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轧筝的复原研究(下)

2022-02-21彭丽颖

乐器 2022年2期
关键词:复原琴弦乐学

彭丽颖

(接上期)

二、轧筝的传承

轧筝是中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态,传统的轧筝虽然没有传承下去,但是轧筝的繁衍乐器在我国个别地区和韩国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在传承过程中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繁衍乐器逐渐发展为和传统轧筝不同的外观形制与演奏方式。如河南舞钢及河北邯郸的轧琴、福建莆田的文枕琴、山东青州的挫琴、广西的瓦琴、山西河津的拂琴等。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山东的挫琴、福建的文枕琴和韩国的牙筝。

山东挫琴是由轧筝演变而成,至今流传于山东青州。挫琴有13个琴码,一码两弦,共26根琴弦,琴体较小,为半圆状,架在肩膀上,左手托住琴头位置转动变换角度,右手弹奏或用桔梗棒、弓子进行敲击或拉奏。五声音阶调弦,早期琴弦为丝弦,50年代以后多用钢弦,声音清脆。

关于挫琴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挫琴是筑的后代。80年代初,山东潍坊市文化局编印的《乡土瑰宝》中记载了青州的王全忠、周国庆等分析主张青州挫琴是筑的后代。笔者认为,筑和轧筝虽然同为手持长棍进行演奏的乐器,但是筑为横弹乐器,而轧筝在古代就已经有扛在肩膀上演奏或横抱、竖抱演奏的方式,从演奏法的角度分析,挫琴是由轧筝演变而来。从乐器的形制上看,筑的形制为长颈,而轧筝是没有长颈的,挫琴同样也没有长颈。筑和轧筝同为古代乐器,筑早于轧筝,五弦筑发展到七弦的轧筝,由击奏发展到拉奏。而挫琴为十三弦,是后期发展的乐器。五弦筑不可能越过七弦轧筝直接发展为挫琴,所以说挫琴是由轧筝演变而来。

1957年初,益都县文化馆的刘新丰等人对挫琴曲谱进行整理,主要有《满江红》《鸳鸯扣》《四大景》《叠落金钱》等作品。由于社会的变迁,80年代末期,赵兴堂根据记忆制作挫琴,从而得以传承。2009年挫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11)。

福建的文枕琴根据轧筝改良创新而成,是福建莆田涵江民间古乐“文十音”中的主要乐器,因外观形状如枕头,俗称“枕头琴”,被列为莆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名录。福建的莆田保存了自清代传世的文枕琴,该乐器面板是整块梧桐木刨制,上涂沙灰,髹黑漆。琴面有弧度,表面遍布龟裂纹,11弦,一弦一柱。琴头、琴尾各开一孔,琴头作菱角状,琴尾作如意形,琴头和琴尾侧面透雕云纹、灵芝草等图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福建卷》中记录了文枕琴的形制(图12)。

1979年,原莆田县莆仙剧团音乐工作者黄福安在王耀华、项阳、刘春曙、闵惠芬、郭祖荣、李尚清、黄文栋等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福建的传统文枕琴进行改良。历经多年多次改良的文枕琴于1981年正式亮相,黄福安用改良后的“文枕琴”(图13)参加多项赛事活动。2007年5月被列为莆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名录。文枕琴代表曲目有《潮音》《思念》《港湾遐想》《湄屿潮音》《海峡通途》《幽谷清音》《清风颂》《海峡女神》《一斛珠》等。

国内的挫琴和文枕琴都是竖抱式的演奏方式,而韩国的牙筝是横卧式演奏方式,是最接近古书中记载的轧筝原貌。轧筝于高丽时期流传至朝鲜,到朝鲜成宗时期开始对其改良,并取轧筝的諧音,发展成为如今的朝鲜乐器牙筝。轧筝在高丽时期多用于演奏唐乐,朝鲜成宗时期主要用于演奏唐乐和乡乐,世宗时期对其进行改良,后来受朝鲜文化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朝鲜宫廷乐和祭祀乐中重要的演奏乐器。韩国的古文献《世宗实录》中对牙筝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长方体,琴尾向下倾斜,七根琴弦,乐器旁边有一根长棍。从记录上可以了解到最初传入朝鲜的轧筝为七弦(图14)。

1493年朝鲜成伣编著的音乐典籍《乐学轨范》详细记载了朝鲜使用的乐律理论和雅乐、乡乐、唐乐的乐曲、乐谱、乐器、乐队组织和舞蹈、服装、道具等。其中记载了当时的乡乐在演奏时,已经使用从中国传入的拉弦乐器轧筝,在朝鲜半岛音译为“牙筝”。《乐学轨范》卷七,“唐部乐器图说”中记录了牙筝的构造和图解,还有详细的调弦法。文中指出此乐器与15弦大筝相同,但体积较小,有7根琴弦。第一弦稍粗,至第七弦渐次而细,用黜檀花木(刮青皮),涂松脂进行拉奏。当时的牙筝,体长五尺二寸二分,宽七寸八分,琴头中高三寸、琴尾高八寸、边高一寸七分。演奏时,左手按琴码左侧音区,右手执刮去青皮涂上松香的檀木细圆棍在琴柱右侧音区进行擦弦发音。七弦大牙筝保持了由中国传入时的外观模样,主要用于宫廷乐的演奏。书中只是对轧筝的形制和调弦法进行了记载,关于轧筝传入韩国的具体年代并没有记载(图15)。

1965年,韩国乐器制作师金凤基对七弦牙筝进行了改良,缩小了其体积,制作了九弦散调牙筝,后来又增加弦数制作了十弦改良牙筝,应用至今(图16)。

挫琴、文枕琴和牙筝作为轧筝的繁衍乐器保存至今,演奏方式无论是竖抱式还是横卧式,都是保留了右手拉奏的演奏特点,这也是轧筝的标识。众多类筝乐器从外观上难以分辨,只有通过演奏方式可以明确其乐器。牙筝保持了最初由中国传入时的原貌,挫琴和文枕琴是后期根据轧筝改良而成的乐器。牙筝作为宫廷乐传入朝鲜,可以判断横卧式演奏的轧筝多为正式场合演奏。而竖抱式演奏的轧筝多为宴享乐、行兴乐等较为轻松的场合使用,这也是发展成为搓琴及文枕琴的一个依据。

三、轧筝的复制与改良

1.乐器形制的定型

根据出土文物进行复原才是真正意义的复原乐器,而目前并未发现轧筝的出土文物,所以复原轧筝相对较为不易。根据轧筝的繁衍乐器和相关乐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韩国的牙筝是目前最接近轧筝原貌的乐器,虽然韩国的牙筝由中国传入以后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但是通过历史记载和目前韩国牙筝的传承方式作为参考,还是可以对中国轧筝进行复制。

1493年编著的《乐学轨范》中记载了当时中国传入的牙筝的形制图和调弦法,同时还详细记录了牙筝在不同音乐中的使用方法,是目前研究轧筝的权威资料。在卷二《俗乐陈设图说》和卷五《时用乡乐呈才图说》中牙筝出现了11次。卷七《唐部乐器图说》中具体分析记录了牙筝的形制图和尺寸。其中记录了当时的牙筝弓子为黄花梨制的木棍。背板使用榆树制作,面板使用梧桐木制作。调弦法方面记录了唐乐演奏时的应用调性。在卷二和卷五的《乐器陈设》部分记录了当时的牙筝使用情况。牙筝直到朝鲜成宗时期作为唐乐器和大筝、琴、瑟一起使用,此时的唐乐器是没有经过改良的,所以可以断定《乐学轨范》中记载的牙筝就是中国的轧筝。笔者根据对《乐学轨范》中牙筝的详细记载和对现在使用的牙筝进行了对比调研,从而整理乐器复原的基本研究资料。

2020年在北京乐器研究所的支持下,笔者根据《乐学轨范》中记载的唐乐器牙筝的尺寸,结合当时朝代的计量方法,推算出唐乐轧筝的具体尺寸,改良制作了一台七弦轧筝和一台九弦轧筝。

唐代轧筝在韩国典籍《乐学轨范》中有着详细的记载,而清代轧筝在我国同样保留了详细的记载。《皇朝礼器图式》的“燕飨番部合乐”中记载“谨按唐书音乐志,轧筝以片竹撋其端而轧之。本朝定制燕飨兼用番部合乐轧筝,刳桐为之,似筝而小,十弦……施弦如瑟之制……各设柱以和之,通髹檀色,旁周绘金夔龙,以小圆木轧之。”其中记载的十弦牙筝外观和古筝较为相似,琴弦和瑟的琴弦一样,桐木挖制而成,主要用于清乾隆时期燕飨音乐的演奏,同时书中还记录了轧筝的绘图。

根据《皇朝礼器图式》中的记载作为复制乐器的主要依据,清代的轧筝体积较小,演奏方式没有变化,依然使用竹片或是木杆(小圆木)轧弦,琴弦为丝弦。复原的十弦牙筝严格按照书籍中记载的详细尺寸对其进行复原(图17)。

改良的七弦大轧筝和九弦小轧筝主要以韩国保存至今的轧筝的外形作为参考改良而成。这两款轧筝为弥补目前中国民族管弦乐中低音乐器不足而制作,七弦大牙筝主要是倍低音的音色,音域较低。九弦小轧筝主要是低音音色,声音浑厚。琴弦采用特制钢弦,按照古代缠弦原理进行了特殊的加工(图18)。

2.确立调弦法

复制轧筝的定弦主要参考了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中记载的十三弦筝的调弦法和韩国牙筝的调弦法。设定调弦法时根据《东亚乐器考》中记载的内容:“中国在战国末期,就已经确立了三分损益的十二律算法,用律管来实验音律的原理,以至于产生了黄钟旋转而还复于黄钟和宫也还复于宫的思想。到了汉代,由于学术的进步,发现旧思想不够精确,根据弦音分割的实验和精密的算法来确立了新的学说,证实了三分损益黄钟并不还复到黄钟。”根据这个内容笔者在第一次试验中为十弦的轧筝设定了三分损益的调弦法,后来又根据书籍中记载的唐代的定弦部分内容设定为“十二律旋宫法”的定弦方式。十二律旋宫的定弦法是以七声为正声,第一弦为宫音或徵音,后面的音按七声排列。但是这种调弦法使琴弦张力过大,无法得到应用。同时和其他民乐器合奏时需要的音没有,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把改良的七弦轧筝、九弦轧筝的调弦定为五声音阶,第一弦可根据乐曲调弦为“Do”或“Mi”,可以定首调,也可以定固定调,不仅增加了其灵活性,还扩大了应用功能。

四、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轧筝的古籍文献、壁画等历史资料,梳理史书中轧筝的形制、弦数、演奏法等文獻记载,从中找出了复制轧筝的理论依据。通过对青州挫琴、福建文枕琴、韩国牙筝等近现代民间留存使用的类似乐器进行了田野调查、声学研究,从而为更加科学地复原、复制和改良制作轧筝打下基础,力求寻找符合当今适用的音色。本文整理如下:

第一,关于挫琴的起源说。有学者认为挫琴起源于筑,笔者认为,筑和轧筝同为手持长棍进行演奏,筑为横弹乐器,而古代轧筝就已经有扛在肩膀上演奏的方式,从演奏法的角度分析,挫琴更靠近轧筝。从乐器的形制上看,筑的形制为细脖长颈,而轧筝是没有细脖长颈的,挫琴同样也没有细脖长颈。筑和轧筝同为古代乐器,筑早于轧筝,五弦筑发展到七弦的轧筝,由击奏发展到拉奏。而挫琴为十三弦,是后期发展的改良乐器。五弦筑不可能越过七弦轧筝直接发展为十三弦的挫琴,所以说挫琴是由轧筝演变而来。

第二,关于轧筝的弦数。轧筝由高丽时期传入朝鲜,到世宗时期对其进行改良,虽然经历了朝鲜半岛的社会变革,但是乐器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中断,流传至今。《世宗实录》和《乐学轨范》中均记载了牙筝为七弦,所以说最初的轧筝为七弦。

第三,关于轧筝的复制和改良。十弦小轧筝完全按照《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的尺寸对其进行复原,蚕丝琴弦的音量较小。由于体积较小非常方便携带,由此可见唐代轧筝发展到清代时,乐器的形制已经发生了变化。唐代时轧筝作为宫廷乐器广泛使用,是横弹乐器形制,而清代的轧筝是体积较小的竖抱式乐器形制,可见在传承过程中,乐器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改良的轧筝分为七弦大轧筝和九弦小轧筝,主要为弥补目前中国民族管弦乐中低音乐器不足而制作,七弦大轧筝主要是倍低音的音色,音域较低。九弦小轧筝声音浑厚,主要以低音区音色为主,琴弦采用特制钢弦,按照清代缠弦原理进行了特殊的加工。

轧筝作为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需要继续传承下去,笔者通过对现有的民间类似乐器进行调研,然后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展开轧筝形制的复原和改良。韩国典籍中虽然对轧筝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但是关于轧筝传入韩国的具体年代、演奏法的起源等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古乐器的外形复原可以根据绘图进行仿造,根据历史文献中的尺寸记载进行制作也只是复制而已,使其发出声音,并得到充分的应用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所以复原和复制古乐器是研究古乐器的第一步,对复原的古乐器展开一定的改良才是传承古乐器的重点。当然盲目的复制和改良也是不可取的,根据文献资料尽可能地还原乐器的原貌,在声音的研究上进行改良,使其发出适应时代的声音,才能更好地使古乐器“古乐今用”。《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乐器传承及改良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猜你喜欢

复原琴弦乐学
复原力是一笔人生财富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发掘及复原恐龙化石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额头上的琴弦
绿色的琴弦
谁动了我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