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光华从坚忍与独立中频发
——《简·爱》导读
2022-02-21山东师范大学王化学
■山东师范大学/王化学
遇见夏洛蒂·勃朗特
在19世纪的英格兰,有个贫穷的地方叫哈沃斯,那里一位牧师的女儿叫夏洛蒂·勃朗特。她带领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在清贫的生活环境中自强不息、努力写作,最终都成为极具特色的小说家。三姊妹的创作成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在同胞六人中排行第三,母亲去世较早,当时最小的妹妹安妮还不足两岁。夏洛蒂8岁那年,她的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一所慈善学校接受教育,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到了这所学校。这里制度严苛,伙食极差,孩子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翌年,斑疹伤寒侵袭了这个条件恶劣的地方,夺去了夏洛蒂两个姐姐的生命。活下来的夏洛蒂和妹妹身心受到了沉重打击。在慈善学校的这段时间,姐妹们形成了异乎寻常、似乎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简·爱》中刻画的那个可爱的小姑娘海伦·彭斯的形象,就是来自于夏洛蒂对早逝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此后,三姊妹和一个兄弟布兰韦尔更加相依为命,而且“像长在地窖里的马铃薯”一样,形成了过于内向敏感的性格。
勃朗特家的孩子们天资过人,自幼喜爱文学艺术,他们喜欢弹琴、唱歌、表演、绘画、写作、办手抄家庭刊物,并乐此不疲。夏洛蒂15岁进入某私立学校读书,几年后,为了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她又在该校任教。她还曾两度到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但这个职业在当时让人感到屈辱,所以她干得时间不长。为了给未来打开一条通道,姐妹们想自己办学,为此夏洛蒂还带着艾米莉去布鲁塞尔学习法语,不过因缺乏生源,她们办学的计划付诸东流。但经过无数次失败与历练,三姊妹终于打通了文学之路,在1847年10月之后的半年里,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相继问世,小说轰动文坛,声誉随之而来。但恶运却接踵而至,布兰韦尔因环境的刺激而自暴自弃,经常通过酗酒来麻痹自己,最后因病英年早逝,这对姐妹三人的打击非同小可,艾米莉在兄长的葬礼上着凉病倒,这个在姐姐眼里“比男子汉刚强、比小孩子纯朴”的妹妹随后也因病去世。当她还尸骨未寒时,安妮又病倒了,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勇敢些,夏洛蒂……”5年之后,夏洛蒂病亡,终年39岁。
走进简·爱
《简·爱》是夏洛蒂的长篇代表作,运笔老练而优美,被公认为是英国小说史上的经典。它写了一个孤女奋斗的故事,是作者本人生活中的悲哀、忧患、紧张和勇气的真实写照。襁褓中父母双亡的简·爱被舅舅收养,舅舅死后,舅妈一家人对她百般虐待,最终将她送入慈善学校,简·爱在那里备受凌辱和摧残。成年后,她被聘往桑费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愤世嫉俗的主人罗切斯特真诚相爱。当他们快要结婚时,罗切斯特被证明早已结婚,其妻子因疯病被关进密室。简·爱选择了离开,只身上路,流浪途中昏倒在风雨之夜,被一名青年牧师圣约翰救回家,并在他两个妹妹的照拂下逐渐恢复健康。牧师准备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坚强、能吃苦,可以作个好帮手,就向她求婚,但遭到了简·爱的拒绝,因为简·爱早已心有所属。是的,真爱又使她返回桑费尔德。这时庄园已经被疯女人烧毁,她自己也被烧死,罗切斯特在抢救她时还受了重伤,双目几近失明。最后,简·爱决定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两人终于成为了夫妻。随后,简·爱意外地得到了浪迹海外的叔父的一笔遗产,同时还被证明她与圣约翰原是姑表兄妹。她把遗产一分为四,将其中三份分别赠予圣约翰兄妹。
就如19世纪流行的许多被称为“成长”或“教育”小说的作品一样,《简·爱》的全部内容是按照女主人公的成长展开的,其成长历程包含教育成分,除了慈善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即使非常糟糕)实施的教育之外,更多也更重要的则是环境给予的教育,包括主人公所经历的生长生活境遇,以及她所遇到的人与事。再就是自我施与的教育——不是被动的为环境所役使,而是主动地去认识、适应乃至反抗,由此完成个性的自我塑造——这才是最具价值的。就此而言,教育确实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小说的委婉、细腻和动人之处,首先在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家着力挖掘简·爱精神方面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反抗逆境、维护人格尊严、追求独立平等上面。她强韧的个性从幼年时代就显露出来了,慈善学校的生活是其重要的个性发展阶段。在这里,作家避开了过多表现主人公与环境冲突的场面,而重点刻画另一受损害的女孩子海伦的形象,使两种性格形成鲜明对照,以衬托主人公的嫉恶如仇。目睹同病相怜的女友遭欺凌,简·爱愤怒到极点,与其说这是表现其个性中反抗的一面,不如说是表现其敏感与自尊的一面,她性格倔强,而且感情细腻、炽烈。无疑地,如此气质的人,对于社会的不公平比一般人更加难以忍受。所以读者不难理解,诸如舅母的虐待或者学监的侮辱,都会给简·爱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如果说童年的简·爱在冰冷的社会环境里,由于孤独和受歧视而逐渐形成敢于反抗的性格的话,那么成年以后,这种性格又发展为一种神圣和更具自觉意识的“自我”了。她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从容自若地出现于罗切斯特府上,在那些即使是仪态高雅的贵妇人面前仍不失落落大方、不亢不卑的做派。简·爱在桑费尔德的生活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也是简·爱性格升华的新阶段。由于她的自重自爱,和她坚韧不拔的个性以及对于世事明达的见解,罗切斯特与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可以说,吸引着罗切斯特的主要是简·爱的精神力量,因为她并非美人,也缺乏统治着贵族、资产阶级婚姻世界的无冕之王——门第和金钱。
当然,简·爱也深深地爱上了罗切斯特,她敢于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一个上流人物,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之中,无异于乞丐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这也意味着遭受嘲笑或者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坦坦荡荡地去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她表达爱情的方式不是甜腻的恭维、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或者诱惑,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真正结合。
简·爱如此地重视“自我”,她说过“我是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简·爱的性格。当一对恋人结婚的计划被粉碎时,罗切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正处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她却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离了。简·爱的反抗个性至此得以充分展现。向谁反抗?命运,或者说规定了她命运的社会;如何反抗?死不向命运逼她就范的屈辱地位——做人情妇——委身;反抗的后果?流离失所和遭遇更深重的灾难!一种超群绝伦的个性力量因此显示出来了,女主人公动人的魅力也许就在这里,她在竭力寻找一条能够于社会中不受歧视、与人平等行进的道路。为了它,她不贪图眼前的或者永久的快乐;为了它,她不在乎吃苦、流浪,甚至死亡。
简·爱性格里还有另一种闪光的东西,那便是炽烈的真诚感情,这突出表现在对罗切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尽管曾离开过他,但简·爱在感情上并没有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很专一,专一到打算为其做永远的牺牲,贫穷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当圣约翰向她求婚时,虽然他那献身崇高目标的精神中有某种咄咄逼人的东西,但简·爱的婚姻观是建立在心心相印的基础上,她看出表兄只不过为了事业而向她求婚,因此不可能带给她“一颗丈夫的心”,如果嫁给他,也只是一种献身,是一种对于事业而并非自己热衷的事业的献身;另一方面则是更为本质的,那就是她的心早已给了罗切斯特,即使无法为他所拥有,那么也不能为别人所拥有。正因如此,当她能够嫁给他时,简·爱并不在乎他已经变成了残废之躯。作家有意通过这个情节赞扬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度和品格之美,甚至不惜抹上一笔厚重的浪漫色彩。
《简·爱》艺术特色
尽管夏洛蒂满怀激情地塑造了简·爱这样一个充满勇气、不向逆境妥协的个人奋斗的小知识分子形象,然而,正如批评家指出的,《简·爱》展示的是感情和灵魂发展的历程,它试图在肉体和灵魂之间、社会和个人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因此作者很注意人物性格走向成熟的每一阶段中的自我调整,不放任其走向极端。比如,当她在舅母家遭受欺侮时,幼小的心灵能意识到任性违抗和渴望复仇的局限性;在桑菲尔德情感倍感寂寞时,她也能理性地思考自我要求或期望的现实问题;当发现不能与意中人结婚时,她坚持爱情和激情不应该淹没个人的独立性,因此必须克服与其远走高飞去异国同居计划的强力吸引;而后来面对圣约翰的求婚,她仍然需要抵御其中那些难以抗拒的诱惑成分。小说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既注意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又留神不违背生活自身逻辑的那种现实感。
《简·爱》在歌颂主人公为改变个人命运而顽强不屈地抗争和追求平等的同时,也揭露了19世纪前期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冷酷,尤其是宗教与慈善机关的伪善,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腐败、婚姻商业化等社会问题,当然这些是较为次要的方面。
作品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极大地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加之语言的质朴、感情的真挚,形成了亲和力与感染力;尤其对主人公的每一次痛苦或每一点欢乐的描写,具有某种不可争辩的直接性,好像它们就发生在写作的时候甚至阅读的时候。此外,尽管小说里有不少浪漫的传奇部分,但因描写细致、讲述亲切,也让读者不得不相信它们是真实发生着的。所有这些都无庸置疑地说明了作家圆熟而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