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

2022-02-21苏雅拉图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路

苏雅拉图

摘要:就中国的民俗学发展来说,其在1918年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了,而且在这期间,民俗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发生了中断以及方向的转移,所以,前后参与其中的学者们对于这一学科的性质以及研究方向的认识也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从社会环境与民俗学发展的关系入手,简单概述了批判精神与参与意识,并对于研究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的反思。

关键词:民俗學;思想发展;道路

基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对于中国民俗学的整体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需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进行有效的梳理工作。而且对于民俗学的思想发展的走向,也需要进行正确的审视,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基于社会思潮、学术环境以及个人处境等背景进行良好的民俗学话语的构建,并将此作为契机,进行自身学术话语与社会大环境的密切关系的有效把握,而且这样做还能够很好地对学者们关于民俗学的学科地位、社会功用等的认识过程进行考察,一举多得。

1 民俗学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人文社科类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国家的政治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秩序的变革的,而中国的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就恰好体现了这一关联。对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实际上是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的,其由“五四”时期的歌谣学运动兴起,然后在中山大学以及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中形成,与此同时,在战争年代其得到了缓慢的前进发展,并且在50-60年代又进行了转移,最后从1978年至今处于复兴阶段。这一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与中国的一个世纪以来的政治变化息息相关的。而且这五个发展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了社会政治动荡给民俗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其中可以发现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民俗学的研究是缺乏正常的开展环境的。

到了20世纪,整个学术界的观念都发生了质的转变,由传统的治学观念慢慢朝着现代性的学术观念改变,在此过程之中,民俗学也在关心民众的学问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最用。此外,实际上在前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大学并没有正式编制的民俗学教学与研究机构的建立,这对于民俗学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后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民俗学终于正式进入例如体制之中,但是其研究内容也是仅限于民俗文学方面,甚至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之下,有近30年的时间原本意义上的民俗学是处于消失状态的。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关于民俗学的研究才得以真正地恢复。随后,民俗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在国家教育以及文化体制中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而且还逐渐形成了关于民俗学的学术共同体,其能够得以更好地进行学术开拓以及创新追求,此外,进入21世纪之后,各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开展更是给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动力。

所以说,民俗学的发展是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民俗学的兴起与社会的期待息息相关,其发展也需要社会活动的支持。

2 关于批判意识和参与精神

在对外来学问进行接受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对于民俗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所以说,民俗学的发展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其受到了多方力量的牵扯。由于在文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的学者之间,“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两个概念是并存的,所以对于研究方向的认识也很难达成一致,而且在中国传统学术思维习惯的影响之下,历史学与民俗学的关系之间都难以解释清楚。

但是,想要认清民俗学的思想的发展轨迹,那么将目光聚焦在其主导思想以及学术思想上的独特贡献上是很有必要的。1918年在北京大学民俗学诞生了,而后在1927年中山大学又成为了新的学术中心,虽然说学术中心的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是骨干力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尽管说这些参与者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背景,但是他们对于共同话题的探讨都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术优势的,同时还贡献了一批非常具有开创性意义地著作,推动了民俗学的发展,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也逐渐形成了具有启蒙主义以及人文主义色彩的学术批判精神。

3 反思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3.1关于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学工作者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民间文学的搜集以及研究已经在国家的文艺文化事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后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概念逐渐取代了“民俗”的概念,而其重点研究对象也成了“民间艺人”,其主要包括故事家、歌手等,为民间艺术的创作与传播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这种文艺观对民间口头重视的现象在思想上与“五四”时期的歌谣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其对于研究对象的“民间”又是有所区别的,学者采用更加科学化的原则和方法,正确地搜集、整理相关的民间文学,并使其得到本质的认识。

在很多大学的中文系都是有民间文学这门课程的,而且从1953年开始钟敬文就招收培养这一专业的研究生了。从理论研究层面来说,民间文学是整个文学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其研究时通常会选择用文艺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而且这种研究在扩大民间文学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各民族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从“采风”到“田野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消失了近30年的“民俗学”也得以恢复,随后关于民俗学的巨著逐渐增多。但是这些巨著大部分都是依靠前人搜集的资料以及文献完成的,依靠实际的田野作业完成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少的。田野作业这种工作方式实际上在1990年代才得到普遍的认同。所以说,在民俗学的恢复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研究对象从民俗文学向民俗文化的拓展,其作业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更具有意义的田野作业也逐渐成为了基本研究方式。

结语

总的来说,民俗学自从诞生以来就命运多舛,发展期间更是经历了中断以及研究方向的急转,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说,这个学科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期待离不开的,甚至不能够将其完全排除在政治之外。但也正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民俗学的学者们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随着时代的更新与发展,新的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中国民俗学思想也正在逐步形成,学者们将“民俗是生活文化:作为共识,通过田野作业的方式切身感受民众的生活,推动民俗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铁梁.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民俗研究,2010(4):24-39.

[2]李海云.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民俗研究,2018(6):14-29.

猜你喜欢

道路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道路躁动
小小的道路,大大的勇气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智者之路等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驾驶和道路
各种各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