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走东海
2022-02-21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世界屋脊”汇流而下的黄河,越过高山,越过平原,奔腾5464公里,冲决出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铺展开一望无际的广袤平原,形成了79.5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流域。黄河在神州大地上勾勒出自然山川的壮丽风貌,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
临黄河而知中国,鉴往事而知来者。黄河生生不息、万古流淌,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自然之河、生态之河,又是文化之河、精神之河,更是发展之河、幸福之河。古老的母亲河,乘风破浪、高歌远航,在新时代又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中华民族的摇篮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波澜壮阔的黄河像一条苍龙,蜿蜒曲折,游走神州,鬼斧神工般在地球表面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几”字。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黄河文明,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和根源,也是世界上唯一从远古延续至今的人类文明。
今天的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西起巴颜喀拉山,东达渤海,北至阴山,南抵秦岭。地质资料显示,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115万年前,黄河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的侵蚀、夺袭,在距今105万年后,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在距今10万至1万年之间,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滔滔大河。
其实,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黄河是不叫“黄河”的。它有一个很霸道的名字,叫作“河”,也称“大河”。后来之所以被称为“黄河”,是因为河水变黄。那么从什么时候黄河水开始变黄,又最终被称为黄河呢?
在两千多年前,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诗·魏风·伐檀》中描写:“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黄河之滨,伐木声声,清清河水,泛着涟漪。由此可见,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黄河水还是相当澄澈的。
而到了战国时期,河水已经开始变得浑浊了。《左传·襄公八年》中曾提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就是:在人有限的寿命之中,等到黄河变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这个时候,河水只是不再清澈,还达不到被称为“黄河”的严重程度。
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它为“浊河”或“黄河”。据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文明之光,文化之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浩浩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前,中国进入了以黄河中游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时代,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黄河文明。黄河像一条纽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串联起华夏大地上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草原文化走廊与农耕文化走廊文化荟萃之地的瑰宝,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
关中地区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技术,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文字。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京都文化、王畿文化,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源泉与主脉。其最主要的标志是河图和洛书。《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是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重心”。齐文化和鲁文化发展融合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建都于此。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从夏直到南宋南迁,都城始终在黄河流域的横轴上东西迁移。
简称殷、邺,先后有夏朝、商朝、曹魏、后赵、冉魏、东魏和北齐定都于此,故有“七朝古都”之称。
位于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古称镐京、长安。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位于黄河中下游,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
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先后有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8个王朝在此建都。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是世界公认的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其“善淤善决善徙”的秉性,给沿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害作斗争。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为了治理黄河水患,中国的历朝历代都设有治水机构,历代先贤和仁人志士进行了长期探索和艰苦斗争,创造和发展了治河技术,提出了不少治河方略。在黄河流域,至今还流传着《河伯授图》的传说: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也没有把黄河治好。年迈之时,他仍跋山涉水,查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他。大禹根据河伯的这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好了黄河洪水。
这虽然是传说,却传递着无私奉献和永不放弃的治水基因。“根治黄河水患”的梦想一直延续在中华民族的治河历程中,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加快探索的步伐。
后来,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手中。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翻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带领人民,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暴虐为害的历史。
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固堤建坝、拦蓄洪水、灌溉发电、科学调度、调水调沙……沿黄人民用辛勤和智慧,筑起了一座座治水丰碑,谱写出一曲曲治黄壮歌。开展四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创造性地开展黄河调水调沙,强化节约保护,维护了黄河奔流不息的健康生命,实现了黄河干流连续17年不断流,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经历了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黄河岁岁安澜,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泛滥的险恶局面;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黄河泥沙成了造福沿岸人民的宝贵资源;优美的黄河生态环境,为美丽黄河、幸福黄河增添了无比靓丽的色彩。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词中的黄河
黄河兴云致雨,滋润大地,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承载了太多的民族记忆和故事。中华儿女热爱黄河、赞美黄河,用一腔热情将黄河印刻在自己的心上。黄河,是一首中华民族读不完的诗篇。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一首首诗词写下儿女们对母亲河深深的眷恋与深沉的情感。
朝见裴叔则,
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
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
飘若浮云且西去!
倒泻银河事有无,
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
翻说黄河是畏途。
派出昆仑五色流,
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
转侧屋闾无处求。
怒吼吧黄河
时光无言,精神不朽。血与火淬炼的黄河精神,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凝聚民族力量,发出振聋发聩的怒吼,激励中华儿女抗战到底。神州大地上的人们,用一曲《黄河大合唱》,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赞美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示了一幅全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壮烈图景。它的诞生,如同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充满激情。
1938年,在一次惊心动魄的船渡黄河壶口险峡的过程中,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被黄河的澎湃汹涌与一曲船夫号子的雄壮激昂所震撼,创作出壮丽长诗《黄河吟》。1939年初,正在鲁艺当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听到了这首诗,连声叫好,当即表示要为它谱出大合唱的曲谱:“我有把握写好它!”
怀着对国家时局的满腔热血,灵感与激情喷涌而出。冼星海把自己“关”在土窑洞里,夜以继日,仅6天就谱出了《黄河大合唱》。就这样,一部抗战时期被公认为最优秀、最雄伟、最激励人心的大合唱,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黄河大合唱》唱出了国家的痛、民族的恨,唱进了我们的心里。《黄河大合唱》的气壮山河,就在于它契合了那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强烈脉搏。
《黄河大合唱》这部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已经超越了艺术的境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激励全世界的华人团结起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部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不仅是歌颂母亲河的壮丽史诗,而且已经成了时代的象征。
唱响黄河新赞歌
在新时代的今天,黄河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今的黄河流域正在加快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怀、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一次次不辞辛苦,奔赴沿黄九省区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大河上下、长城内外。2021年10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少年应响应号召,在黄河等江河湖泊流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同时,青少年更应该积极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使黄河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讲出更加精彩的“黄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