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教育现存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2-02-21卢洋
卢洋
摘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着力点。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 ,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实现我国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目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存问题,紧接着,围绕着如何更好的开展中学生法制教育展开了讨论,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现存问题;对策
一、引言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现阶段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主体。然而,在社会转型期,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数量不断攀升,恶劣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学生犯罪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想真正将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必须抓好抓好中学生法制教育。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现存问题
(1)学校法制教育缺失
现如今,我国许多中小学校更多关心的是传统学科的教育,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传统学科的教学当中,而对于一些新型学科,较为忽视,学校法制教育缺失。具体表现在:
1. 未能开设《法律基础》等课程或是开设课程之后,将其放在选修课程体系之内,不受重视,法制教育的普及面较窄,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 法制教育教师专业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法学背景甚至会对学生产生错误的法律引导;且普遍存在教师“一师多课”的情况。
3. 课程形式化严重。法律知识普及课很难针对青少年的紧迫需要设置上课内容,而且由于不是主要科目,不受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往往也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就算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
(2)家庭法制教育缺失
在現阶段,家庭的法制教育往往难以实施,不能对中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1. 家长重视实际利益,忽视法制教育。家长普遍认为进行法制教育并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因此,较为忽视。
2. 家长自身法制意识不足,专业知识欠缺。法学是一门专业性较高的学科。然而,我国大多数家长并不了解法律,缺少对法律的基本认识,更遑论拥有专业的法制背景。即使想要开展家庭法制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会法制教育缺失
现如今,多个部门也都在积极开展针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例如戒毒所会定期开展中小学生走入戒毒所,学习毒品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司法局也会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法庭,通过亲身参与庭审的方式了解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更好地引导中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但是法制教育能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体参与少。开展社会法制教育的主体往往局限于司法局、公安局、戒毒所等和法律相关的政府部门,单凭这些部门的力量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而广大的社会组织并未有参与进来,重视程度不够。
2、法制教育活动开展次数少,且活动较为集中。各个部门在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时往往是纪念日或者宣传日等时间开展的,活动持续的时间往往较短,且因为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责,用于开展此项活动的经费和精力较少,效果往往难以等到保障。
(4)中学生自我教育意思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学生作为“互联网一代”可以通过互联网打开眼界,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增长见识,能够更好地接触到法律知识、了解法律案件,通过与其他人互动互联更好地参与法律事件,从而提升法律意识,实现自我教育;但是,另一方面,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接触着各种混乱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学生尚未建立起一套防御和筛选机制,可能难以招架,从而陷入自我冲突和对社会的误解,倘若得不到正确的法制教育,很可能会陷入歧途,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环顾四周,身边许多正能量的例子证明着有不少的中学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比如有些中学生会自觉地在12.4国家宪法宣传日做志愿者,还有一些会在国家法制宣传知识竞赛上展示能力,带动其他人参与宣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令人遗憾的是,后者往往更为突出,消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难看到,很多中学生尚在花季的年纪,却逾越法律的界线,当起了“淫秽主播”,还有一些为了维护自己偶像的形象,在网络上成为了“键盘侠”,污染网络环境,还有不少中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成为霸凌同学的对象,污染社会环境。种种这些都让人心疼,更让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依靠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更应当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社会为着力点,以父母家庭为关键点,协同推进,整体建设,唯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三、完善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1)学校明确法制教育的学科地位
一门科学只有明确了其学科地位,才能真正的走向大众,实现普及化的目标。法制教育要想真正的实现普及化,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开展,就必须要抓好学校法制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展:
1. 开设法制教育专业课程,配备具有专业法学背景的教师进行教授。最理想的状态,是能把法制教育课程列为义务教育阶段各级考试的必考科目,并且合理制定其在小升初、中考乃至高考中占据一定比例的分值。
2.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编制统一的法学教材。法制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设定,教材也尽量要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要求,让中学生能够吸收理解,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例,在教育学生学习该部法律时,应侧重对该法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和第五章“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等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各种不良行为对自己、他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危害,以及不良行为的矫治和自我防范措施等。
3. 加强重视,去形式化。没有重视,法制教育就不可能入心入脑。一方面,可以充分结合当今中学生的性格特质,围绕着中学生较为重视的问题和困扰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例如,可以重点围绕着网络发言法律、网络电信诈骗等问题进行普及;另一方面,应当强化对于法制教育课程的重视。这就需要提升全社会对于法制教育的认识,同时,校领导也应当发挥“头雁”效应,做好表率,当好先锋,自觉守法、学法、用法、爱法,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群体更好的重视法制教育,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风气和环境,为学生法制教育注入动力。
(2)以家庭为抓手,在生活中注入法制教育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主要平台,如若能在家庭生活中重视法制教育,更好的将法制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则一定能很好的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不盲从社会舆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家庭集体参加法制教育宣讲。家庭依托于社区,对于法律常识较差,欠缺法律知识背景的家庭来说,向家庭普及法制教育极为必要。每个社区和当地的司法局、律所、监察机关可以进行沟通联系,邀请专家进行解读,让家长能够 更好的接受教育,和中学生一同进步。
2. 学校发挥積极主动和家庭沟通联系,通过线上交流方式,例如家长微信群、qq群、公众微信号等方式,将法制教育学习的内容及时通知给家长,陪伴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助力孩子法制观念的养成。
3. 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家长也可以发挥带头作用,在线上平台分享自己进行法制教育的事情和经验,将成果和必要性告诉给广大的家长,引起其他家长的重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学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
(3)依托社会资源,搭建法治教育实践平台
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法制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法制教育基地,开展多样法制教育活动。建立法治教育基地,能让同学们深入到司法机关,更好的感受到法制的过程,印象深刻,效果较好。例如,可以和司法、法院、检察院、看守所等有关单位取得联系,抽带有关的班级去参观少管所、戒毒所、少年法庭,让学生立体的感受,还可以设立模拟法庭,让同学们用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来模拟判案,增加同学的兴趣。
2、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法制教育宣传平台。第一,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建立法制宣传板块,定时推送法制教育的文章、案例和法律法规,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空闲的时间进行浏览,接受法制教育,实行积分制,积分高的同学可兑换相应的文具,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各地政府网站可以建立起当地的法制教育宣传网站或者开设相应的板块。
3、中学生要努力进行自我教育
广大中学生群体也应当认识到:当今中国是法制中国,今后的中国将会是法治中国。从以法律制度来规范大家的行为,再到以法律文化、法律治理来规范大家的思想、行为,是中国必须经过的道路,更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不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只有自觉守法用法爱法,才有未来可言,任何违法之事都会被惩戒,不要心存侥幸心理。
四、结语
总之,在当今时代,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强化中学生法制教育,明确法制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配备专业的教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提升学生的法律认知,以此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是教育的关键场所,也需不断提升家庭的法制素养,助力中学生法制教育。社会是时代背景,是教育的前沿和环境,更需不断开拓法制教育基地,创新社会法制教育方式,搭建线上法制宣传平台,让全社会都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完善我过的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端阳,李晓明.保定市中学生法制教育保障机制完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5):20-22.
[2]梁钟毓.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完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7(29):130-131.
[3]韦芬.高中法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 ,2017(28):83-84.
[4]刘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28):116-118.
[5]郝银钟.遏制中学生犯罪新思维 ——构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中学生犯罪预防新体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