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本位还是个体本位?
——农村85后与95后青年择偶观对比分析

2022-02-21曾远力邱文珍

关键词:婚房代际受访者

曾远力,邱文珍

(广东金融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一、引 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婚恋观念发生了重大变迁,中国社会出现了多种婚姻实践模式,如试婚、隐婚、闪婚等,青年的择偶观会如何影响青年的婚恋选择,是当前需要厘清的重要社会现实问题[1]。现今对于择偶的研究,大多以职业身份、性别等为分类依据,倾向于将个体择偶行为归因于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有学者认为,青年的择偶观主要会受到个体本位和家庭本位两个维度的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择偶行为[2]。前者体现了现代家庭发展变化的一个趋势,即强调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婚嫁观念,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是家庭主义在女青年择偶观念上的重要体现,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

选择85后与95后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国的85后成长阶段便已解决温饱问题,大多已到了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而95后是伴随中国互联网和经济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属于互联网原住民。就调查地区而言,笔者发现,该地区85后的择偶观与笔者所接触的95后群体存在着一定差异。综上,本文将探讨以下问题:第一,家庭本位与个体本位两个维度是如何体现在个体择偶观上的?第二,这两种不同维度的择偶观在农村85后与95后女青年之间是否存在代际差异?随着时代的推进,两种维度的择偶观呈现何种变化趋势?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择偶与择偶观

择偶,指的是选择婚恋对象,是建立婚姻的前提条件[3];实质上是一种男女双向选择的过程。笔者参考前人相关研究,并结合访谈资料,从择偶方式、择偶范围、择偶主权、择偶标准四个方面来展开对85后和95后女性择偶观的对比分析[4]。

2.85后、95后

本研究分别定义85后、95后女青年为1985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以及1995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女性群体。

3.家庭本位与个体本位

个体本位往往与个体主义、个人主义等概念相联系。一般认为,西方社会更多的是一个个体主义的社会,倡导的是个体对其自身的行为选择负责。这一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家庭本位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的东亚文化圈,其中又以中国为代表。有学者指出在“家庭主义”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传统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家庭的、伦理的、国家的、天下的价值观念[5]。这种传统观念数千年来都是中国主流的社会价值观,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才开始受到冲击。家庭本位也可理解为家庭主义,与家族主义、宗族主义等概念密切相关。家庭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构成部分,以“孝道”为核心,构建了中国的伦理价值和社会观念秩序。家庭本位,即是所作决策以家庭利益最大化为考量。

家族主义包含以家族为价值的核心观念、处理家庭关系的伦理观念和家本位思想。在家族主义取向下,人们生活圈内的运作是尽量以家族为重,以个人为轻;以家族为主,以个人为从;以家族为先,以个人为后。伴随着社会变迁,家庭而非家族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述的基本单位[6]。

有学者指出,早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已出现个体本位的雏形,并在随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7]。家庭本位则具有特定的性别色彩,例如,女性通常被赋予照顾子女或长辈的角色。

综上,本文将在择偶倾向中更多是出于家庭考虑或受家庭影响的择偶观念纳入家庭本位一端,这种考虑包括对子女、对长辈、对丈夫或者出于对整体家庭的考虑;同时,将在择偶过程中更多出于对个体考虑的择偶观念纳入到个体本位的范畴,比如尊重自身个性、看重自身发展、在意自己的喜好等方面。本文从家庭本位和个体本位两个维度出发,从择偶方式、择偶范围、择偶主权、择偶标准四个方面,考察85后与95后择偶观的异同,研究框架如下:

图一 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访谈法和观察法。深度访谈法能够深入了解访谈者的动机,观察法能够对访谈对象的生活环境展开深入细致的观察,因此,就本文的研究议题而言,是适合的研究方法。

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版本号为11)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文字访谈稿和田野调查笔记合计近6万字,均导入Nvivo软件进行编码分析。

(三)调查地点与调查对象

1.D村基本概况

D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H镇的东南部,全村共10条自然村,301户人家,合计1148人。虽然属于农村,但地处珠三角,各种观念在这里融汇交织,发生碰撞。此村既传统,又现代,各种观念的变迁较为剧烈,具备一定的典型性。

2.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

本研究选取村庄中地域集中的调查样本,访谈对象共14人,85后5人、95后9人,均为本村户口女青年。14名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

三、85后和95后女性择偶观的对比分析

笔者将调查所获得的14份访谈稿和田野笔记导入Nvivo11中进行了逐句编码,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与调整,最终确定了核心类属、树状节点和子节点。如表2所示,材料节点来源数表示包含该节点的材料数量;参考点数是指所有访谈材料中包含该节点出处的数量,参考点数越大,表明对应概念被受访者提及的次数越多,也更具参考价值;鉴于子节点中包含内容过于宽泛,因此,建立参考点举例一栏,将该子节点指代的具体访谈材料列在其中。括号内横杠前面的数字代表案例编码,后面的数字代表代际(如85表示受访者是85后),下同。

表2 择偶观的节点层次与材料信息表

(一)择偶方式、择偶主权——个体本位的考量

从择偶方式上看,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处于恋爱或已婚状态的,她们的对象都是自己结识的,没有父母介绍认识的,更加没有传统社会中因为父母之命而缔结婚姻的状况。在择偶观的这个维度,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已经个体化了。

在择偶主权上,我们询问受访者,如果自己找对象,父母不满意该如何处理?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最终决定权在自己手上,有11位受访者明确说明,假如无法跟父母协调,还是会自己做决定。可见在这个维度上,也更多地体现出个体本位的特征。

(二)择偶范围——家庭本位的考虑

我们把择偶范围限定为工作地的选择和对远嫁的态度两个指标上,我们认为,如果工作地点更多的是选择在老家周围的话,则意味着个体可能对照顾家庭有更多的考虑,从对远嫁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受访者是出于个体本位还是家庭本位的考虑。如果不考虑远嫁,则可能意味着受访者在择偶范围的考量上更多是属于家庭本位的;若考虑远嫁,则可能更多属于个体本位。从本次访谈结果来看,访谈者在这个指标上似乎更具有家庭本位的特征。更多的受访者(有8位)将工作地点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城市,其中主要的一些原因包括如方便照顾父母和小孩,有亲人朋友在等。在远嫁态度上,更多的受访者(10位)不愿意远嫁,其原因跟工作地域选择比较类似,如不方便照顾父母、远嫁跟家中联系不便等。

可见,在择偶范围方面,不管是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还是对远嫁的态度上,女青年更多的是出于家庭本位的考虑,且这种考虑在85后与95后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在本次调查中,对于不考虑远嫁的对象,想家、照顾父母等是主要原因,其中,照顾父母几乎被所有不考虑远嫁的对象所提及,这反映出在集体主义和家文化浓重的中国社会,对于家庭成员的考虑在个体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三)择偶标准——个体本位与家庭本位的共同考量

在择偶标准这个维度上,我们参照前人的做法,主要关注这两类女青年在年龄、收入、文化程度与物质基础(婚房)四个指标上的要求。

1.年龄差异容忍度

在这个指标上,我们发现两类群体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12位)的受访者都表示希望男大女小或者年龄差别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原因有觉得年龄大的思想会更成熟,更懂得照顾人;年龄差异小的话不会有代沟,更容易沟通等。而没有年龄期限要求的受访者,她们也看重共同话题,但她们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这个指标上,当代女青年总体呈现出一个比较现代化的、个体本位的标准,因为她们将年龄背后的共同话题和兴趣当作了择偶的一个标准。

2.收入差异容忍度

在收入期望上,不管是85后还是95后,大多希望配偶收入与自己相当或者超过自身。其主要原因是,认为男人仍然承担着养家的主要责任,是一家之主。在这个指标上,受访者大多数呈现的是传统观念的特征,仍认为需要有好的收入条件才可以结合。这种考虑很难说没有传统家庭本位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指标上,虽然大多数(10位)受访者体现出了传统性和家庭本位的特征,但是仍有4位受访者体现出更多的现代和个体本位的特征。她们对男性的收入要求没有硬性的标准,但这4位受访者也有些许差异,有两位受访者表示虽然目前可以接受收入不高,但认为男方需要有上进心,工作应该有发展前景;另外两位受访者认为人品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过多要求收入。这4位受访者都是95后的女青年,可见,在收入维度上,85后与95的择偶标准有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95后,有不少受访者表示对男方在事业上的进取心、踏实肯干、潜力等要素是比当前收入更重要的考量。从这个角度说,95后对长辈持有的一些当地的社会和传统观念更加反叛,可以说,95后的择偶观在这个维度上更加个体本位,更加现代化。

3.文化程度要求

在这一指标上,要求文化程度相当的受访者有8位,其中85后3位,95后5位;对文化程度无要求的受访者有6位,其中85受访者2位,95后4位。其具体原因略有不同,如95后受访者并不认为文化程度跟三观、人品、兴趣爱好等直接相关,而她们更看重的是后者。85后受访者虽然也体现出现实性和家庭本位的特征,但她们更看重日子能否过下去,家庭能否维系等。可见,在具体原因上,85与95后是有些许差别的,与85后相比,95后的择偶观在这个维度上更加个体本位,她们更看重双方是否有共同话题,三观是否一致。

4.物质基础——婚房

住房是影响当今中国群众阶层认同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购房似乎也成为了很多男女成婚前必做的事情,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次访谈中,大部分受访者(11位)都表达了对结婚买房的肯定,在婚房的这一指标上有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5位85后均认为应该有婚房,且家庭维系是其考虑的重要原因。另外,与95后受访者类似,担心与其他长辈同住更容易发生矛盾也是85后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对婚房没有要求的,无一例外都是95后。

总体上,所有85后受访者对婚房的考虑会更现实,对未来会有更直接的打算,而95后则在这个指标上出现了分化。总的来说,要求男方有婚房的受访者,主要是出于婆媳关系和子女教育两个因素的考量。当代社会,儿媳如果在婚前即要求婚房以避免跟公婆同住可能产生的矛盾,从这个角度说,要求婚房是个体本位的体现,为的是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对于部分受访者而言,她们考虑婚房是出于对下一代教育的考虑,从这个角度说,也可认为是家庭本位的一部分。所以,不同代际女青年对住房的要求或期待既体现出个体本位的特征,也有家庭本位的特征。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D村85后与95后女青年择偶观的实地调查,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其异同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共同性方面。在择偶方式上,85后与95后没有明显的差别,两者都更多地呈现出家庭本位的特征,她们自身的伴侣都是通过自由恋爱方式认识的。在择偶范围上,两类群体没有明显差别。不管是在工作地域的选择,还是对远嫁的态度上,女青年更多的是出于能否照顾父母等家庭因素的考虑而选择不远嫁。在择偶主权上,85后与95后也没有显著的代际差异,但相比上一辈,她们的择偶自主性都有了较大提升。因此,在择偶主权方面,个体本位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择偶标准的年龄差异上,85后与95后女青年没有显著差异。在文化程度上,她们的要求虽然也没有差异,但背后的原因却有所不同,85后认为学历不重要,养家更重要;而95后不看重学历更多是认为学历高低跟彼此个性三观相符没有必然联系。

差异性方面。在择偶标准的收入期望和物质基础两个指标上,85后与95后女青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在收入期望上,全部85后和5位95后,要求男方的收入跟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主要原因大多是认为男人仍然承担着养家的主要责任,是一家之主。在这个标准的衡量上,85后与95后女青年仍更多地体现出传统家庭本位的特征,尤其是85后。但95后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对男性收入无硬性要求,这可能代表了收入维度在代际之间重视程度的转变,以及95后在此标准上向个体本位的转换。在对婚房的要求上,85后对婚房都有要求或期待,其原因既有出于方便照顾孩子的考量,也有担心与长辈的相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85后在这一指标上体现的是个体本位与家庭本位杂糅的特征。95后主要出于担心与公婆的矛盾等因素的考量,甚至有部分95后对婚房无直接要求。可见,在这个指标上,似乎也体现出对婚房要求的代际之间重视程度的转变,以及95后在此标准上向个体本位的转变。

总体上,与95后女青年相比,85女青年的婚恋观似乎要更务实、更理性,她们更不看重学历、三观等因素,而更看重物质条件,比如经济条件是否能够承担起家庭开支,而是否有相同兴趣爱好,工作是否体面都居于次要的位置。综上,我们发现,在择偶上,全部受访者都具有家庭本位的考虑,也有个体本位的考虑,在不同的维度上有所差别。本文的研究发现也与近些年来部分学者的观点比较相符。如计迎春提出的“马赛克家庭主义”理论,她认为,现代中国的家庭呈现一种传统与现代并存竞争,互相杂糅的复杂现代性,即传统-现代马赛克模式[8]。本文在代际择偶观异同上的研究与这一理论发现比较相符,即择偶观也是一种“马赛克式”的,既传统又现代,既是家庭本位又是个体本位,是一种杂糅并存的状态。女性择偶观的这些变化会产生什么后果,尤其是对婚姻和生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婚房代际受访者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男友因婚房和我玩失踪
婚房缘何是“刚需”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