医生,给他煎药,和声细语地安慰他。
有一天,原连庄看丈夫情绪有些缓和,建议他去地里看看。茹振钢在妻子陪同下,来到麦田,找出一株麦苗细细观察,没想到这一看,让他发现了问题:小麦的垂直根是耐旱的,水平根是耐湿的,抗倒伏,“矮丰66”倒伏的原因就是缺少了水平根。
找出“矮丰66”倒伏原因,茹振钢的病顿时好了大半,他很快投入到疯狂的工作中,每天脑子里想的,眼前晃动的,心心念念的都是小麦,经过对原来品种的改进,“矮抗58”横空出世了。
经过试种,茹振钢发现,“矮抗58”根系特别发达,不仅抗寒、抗倒伏、抗病、稳产,而且产量特别高。目前,“矮抗58”在我国种值面积达到3亿多亩,我们平常吃的8个馒头,其中有一个出自“矮抗58”,农民这样夸赞它:矮抗58,谁种谁夸,矮抗58,谁种谁发!“矮抗58”,还被誉为“中国第一麦”。凭借“矮抗58”的出色表现,茹振钢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茹振钢凭着“矮抗58”功成名就,原连庄事业上也连传捷报,她先后培育出十多个大白菜品种,特别是“新乡小包23”主导中原蔬菜市场20年,获得多个省级科技进步奖。“新乡小包23”不仅产量高,还特别好吃,在黄淮地区种植面积达600多万亩,是当地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菜品。凭着育种事业卓越的成就,茹振钢夫妇被中原百姓亲切地称为“麦爸菜妈”。
有一次,原连庄陪丈夫散步,看到路口有位农民开着三轮车卖大白菜,他卖的大白菜有两种,一种就是“新乡小包23”,这款白菜不仅卖得快,价格也比另一种白菜高。原连庄问他价格为何这么高,那位菜农说:“这个白菜叫新乡小包23,是最畅销的品种,特别好吃!”
老农说着,打量了一下原连庄夫妇,觉得他们不像买菜的人,摆了摆手,说:“算了,不给你们说了,说了你们也不懂!”听了老农的话,原连庄拉着丈夫走开了。
这些年,每当说起这一幕,原连庄言语间都充满自豪。
比翼双飞
上百首情诗见证伉俪情深
刚结婚时,茹振钢工作地在辉县,原连庄在新乡,夫妻分居两地十五年之久。那时候,写诗、写信成了他们相互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
新婚燕尔,原连庄远赴北京学习,茹振钢写诗遥寄相思:亲人上北京,进入繁华城。谋求新技术,饱尝北方冷。独自居外地,总有思家情。不要觉孤单,吾心紧随从。忧食忧冷暖,坐卧不安宁。几将心操破,盼您早南行。
相爱的夫妻心有灵犀,原连庄在京城开会时思念丈夫,信笔写下小诗《北京情思》:天苍苍,露茫茫,遥望星空思故乡。早也盼,晚也盼,一缕青丝两相连。风啸寒,冷拂面,两心相依方知暖。
在事业上,夫妻俩经常写诗唱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茹振钢给妻子写诗相赠:“光阴似箭未虚度,白菜小麦尽生辉。谋就大事多牺牲,造福于民万古存。”
“大智若愚小麦狂,爱菜如命白菜娘。”原连庄也写诗回赠。至今,“麦爸“”菜妈”互赠情诗上百首,诗文见证了他们的浪漫爱情。
原连庄和丈夫科研上遇到过很多挫折,人生也遭遇过至暗时刻。2010年,原连庄诊断出直肠癌,需要马上赴上海做手术,但茹振钢还要去北京汇报工作,原连庄只能自己先行去上海。
进京前,茹振刚还有场重要会议,在同事眼中,他以前做什么事都认真,那天会议上却显得心不在焉,尤其会议尾声,茹振钢和专家们打了招呼,没说几句话,就要匆匆离开。有位同事也是领导忍不住“责怪”他:“振钢啊,以前你可不是这样子的,你这次对待工作怎么这么不认真?”茹振钢听了这话,终于绷不住,放声哭了出来。他心里太委屈了,可又没法跟领导直说,忍不住哭出声来。
茹振钢到北京汇报完工作直飞上海。到上海后,妻子手术做完已转入普通病房,茹振钢到了妻子病床前,献上精心挑选的一大束玫瑰花。看到丈夫出现在面前,原连庄一下踏实下来。看着妻子苍白的脸,茹振钢十分难受,却挤出笑容宽慰妻子:“没事儿,什么结果我都接受,以后走到哪里,我都带着你!”
原连庄患病十多年来,身体恢复得不错。有了这次患病经历,她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科研上争分夺秒,为了把自己的事业传承下去,她把平生研究心得都传授给了助手和学生。
生活中,原连庄和丈夫夫唱妇随,夜深人静时,她陪着丈夫到小麦实验田,一起聆听小麦拔节的声音,和丈夫一起欣赏小麦“静态美”“动态美”。丈夫把小麦比做自己的“女儿”,而在原连庄眼中,白菜甚至比女儿还亲!
女儿茹苏珊是茹振钢夫妇的骄傲,虽然忙于科研,对女儿从小疏于陪伴,但在父母榜样示范下,女儿各方面都很优秀。在父母影响下,女儿选择了农学,博士毕业后研究起了苹果,女婿则主攻蓄牧业。朋友打趣茹振钢说:“你们家主食+副食+水果+牛奶,齐活!”2019年,茹振钢家庭还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如今,茹振钢和妻子均年逾花甲,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嘱托,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对于未来,原连庄颇为憧憬:“等我们老得干不动了,我放下我的白菜,他放下他的小麦,我们一起研究园艺,嫁接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