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食品专业课程融合及教学创新探索
——以“食品分析”为例
2022-02-21杨建荣孙承锋高娜李鑫尤艳莉甘晶
杨建荣,孙承锋,高娜,李鑫,尤艳莉,甘晶*
1. 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烟台 264005);2. 烟台理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烟台 264005)
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6年6月代表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国的工程专业迈出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1]随之中国高等教育的工程教育改革也迅速开展起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早是在1982年由美国学者spady提出的[2],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逆向设计教学过程,OBE理念是各类专业认证通用的重要理念与指导思想,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习成效[3]。
“食品分析”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食品检测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具有实践、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切实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
1 课程创新改革解决的“痛点”问题
1.1 专业课的“各自为战”
不同的专业课通常由不同的老师来讲授,课时有限,各专业课知识点之间大多是孤立的、脱节的,学生只是会解决各自课程的问题,对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认知模糊,对整个专业知识的认识是片面的、孤立的,无法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不能独立完成综合性试验设计,从而对整个食品专业乃至未来要从事的食品行业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热爱专业而潜心研究。 为了顺利达成培养目标,必须使各专业课之间“联合作战”,进行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改革。
1.2 教学模式的“老套”
被大学生们饱为诟病的上课模式是老师“独角戏”——放课件、念课件,学生“默片戏”——看手机、睡大觉,造成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老师和学生都缺乏上课的激情,更谈不上学习的热情,学生课堂上收获甚少。
痛定思痛,教改势在必行。“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上课分组讨论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气氛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样子,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1.3 评价方式的“单一”
以往学生的成绩靠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参与,课后不复习,对整个学习过程都不重视。以往的考核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考核,大多数同学都是考前突击背课件,专业知识没有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为了使成绩全面反映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对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迅速而高效地出题、测试和统计分数,使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2 教学创新改革的思路和实施
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由讲授“食品分析”和“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师形成了联合型教学团队,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将本课程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实施提高试验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具备食品行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1 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
2.1.1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制度化的具体要求,是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4]。根据OBE理念,首先要制定能够有效支撑食品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大纲。“食品分析”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食品分析”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2.1.2 课程融合
联合型教学团队根据“食品分析”和“食品工艺学”两门课程的知识点找出相关联的内容,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完成了蛋白质、添加剂、氨基酸、油脂等多章节内容的融合,学生在学习食品分析的同时了解了食品检测在不同食品加工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性。具体融合内容举例见表2。
表2 “食品分析”和“食品工艺学”交叉融合知识点
接表2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增加了“提高性”、“高阶性”的课程内容,使同学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动态,了解食品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最先进仪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拓展同学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科研思维能力。
2.2 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学习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是老师“传道”的主要内容。从预习内容、课程讲授和课后作业,都适时地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尤其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视和解决的态度,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课程思政内容举例见表3。
表3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2.3 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的创新改革
由“课堂为主”的单一模式变为“线上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拓展”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2.3.1 增加线上预习
两门课程的老师将两门课相融合的知识内容和相关教学视频发布到学习平台上,由两门课程的老师共同解答与食品生产有关的工艺和检测问题,并让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回答问题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
2.3.2 加强课堂讨论
“以老师为主导的一言堂”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的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注重问题式教学,增进课堂交流互动,上课分组讨论实验方案的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老师参与其中,适时引导总结。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2.3.3 拓展课外实践
鼓励学生课后走进实验室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实验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大赛项目和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等。
2.4 教学手段的创新
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机,预习时在 “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发布学习资料、视频、动画、进行问题的讨论等;手机上传答案,通过平台分析,时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展,上课时通过学习平台随机组成小组讨论,提高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对于一些大型精密仪器的结构和使用等采用线上视频的方式。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5 教学评价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教师为评价主体,还采用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评价学生的方式,由以前单一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改为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线上预习回答问题、上课随堂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能力的考核,包括团队活动、试验设计、综述小论文、虚拟仿真实验等内容。具体评价体系见表4。
表4 “食品分析”综合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主要是开展了学生对课程创新改革的评价,每讲完一章的内容,给同学发问卷调查,根据同学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讲课方式、课堂教学活动等,形成课程改革的良性循环。学期结束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3 课程创新改革效果和反思
通过创新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无论是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还是课后和老师的互动都变得非常积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得到提高,参与老师的课题工作、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大赛的热情非常高涨。
通过课程改革,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课程创新性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持续性改进。
首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从思想上更充分的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尤其是老教师,不能再墨守陈规,必须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要及时学习最新教改经验,及时听取本校专家及同事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
其次,课程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更详细、更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切实使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对整个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三,对于学生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最后,加强和食品企业以及毕业生的联系,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专业知识的短板,丰富课程内容,推进教改的进一步深化。
4 课程创新改革的推广应用价值
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创新已经推广到“食品分析实验”和“食品工艺实验”的交叉融合上,同学们将自己工艺实验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分析检测,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进而又推动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可以推广到食品专业的其他课程之间的融合上。
课程思政更应该持久地推广到每一门课程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高文化、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中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学习平台、在线课程、网络视频等,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知识信息量,对于教师授课既方便又快捷,因此教学中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为了更好地培养食品专业的多样化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今后还要在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上继续创新。
5 结语
OBE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果产出有很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生们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目标。
为了更好地培养食品专业的多样化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今后还要在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上继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