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淮地区水稻旱青立病发生症状、原因及综合防控措施浅析

2022-02-21王凤立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3期

王凤立

摘要:水稻旱青立病是水稻的一种系统性生理性病害,近年来在沿淮地区均不同程度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已成为当前水稻增产的巨大障碍因素。由于受灾农户普遍怀疑是水稻种子质量问题造成,反映强烈,年年都发生大量的纠纷、投诉,因此,调查研究该病产生的原因,找出综合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关键词:沿淮地区水稻;旱青立病;发生症状;原因;综合防控措施

水稻旱青立是一种水稻生理性病害,在临近抽穗前,水稻秧苗的生长看似一切正常,几乎没有征兆,孕穗末期才突然发生,等到其症状表现出来时,严重发病的植株几乎是处于颗粒无收的状态。

1 发生症状

1.1主要症状特点

水稻发生旱青立病的主要症状是稻株抽穗后,病穗大都直立而不下垂,穗轴和枝梗弯曲,颖壳畸形,状似老鹰嘴,黄熟期仍保持绿色,灌浆不良或呈秕谷。

1.1.1生长前期症状

发生旱青立病的稻株,在生长发育前期,病株和健株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地下節间拔长,茎秆伸长受阻,部分产生地上分枝,株型较矮,叶色较深。

1.1.2孕穗期和抽穗期症状

发生旱青立病的稻株,在孕穗前及孕穗期,病株和健株在外观上并没有多大差异,但大多数病株抽穗不正常,地上节有分枝,通常一株多生一个分枝,少数可达 3 个分枝,分枝穗大多都正常,教少畸形。

至近抽穗时,茎叶往往突然呈浓绿色,粗硬,稻穗迟迟不抽出,成为包穗或半包穗,穗粒少,穗轴、枝梗弯曲。一穗上间生少数健粒,多数穗壳呈一般形状,但不能正常授粉而成空壳,或内外颖开张不闭合,少数颖壳由于护颖增大或内外颖增生而成为畸形颖花。

出穗后病穗大都直立不下垂,枝梗常弯曲,黄熟期扔保持青绿色。

1.2田间发病特点

1.2.1同一田块,氮肥足、长势嫩绿的地方发生严重,长势差的地方发生较轻。同一田块,病株与正常株并存,有的单株发病,有的单丛发病,有的丛间夹杂发病,田间发病呈条带状分布,也有部分田块上半截正常,下半截发病。

1.2.2田块周边发生较轻,田沟边发生较重,田中间发病往往呈点片状、条带状不均匀分布。新平整的沟渠地段发生较重。

1.2.3 田块入水口附近发生较重,远离入水口的地方发生较轻。同一品种,在一般田块无发病,在旱改水田发病。

1.2.4同一品种,同一田块,发病程度也有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乡镇,不同地块,有的发病,有的正常,发病也有轻有重。一般来说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早熟品种发病少,晚熟品种发病较多。

2 发生原因

2.1在稻株的易感病生育期遭受水分的急剧变化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周期中最易发生旱青立病的时期依次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颖花分化期、抽穗开花期。在这 3 个易发病的生育期,若遇干旱天气,水分跟不上,而后又突然灌水,此时营养生长骤然旺盛起来,生殖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导致此生理性病害发生。

2.2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失调

旱青立病在旱改水田块发生较重,原因主要是旱改水田的有机质含量较低、除草剂残留严重,钾、锌等营养元素缺乏,同时砷、铜等活性增强。还有长期过量偏施化肥、漏水漏肥的田块,也容易导致旱青立病的严重发生。沿淮稻区农民施肥习惯是重氮、磷而轻钾、锌,重化肥而轻有机肥,使土壤养分严重失调,锌钾含量不足。

2.3秧苗弱,田间管理不到位

旱青立病的发生轻重与秧苗长势密切相关。凡是秧苗素质差, 大丛密植,通风透光差的,或水浆管理不善,未及时烤田,根系没有旺发深扎的,或地下水位高,耕耙过细,长期偏施氮肥,引起土壤淀浆板结,活性铁缺乏,锈根多、白根少,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均会导致稻株长势差,抗逆力弱,旱青立病发生严重。

2.4农药危害

稻田施用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当或施用2甲4氯钠等激素型除草剂,尤其是在水稻拔节后过量用药,容易造成水稻颖壳畸形。但是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观察认为,旱青立病在田间的分布形态不符合药害的发生特点。

2.5水中的污染因子所致

有资料显示,受到水中的污染因子如强酸性、重金属残留等物质的影响,水稻生长收获时也会出现颖壳畸形、不结实乃至绝收现象。

3 综合防控措施

由于旱青立病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在已发生这一症状的沿淮水稻生产区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控:

3.1改良土壤,调节土壤团粒结构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有毒物质的活性,提高水稻解毒能力。整地时亩施 40~50kg 生石灰降低土壤酸度,既能提高水稻根系活性,又能提高对水肥的吸收能力。

3.2增施含硫元素的肥料

在“旱改水”田块,施基肥时注意减少氮、磷肥的使用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复合肥宜选用硫酸钾型复合肥。

3.3科学管水

“旱改水”田块地势往往较高,前期易缺水受旱,应提早(幼穗分化期之前)建立水层,降低土壤中砷化物的浓度,使之提前释放,避免突然在孕穗期建立水层,因为此时水稻对砷化物极其敏感,易中毒不结实。

3.4改变耕作制度

旱地种稻易受旱灾威胁,而且容易造成缺锌和锰中毒、硼中毒、砷中毒。常年发生砷中毒的田块宜改种玉米、大豆、绿豆等秋熟作物,不种水稻,趋利避害。

3.5巧施底肥和叶面肥

底肥配合施用锌肥,在水稻破口期、始穗期、齐穗期各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可以起到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3.6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培育多蘖壮秧,提高秧苗素质,多施有机肥,注意施微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防止前期“疯长”,后期“脱肥”,做到“苗够烤田”,严防烤田过迟以及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稻株抗逆能力,从而减轻旱立青的发生。

3.7改种粳稻品种

籼稻、糯稻较粳稻发生严重。旱青立病在粳稻中发生较少。

4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生原因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发病原因也有了一个比较有共性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关于该病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还不能使广大农民在水稻生产中规避该病的巨大危害。笔者认为,这一水稻生产中的疑难杂症,每年都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危害,使广大农民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也往往带来连锁的社会问题,政府及科研部门应该积极组织跨学科的各类专家予以专项攻关,彻底摸清该病发病机理,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早日攻克这一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