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过程中应避免“无效练琴”

2022-02-21宋黎莎

乐器 2022年2期
关键词:挡板练琴音乐

宋黎莎

无论作为成熟的演奏家还是音乐学习的初学者,练习都可以说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有效的练习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是更快进步的燃料,是通往更高目标的阶梯。但是很多学生说起练琴就头痛不已,家长对于孩子练琴的困难也束手无策。为什么练琴会导致这么多问题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得知,大部分问题都出现在练琴的“无效”上。

所谓“无效练琴”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表现:

第一,是本身对于练琴的情绪抵触。很多学习者,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练琴仿佛是情绪变坏的开关,语文、数学、做家务都不会让他们有情绪,可一提到要开始练琴,各种各样的坏情绪和表演行为就出现了,有突然犯困的、有瞬间尿频的、有声嘶力竭奋起“反抗”的,也有默不作声待在琴旁无声抗议的。家长费尽心思开始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开导,每天练与不练的拉扯时间就耗费了大半。

第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家也没有练琴困难的症状,但是每次回课都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在家表现得像演奏家,演奏得行云流水,表演飞扬而自信,但到了老师那里完全变了个人,弹也不敢弹,过程中也频繁出错。问一问孩子,所有的技术要领和知识点大体上还都是理解的,但是总是达不到满意的回课效果。

第三种就是也肯练,也认真,就是不得要领。反复练习总是觉得就是没办法达到老师的要求,家长急孩子也急。

孩子的性格不尽相同,也不可能完全根据每个个体的生活环境、性格和学习经历来分析所产生的问题。根据以上三种“无效练琴”的表现,用简单、形象的易于记住的词来描述这三种状态,可以是:心理抗拒型、放飞自我型、不得要领型。下面就简单地围绕这三个类型的问题,尝试去找出根源,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法。

(一)心理抗拒型

面对心理抗拒的问题,需要先从抗拒的根源谈起。想必大家都有感受,孩子在接触音乐时,几乎没有完全抗拒的情形,绝大部分孩子还是能满怀热情地上好前几堂课。本身孩子的好奇心和成年人相比,是更开放的,也是会比较容易接受一个新的“大玩具“的。那么为什么几节课或是一段时间后,就从饶有兴趣变为反感、抵触甚至厌恶了呢?

从基础的行为层面来看,孩子最初的兴趣来源于未知和新鲜感,但新鲜感转换成兴趣需要坚实的行为可行性。简单来说,就是孩子需要从好奇新鲜,变为可以实际操作,并且不太困难的实际操作。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对于游戏都非常喜爱,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游戏更容易上手操作,而且游戏里的失败与成功可以快速转换。但是学习系统的困难之处在于(包括练琴),大部分的回报都不是即时的,所以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消失后,发现自己不能快速得到成就感,或者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很快速地演奏好一首曲子,不能真正掌握目前的知识,困难所带来的挫败感就压过了最初的好奇心。就如同孩子上到小学二三年级,乘除法、应用题要开始做,但是数字还没有认得很清楚,这样学习起来就会很困难。

笔者多年接触過很多有学习问题的学生,都是前期基础不牢固,前进困难,但又被老师拖着进度向前走,导致原本的兴趣被没有打好基础的薄弱能力和进度困难所拖垮。

以上是学习进度本身出现问题,导致的学生疲于应对越来越难的学习进度所带来的心理抗拒,另外一种抗拒则是孩子本身不想练习产生的抗拒。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在学习初期的心理建设以及过程中的疏导方式出现了问题。很多家长认为乐器学习是业余爱好,抱着先学着玩玩看看有没有兴趣的态度接触,孩子在与真正的玩与其他学习的对比中发现,练琴难,但是不需要像学习一样高标准要求,如果是玩又不会真的像玩那么简单,把学琴这件事放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所以给孩子造成的后果就是:家长说是学着玩,却一直提要求,学习练习过程中时不时还要被骂。老师也经常批评,一点成就感也没有。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的心理抗拒,家长一定要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如果是前者,基础学习环节出现问题,一定要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能力与结果的重视程度,从根源上让学生学会音乐,试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看看是理解方面的问题,还是教师没有转换学生可以听懂的语言,导致家长听懂了,孩子没有听懂。一味以堆积时间、强制性要求,所换来的一定是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导致最终鸿毳沉舟,无法再继续学习。如果是后者单纯心理抗拒,那要看一看是不是对于学习音乐这件事的定位出现了问题,家长们也要及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首先还是要建立起无论是课内课外,学习本身这个过程就是相对需要重视的习惯,而且做到要求和鼓励并行,尽可能充分释放孩子的能动性。

(二)放飞自我型

很多孩子,尤其是学习进度还可以的孩子,在学会一些基础演奏后,就希望快速解决当天的练习任务,或是单纯地希望演奏得像“大师”一样,所以会经常在家里练习时放开了速度的缰绳“挥洒自如”,殊不知,此时巨大的隐患已经埋下了。

音乐学习的基础知识环节其实占整体学习时间比重的分量非常小,尽管它至关重要。举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这如同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里的剑谱,剑谱只是对于出招换式的指导,真正能运用剑谱的人,需要积年累月的打造自己强健的体魄,才能领悟剑谱的要义并合理使用。我们的日常练习,实际上是在练就身体的长久肌肉记忆。学生学习的每一首乐曲,尤其是初学阶段的乐曲,真实的意义是训练一个新的演奏位置感或是演奏技术,并且经过认真无误的长时间练习后达到身体的自如运转。基础知识的环节要做到理解,但是融会贯通于演奏就必须有长时间的零瑕疵练习。而快速练习对于上述的要求来说,是致命伤!因为任何新位置,任何所谓的演奏技术,都是一个从不适应、全新位置开始的过程。而我们的快速演奏运用的身体惯性,大部分都服从之前的学习结果,所以当我们眼睛看着新音符间距,但手没有要求地穿插在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时候,身体不自觉地形成了大量“中间值”的不精确感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举的例子就是,如果射击运动员每天都在换不同的枪,跨栏运动员每天都在跨不同高度和不同间距的栏,他固定的肌肉记忆就很难实现。可惜的是,大量的快速练习,我们的手就在反复游离于错误与正确之间。所以日常练习中,笔者习惯给学生一个建议,日常练习尤其是演奏技术练习一定至少要达到9∶1的正确与错误比例,而且这是一个底线。音乐老师常说的慢速练习在这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慢速练习不只是时间上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让我们演奏更精确,实际上也是一个大脑有效控制手的过程。很多时候,曲子演奏完了,但我们不是很清楚刚才做了什么,或者上课时老师经常会问学生刚才有错音么,刚才哪里演奏不连贯?学生并不知道怎么回答,这都是快速机械练习的表现。这种练习方式好像是练了,但又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这就导致学生不能把练习过程转化为有效演奏的基础。如同小朋友学写汉字的时候,经常以模仿或者不太清楚写法的情形下“抄”字的状态。很有可能第一行还是好好的汉字,抄着抄着就变“象形文字”了,这就是在行为过程里没有有效地对行为进行控制与约束造成的。

所以练琴过程也要杜绝快速的机械练习。而慢练则能有效地给予我们充分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一个演奏方法和谱面要求,就像每次写字了解笔画关系一样,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练习意义。所以,10分钟的慢速的精确练习,好过1小时的放飞自我,因为那1小时的放飞自我,大概率得到的是精确度的负值。简单说,就是越练越会让自己未来的精度变得不稳定,并且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的意义。慢练,细致的拆解,永远是练习最重要的基础和手段。

(三)不得要领

其实这一条与心里抗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面对不得要领的情况要怎么去解决呢?音乐比大部分人想像的要理智和可被分析,也许作为听众,很多时候不需要理性去分析音乐,好听就去听,痴迷就沉溺于其中就好了。但是作为学习者和演奏者,必须清楚音乐的所有细节,逻辑分析,清晰拆解,才能还原音乐的本质。尤其对于初学的小朋友,大部分模仿行为是不足以支撑起逻辑系统的建立的。所以让孩子理解,远比花费大量时间堆砌出模仿的惯性要重要得多。孩子的理解能力其实比很多成年人认为的要强,只不过他们接纳的方式和速度和成年人有所不同。根据一个国外实验,婴儿在出生几周后就有基础的计算能力,他们会对数字相加相减的异常有反应(挡板实物放置实验),他们会让婴儿观看平台上的物体,例如一个苹果,然后加上挡板,从挡板外放进另一個苹果,如果再次打卡挡板,挡板后是两个苹果,因为结果正常,婴儿脑电波的形态就是常态没有变化的,但挡板打开里面的数字是一个或者三个苹果的时候,婴儿脑电波就会有剧烈波动,意味着他们能感受到眼前的数字是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很多家长和老师担心孩子在4到5岁不能理解音符节拍等基础乐理,所以单纯使用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会让孩子从最初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并且很难搭建起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孩子日后的学习,导致识谱与练习的困难。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形成障碍的认知盲区在哪里,去解决它。例如很多孩子读谱速度很快,但是却没办法用正确的节奏去演奏,那我们就要从根源去了解孩子是否理解音乐中节奏的规律性和原理,是否清楚节拍和拍号的关系,是否会使用节拍器和从心理层面接纳节奏和音符的关系;有的孩子不能建立音的感受那就要重点解决基础读谱。抓住重点后,我们才能让学习变成一个有序向前的过程。尤其最初学习的阶段,一定要先解决所有的障碍,如果这个时候带着困惑去学习,就非常容易变成一个大型堤坝底部的小裂缝,有朝一日出现问题,基本也就快要和音乐学习说再见或者推倒重来的时候了。

总结:一味只告诉学生多练、慢练有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要说盲目追求进度和完整演奏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问题的根源,并且尝试从根源解决并建立积极的练琴心态,并且在系统学习、稳步提升能力的依托下,孩子才能从一次次练习,一次次回课以及家长老师的反馈中得到满足感,逐渐走向积极正向的良性循环。当然,学习的过程包括每日练习的过程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问题,孩子、学习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更需要报着谨慎、虚心的态度面对每一次出现的问题,并解决它,而不是用看似有效的时间去堆砌低效甚至无效的练习时间。

猜你喜欢

挡板练琴音乐
乐乐姐姐热线
练琴
折叠加热挡板
音乐
玻璃结构的围挡装置
挤时间练琴,家长的必修课
练琴
拆凳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