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022-02-21何敏
何敏
摘要:为更好开展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结合走访调研实际和工作实践,本文就成都國际空港商务区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意见。
关键词:信息共享;渠道共通;创新;多元化;专业化
一、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招商引资工作现状
2019年7月,空港产业促进中心成立至今,成立了招商部,专门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澳康达西南中心、盛屯集团西区总部基地项目,2021年共计引入企业532家,存量载体完成招商面积22.9万平方米。目前,招商引资工作还没有取得理想成效,空港商务区建设市场参与度还不够高。
二、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年轻,借智借力还不够。招商部都是年轻同志,在招商对价、商业逻辑转化等方面存在知识盲区和能力短板,对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不足,商业模式运行方式分析欠缺,对产业细分领域与载体匹配不精准。与市区两级投促局、商务局联动不足,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渠道共通、联动招商,对增量招商信息的收集渠道缺乏有效办法。
(二)资源匮乏,项目挖掘能力弱。原“两图一表”目标库企业,多数企业因已落户双流其它区域、在成都其他区市县已布局重大项目、暂不考虑开设分公司、现有载体不符合其入驻标准、希望调整自持比例或配套住宅用地等原因,投资意愿较低,项目转化落地困难。新增意向投资企业信息匮乏,信息获取渠道较窄,虽接洽较多企业,但有效信息转化率低,招商工作难以突破现有项目库局限。
(三)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均衡。区域内产业形态多以零售、批发及住宿餐饮为主,经济贡献主要依赖汽车零售业,现有产业业态与产业定位不匹配。双楠大道时尚走廊两侧现有载体如太平园二期、金恒德等为专业市场能级较低,与期望引进消费类业态需求差距较大。成双大道商务走廊在建载体如展示展销综合体、澳康达等项目2023年后才可运营,等待周期较长,产业生态尚未聚集。
三、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招商引资工作建议
(一)正视差距,建强专业化招商队伍
一是直面现状。目前,全区招商引资主体力量较为分散,虽然“村村点火”,但不见“户户冒烟”;虽然有“星星之火”,但不见“燎原之势”。整个招商群体专业化程度较低,活力动力不足,项目有效信息获取渠道窄,项目促进实效差。亟待重塑经济部门在招商引资中的大格局主体作用,急需锻造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招商队伍。
二是建强队伍。在全区遴选具有专业水平、富有挑战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年轻同志,充实到经济部门和各园区招商部门作为招商引资主体力量,提升招商专业化能力。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不现实,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主体可以实现,建议非经济部门不再下达招商任务,而是转为积极做好项目落地配套服务工作,对招商引资全生命周期实行个性化考核。
三是锻造先锋。在全区形成核心招引团队,全国跑、全球飞。正如前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同志所讲,招商引资必须走出去开阔眼界。干部走出去,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感悟,总会有很多收获,总会见到效果。
四是强练内功。用好“航空经济大讲堂”“招商五点半课堂”“商务礼仪培训”等省市区开展的学习培训课程,强化学习提能。对标学习先进,主动对接天府总部商务区、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等专业招商团队,学习先进做法;组织招商人员赴杭州等地,学习项目招引、未来社区打造等方面的“良方”,借鉴社区发展、产业引育、价值转化等方面的先行经验。
(二)创新方式,畅通多元化招商渠道
一是大力推介。目前,空港商务区现有载体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未含星荟天地40万平方米),招商面积约18.7万平方米。空港商务区现状可出让土地447亩,其中商业商务用地312亩、居住用地135亩。根据空港商务区产业规划,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精品专题推介会。
二是借力招商。加大与行业商协会、与国际知名产业规划机构在华公司、与国内知名代理招商机构合作,结合区块产业规划及临空经济产业特征,借力戴德梁行、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落户我区头部企业等的行业引领地位和信息资源,畅通对话渠道,全面签订项目引进协议,促进项目落地见效。
(三)提升品质,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是优化服务。对空港商务区现有企业重诺守诺践诺,亮出诚意,优化服务,敢于直面问题,有勇气,有底气破解难题,真真正正当好服务生,相关部门联合服务,切实解决企业问题和诉求,以实例提升营商环境。
二是强化宣传。在现有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各部门积极争取省部级、市级各类活动在我区举办,各类会议在我区召开;邀请知名媒体、知名艺术家双流行等,大力提升我区的知名度,传递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美誉度。
三是违约清理。空港商务区目前有3家投资主体(199.1亩的中德创二期项目、142.5亩的明发项目、204.1亩的九龙仓二期项目),一直没有按照协议约定动工建设,不但影响了区域整体形象,也破坏了政府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议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加大违反投资协议或用地协议约定项目的清查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