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文化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与实践
2022-02-21杨再娣
杨再娣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当前,“文化育人”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高校后勤文化依附于高校母体文化,是后勤教育属性的内在要求,是后勤员工在服务管理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具有高校后勤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的彰显,是高校后勤的灵魂和导向。如何构筑全方位的后勤文化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是新时代高校后勤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后勤文化育人的目标
西方文化批评领袖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文化包含艺术和知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几个要素。我国文化史学家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两位学者都认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构成文化的核心因素。高校校园小区域文化具有与文化相同的构成因素——校园价值观和校园生活方式。本文为了更全面地阐述有校园特色的文化建设,符合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把“审美价值观”(即“审美观”是价值观的一种)从价值观中剥离出来,视为构成校园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彰显,对文化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审美观可促进德、智、体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形成。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构成文化的内在部分,“生活方式(包括道德行为方式)”是构成文化的外在部分,是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和审美意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彰显。三者通过与教学、科研活动所积累的“艺术和知识”,一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态共同体”。从文化构成因素的角度分析,高校后勤文化育人目标就是要通过“积累和引导”塑造大学生的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二、高校后勤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文化育人的目标是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方式,高校后勤可通过“文化育人”途径在塑造大学生品格、公共道德行为、提升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健康发展。
文化育人是新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使命,也是高校后勤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从“餐饮”变成“舌尖上的文化”;校园公共环境中的“流行音乐”变成“传统和红色经典音乐”;“抄水电”变成“节能监管”……没有文化育人,高校后勤将落后于时代发展。后勤文化育人是后勤工作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助推力。
三、高校后勤文化育人的实践途径
(一)后勤工作与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
1.“以行化人”——后勤工作者用服务传递其内在价值
后勤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的服务与生活场景演绎着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堂”,可潜移默化影响与塑造学生敬业好学、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如服装整洁,态度亲切的餐厅员工做出美味实惠、种类丰富的菜肴;维修人员不怕脏、不怕累地维修门窗桌椅、疏通厕所等,这些服务细节会给大学生留下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德育学角度揭示其内在机理:
大学生每天在教室上课的时间最多占一天的1/4,其余时间里,学生的吃、住及各种校园活动都与后勤服务息息相关,后勤服务构筑了校园生活学习的“软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日常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个体心灵,使处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形成群体共有价值观和“集体人格”。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后勤服务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凸显于此,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营造出影响学生心灵的育人环境。
后勤服务不仅给被服务者有形服务,也传递着服务者对被服务者的态度、工作精神等无形价值。人的改变大多是诉诸情感,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高校后勤工作者的一个微笑、一句亲切的言语都会带给学生温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接纳服务背后的精神价值,并逐渐内化于心。从路易斯·拉斯所创立的现代德育学派“价值澄清理论”的角度看,说教式的价值观硬性灌输收效甚微,价值观形成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选择或认同某种价值——珍视——转化为行动。当学生每天在餐厅、宿舍等生活环境中感受到后勤工作者的优质服务精神时,他们的心灵就会产生共鸣,进而认同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将其珍视为自己的宝贵精神财富,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种价值。发自内心实践出来的价值观才是持久、有效的。
2.“以练化人”——提升参与度
“实际锻炼法”是现代德育方法论的一种,通过实践活动去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矫正不良行为。提升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参与度,可树立独立自主、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帮助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第一,给大学生打造参与后勤管理的平台。大学生既是后勤服务的客体,也是后勤管理的主体。参与后勤管理平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学生膳食监督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等,都会通过网络和热线24 小时值班制收集学生的建议或意见,解决学生突发事件与紧急需求。学生直接参与会带给后勤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创新的突破点,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及自我管理意识。
第二,扩大学生参与后勤服务的领域与人数。学校应让后勤平台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勤工俭学基地、学生思政“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到暑假期间的实训室建设、校园绿化建设等工程项目。勤工助学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帮扶和锻炼大学生职业品质与劳动技能,培养独立自强和勇于担当的道德品格。对大学生而言,这些实践活动更具特殊的教育意义。目前部分高校在勤工俭学领域与人数方面乃有较大差距,打破固定观念和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后勤的服务管理中,将是我国高校后勤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
3.“以文化人”——让校园“文化道具”发声
校园文化分三个层面。第一,文化道具,体现文化的实物,即看得见的建筑物、标语等;第二,共同拥有的价值;第三,行为规范。其中,标语、校训、名人名言、宣传栏等不仅是看得见的具体实物,也是学校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浓缩表达。语言是文化的主要部分,它对人类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影响,约翰·麦奎利说,“语言有创造的功能,可以打开认识和经验的新领域。语言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地生长并深化的。语言不仅仅按照事物的现状描述事物,而且还通过想象和象征打开了意识的新层次”。因此,后勤工作者所精心设计和布置的文化道具不仅涵盖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也以浓缩化、艺术化的语言把校园精神——“共同拥有的价值”和“行为规范”展现在学生的目及之处,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靓丽的校园人文环境风景线。
(二)后勤工作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影响——“以物化人”
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潜力。后勤工作者所营造的物质与人文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建设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大众流行文化里混杂着格调低俗、三观不正的精神产品,使大学生的审美出现了偏差,他们把新潮的、外在的、刺激感官的事物视为美,极少关注内在的、道德的、终极的美。审美的意义不仅仅是分辨美和丑,还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内心情怀与道德修养。因此,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综合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后勤文化育人的意义和重要性也体现在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方面。校园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园林景观作为“第二自然”,能调节心灵,激发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室内环境功能也是如此,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约1300 平方米的书吧作为综合休闲场地,设置了休息区、咖啡吧、读书区和交流区等,营造出清静、幽雅的空间。这种室内环境会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怀,提高其学习效率和交往能力。后勤工作者所精心规划的场馆、道路等达到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能发挥出文化的感染与陶冶功能。
校园公共环境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校园里展示的名家诗词、绘画、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餐厅里播放的中国传统戏曲和音乐,都能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后勤工作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之所,也是让大学生学会如何生活之地。校园行为文化主要包含道德行为、学术行为、学习行为和人际交往行为等。高校后勤可塑造大学生公共道德行为,这不仅是做人的底线,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的精神品质、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动态基准。
1.“以境化人”——环境塑造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最能塑造个体行为的是环境因素。心理学家李·罗斯的一篇调查报告指出,人们大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系统化倾向,会忽略塑造他人行为的情境作用。罗斯称其为“基本归因错误”,是指总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咎于对方的个人特质,而不是对方所处的环境。上文分析了后勤工作所营造的“软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及其承载的各种文化道具和文化产品如何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在价值,同样,这些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因素。
2.“以规化人”——规范大学生的公共道德行为
规章制度不仅是构成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德育方式,高校后勤主要通过各种校园生活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行为学家杰里米·迪安从英国社会的系安全带、改变吸烟习惯运动的研究中发现,鼓励人们系安全带和告诉人们吸烟有害健康,压根就改变不了他们的行为,可当制定了相关法律严格限制此行为时,效果就立马产生了。由此可见,对人们长期存在的行为习惯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强制性约束比单纯的教育宣传更加有效。
大学生的道德可塑性高,校园是培养大学生公共道德的最佳场所。一些高校后勤正在开展“博爱文化”活动,其中包括垃圾分类、节能降耗等活动。如果一批批大学生在学校里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将来城市里的垃圾分类工程就会相对容易实施。高校后勤工作触及的是大学生最基本的做人和社会公德素质,而道德行为的改变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因此,后勤工作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最直接有效的塑造功能。
3.“以宣化人”——宣传和培训
高校后勤文化育人实施过程中,宣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可通过打造“特色餐饮文化”“爱心宿舍”“绿色节能文化”“红色传统文艺节目”等后勤板块的特色文化宣传来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习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用问卷和微信调查的方式对每届新生进行“卫生健康与行为习惯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分析,针对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开办“健康教育”“健康与行为健康”和“常见传染病防控”三门课程(每门4 课时);每两周进行一次卫生常识宣传,结合世界结核病日、国际禁毒日和世界艾滋病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不仅是后勤医保中心的亮点,也成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教育的特色品牌。
四、高校后勤文化育人实践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一)充分发挥高校后勤育人的自身优势
1.潜移默化。文化育人的突出特征就是潜移默化性。后勤文化恰好自带这种教育特性,可通过精心服务、营造人文环境和绿色校园环境等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润物无声地熏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
2.广泛性。后勤工作涉及面广,从服务大学生的物质层面(餐饮、住宿和校园环境等)到精神层面(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从生活到学习,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到制订公共道德行为规则等都面面俱到。
3.人性化。后勤服务贴近生活,将理论教育与生活体验的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包括精神价值、生活方式,让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长效性。高校后勤服务是从新生入校到毕业为止的全过程培育,对大学生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以上优势与“三全育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方针一致。在文化育人实践过程中,若充分发挥以上优势,不仅可以有效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还能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二)文化育人实践中的工作要点
1.明确文化育人目标
“文化”与“育人”两词内容复杂、抽象,难以确切把握其含义。要做好“文化育人”,首先必须对文化育人的概念、目标有清楚的认知,否则难以有效开展后勤文化育人工作。
2.构筑“愿景领导”(Visionary Leadership)模式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高校后勤的发展趋势是文化育人,努力构建系统性后勤文化育人机制:如长效型、创新型、服务型、学习型育人机制。
3.突出规章制度的育人功能
把价值引领、文化导向、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与育人条款放在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使规章制度有目标、有灵魂。在高校后勤的全领域、每岗每职中挖掘育人元素,并纳入规章制度建设中,使育人元素成为员工的重要职责和考核内容。
4.构筑系统化的员工培训体系
高校应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体系的组织引导,“组织文化转变理论”中具有一条重要原理,一个组织或群体的转变,只能借着该群体中每个人的成长与转变,通过一起努力学习的过程来完成。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提升高校后勤的凝聚力、创新力及文化育人能力的重要环节,创建完整的后勤培训体系,把全体后勤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纳入该体系中,让人人都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系统培训,包括工作技能、思想道德,文化育人等全方位培训,以此提升后勤员工的育人使命、职业技能与育人参与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后勤文化育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或综合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的“四个文化建设”是后勤文化育人的四个领域;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三育人”是后勤文化育人的主要方法;后勤文化育人也是“三全育人”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因此,后勤文化育人关系到大学的发展。高校后勤应以文化育人为导向,把文化育人因素融入高校后勤工作的各个环节,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