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媒体关于新冠疫情报道的对比研究

2022-02-21谷思奇仲雨婷

科技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国家形象新冠疫情

谷思奇 仲雨婷

摘要:自2020年以来,中西方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广泛报道。本文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收集《中国日报》《卫报》在新冠疫情的初阶段的相关报道,分析报道构建的中国形象,以期探索未来中国对外宣传以及形象构建的话语对策。

关键词:新冠疫情;批评话语分析;国家形象

一、引言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许多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抗疫措施表示欣赏,也有国家借机攻击、妖魔化中国。媒体是体现国家态度的公开手段,研究西媒体涉华疫情报道,对中国对外形象的构建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分析疫情初期中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话语特点,提出我国在西方主流媒体中塑造和提升形象的方法和策略。

二、研究理论、样本选取与研究步骤

Fairclough(1989)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論的基础上,提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层次,即描述文本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文本与话语实践过程的关系和解释话语实践过程与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 Fairclough 的三维分析模型,在描述新闻报道语言现象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角度对中西方媒体中与中国疫情相关的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究新闻报道体现的意识形态。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卫报》2020年1月24日至2 月7日为期15天的新冠疫情报道,用“肺炎”作为搜索关键词,并经过人工阅读筛选,筛除与疫情报道相关性不大的新闻语篇,最终得到样本各122、93篇。其次,本研究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中西方媒体的话语实践进行分析,揭示各大媒体在新冠肺炎传播的前期阶段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中西媒体出现的情态动词频率大致相似,中量值情态词较为温和客观,在新闻报道中广泛应用。高量值情态词的主观性强,在报道中较少使用。例如:要战胜疫情,中国人民和政府必须团结一致,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个例子中的“必须”表达了我国抗击疫情的决心,描绘出我国积极进取、为人民着想的国家形象,也展现出我国与他国患难与共的大国担当。

《中国日报》的报道中,对“政府”的索引行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多与“人民”“群众”等词搭配,体现中国政府为了人民、共同抗议的形象。此外,除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注,频繁使用“全球”和“援助”等词语也体现了我国对国际大环境的关切,塑造了我国热爱和平、崇尚全球合作的形象。《卫报》中 ,“government(政府)”、 “officials(官员)”及“authorities(当局)”等正式的政治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与其相关的报道多描写负面影响,体现出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倾向。

四、结语

通过对比发现,《中国日报》从客观的角度报道,语言积极,体现中国的大国形象。《卫报》将中国形象塑造成“盲目自大、不作为”,体现出其明显的意识形态和消极态度。我国需要构建强大的国际话语体系,从而应对外媒对中国新闻报道的失真性,及时报道疫情防控的中国举措并回应国际社会不实信息,向全世界展现真正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托伊思·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3:2.

[2]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4:4.

[3]赵小晶,张斌.转述言语与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建构[J].外语学刊,2019(5):37-42.

[4]曹曼, 吴虹. 评价理论视域下新闻话语的态度分析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英语新闻报道为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3(6):6.

[5]孙少晶, 王帆, 刘志远. 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中多元媒介的微博话语表达[J]. 新闻大学, 2020(3):16.

作者简介:谷思奇,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215600.

通讯作者:仲雨婷,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讲师,215600。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国家形象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