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法国文化对建筑设计中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
2022-02-21陶勋宇马海燕
陶勋宇 马海燕
摘要:文化对设计具有能动作用,反映出一个时代主观审美,是主流大众价值观念体现,本选题旨在通过建筑中巴洛克艺术风格,研究17世纪法国文化,从而了解该时期法国文化发展历程。巴洛克艺术风格产生于文艺复兴末期,由亚平宁半岛不断传播至阿尔卑斯山北麓国家,在君权神授国度中,国王借此显现华贵一面,其艺术风格在法国中央集权政治背景下被大量采用,散发出耀眼光芒。首先,本文选取17世纪部分法国巴洛克艺术风格建筑为分析对象,探究建筑美学中所体现和蕴含的法国文化。接下来,围绕历史、社会介绍巴洛克艺术风格产生背景,近一步阐述其艺术风格定义,以此了解法国建筑中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文化内的体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背景下,教会、贵族与新兴阶级矛盾显现并不断扩大,加之启蒙运动由发展走向成熟后,巴洛克艺术风格不再局限服务于教会与王权贵族,君主专制封建社会开始动摇。最后,17世纪法国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浸染并未戛然而止,而依托生产力、技术革新,交通工具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相对之前的时代更为频繁,巴洛克艺术风格逐渐回归,在许多城市空间中仍有不同程度体现。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风格;设计;法国文化;17世纪
第一章 法国巴洛克艺术风格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中的艺术设计,追求写实,立体建筑与环境相统一,欧洲在此前的1000多年中持续处于封建社会,也就是后人所定义的中世纪,中世纪的艺术设计呈现平面效果,反对之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实行为宗教服务政策,打压非正统创作,亚平宁、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半岛因其地理优势,借助海运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区之间来往变得频繁,终于自公元1200年,由东罗马帝国所传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典籍在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反响,艺术家们重拾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反映在自身作品当中,大众审美由此前1000多年的中世纪文化中逐渐脱离出来。
因教会掌握着一定政治、司法权力,在实行愚民政策下,社会文盲率极大,且圣经多以拉丁语书写,底层阶级无法自读书籍,教会用宗教名义,向人民征收钱财,以此借教会来赎自身之罪,使原本不富裕的农民家庭雪上加霜,在长期压迫下,尼德兰地区率先反抗,文人们将拉丁语翻译成各国语言,倡导无需向教会交钱,自己可与上帝直接对话,实现自我救赎。在宗教改革时代背景下,教会感到自身影响力日渐消退,地位受到动摇,但仍欲继续奴化底层人民,藉由人民盲目崇拜劣势,对传统教堂艺术风格进行改造,大量采用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光线透视和鲜艳色彩,用艺术来代替文字作品,吸引人民重回教会“怀抱”。
巴洛克艺术风格诞生于文艺复兴末期的意大利,米开朗奇罗晚年作品中已有体现,在样式主义影响下,艺术风格充满张力,逐渐区别于文艺复兴下所追求的写实比例。法国成立艺术学院后,派学者来意交流学习,巴洛克艺术风格因此传播至阿尔卑斯山北麓国家,基于法国吸收外来文化,集成一体之美时代背景下,逐渐被法国艺术所吸收并采用,实现法国本土化。正如看倦了中世纪艺术文化,而被文艺复兴所替代,文艺复兴也被新风格--巴洛克所替代。
1.2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在宗教改革出露端绪前期,欧洲各国逐渐将教会置于君权手中,西班牙作为摆脱教会控制国家之一,君主有着相对独立统治权,且传统的地中海贸易路线受奥斯曼帝国崛起而阻挡,急需打拓一条同亚洲来往途径。因此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财政支持下,误把到达的美洲认为是亚洲印度,也借此将美洲大陆带入欧洲视野,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双边海运来往逐渐加深,欧洲不再只依靠于地中海传统贸易,殖民潮带动下,大西洋沿岸各国享受着之前地中海沿岸各国所拥有的地理优势。
贸易所带来的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不断萌芽,使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解体,且法国率先结束宗教战争,提供了相對稳定的社会,随着国家经济呈现向上发展趋势,国家财政税收增加,依托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国王有了大兴土木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受到重视,在欧洲人探险精神和财政支持驱动下,之后的多次航海,逐步证实人类所居住的星球为球体,欧洲本土对非、美、亚洲的来往增多,随之带来的海外殖民侵略,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等商业出现并成熟,为欧洲国家奠定了充实的经济实力,社会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局限于温饱,上升到了精神满足层面,巴洛克艺术风格恰到好处的符合了该种需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侧面推动了社会大众层面采用其风格,之一便是在建筑上的体现。
1.3中央集权与君权衰落
法国在握住大西洋航线所带来的经济宏利发展机遇后,财政的原始积累,让路易十三得以选址于凡尔赛建造宫殿用于狩猎,国王与主教黎塞留关系甚是密切,在与世长辞前托“奥地利安娜”辅佐尚年幼的路易十四,实权却掌握在黎塞留接班人马扎然手中[1],因其在政治上的强腕手段,处理法国对外战争中横征暴敛,使得民心受损,其余亲王贵族们对内结合民众,对外同西班牙人勾结,在法国发动“投石党”运动,路易十四自幼年时期就经历了政治危机日子,为之后废丞相,并提出“朕即是国家”的君权神授政策有着关键性作用。
路易14去世后,其孙子路易15继位,新任国王的情人蓬帕杜夫人喜爱富丽风格,加之先王常年好战与金钱挥霍,国库已无多余金币来建造如同凡尔赛宫那样宏伟的宫殿,伴随着享乐主义加深,新国王沉迷于日常享乐之中,贵族们纷纷离开凡尔赛,重回巴黎。路易14的国王画像遭受遗弃,身前所奠定的中央集权在他去世后逐渐分散。
第二章 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化中的体现
2.1 法国建筑中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定义
巴洛克在诞生之初因其外观表现不同于文艺复兴中的模式,采用了曲线与直线融合,做出强烈动式感,用饱和色彩,在建筑上体现丰满、写实之状,在大众视野里,是个与主流相背驰的新设计,被称为畸形珍珠。在建筑构架中,注重以繁冗装饰性为表现,而实用性为次要,运用自然光线产生的阴影展现出立体感,石膏、石体雕刻如同戏剧一般附有动态。建筑尺寸追求磅礴之气势,文艺复兴中所热衷于的优雅比例淡化了,呈现出松散线条关系,内用装饰品来点缀,显露出建筑并非是一个完美固定状态,而是趋于运动着,一个未完成的,可移动的物体。建筑外观相对半开放,半封闭的空间结构,让观赏者无论从任一角度远眺,都会被其若隐若现的外形所吸引[2]。
宗教改革影响下,教会的地位受到动摇,宗教掌权者改变此前对“畸形珍珠”不入主流想法,看重巴洛克艺术风格追求光线与线条的变化,使建筑外观如同一幅画作。加之愚民政策作用下,社会底层人民文盲数量庞大,教会用建筑来代替文字功能进行思想表达,图绘写实,加上幻觉的虚无感,欲吸引信徒来到教堂礼拜与祷告,这便是反宗教改革运动。反宗教改革虽使巴洛克艺术风格在建筑上不断展现,但也显示出教会的负隅顽抗。
2.2 法国建筑中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审美
16世纪法国对内较早结束宗教战争,思想意识上相比于其余欧洲国家较早形成统一,为17世纪法国奠基稳定社会基础,可集中财力对建筑建造提供支持。建筑竣工离不开经济水平强有力的支撑,法国抓住商业贸易发展机遇,重商主义所带的红利,享乐世俗精神也伴随而来,但财权却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封建社会中,阶级分化进一步明显。商业带来了经济收入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冲突,为启蒙运动开展埋下伏笔。
路易14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状态,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不再适用于表达王权至高无上,因此古典主义和巴洛克艺术风格被国王采用。用富丽堂皇的建筑彰显出自身崇高地位,内墙以曲线与直线融合造型,构出透视错觉法,弯曲线条主观上使空间突破物理限制,在视觉中有无限延伸感;直线以矫健雄伟挺拔之势,象征着以国王为首的王權威严与华贵气魄;将大厅视为主角,开窗面对着观景平台或室外花园,风景引入室内空间,营造出一种自然真实风光。
在国家相对和平,政权稳定时期,大众对建筑功能从实用性渐渐与审美互相关联,既要具功能性,又要美观性,安定社会为建筑发展提供条件,手工业者们专研于改良科学生产力,科技进步改变了建筑结构,许多新艺术形态表现在其中。任何一种新风格产生,一开始并不会为大众所接受,直到其不断完善和在时代进步下,不局限于是否可创作,而是除了将灵感变成实物,还结合视觉与触觉在感官中震撼感、冲击感,完成对物体能创性到赋予美学生命力。新艺术风格诞生是文化精神状态下产物,建筑属一个时期文化反映,体现该时期主流社会所需审美。审美观就如同螺旋式上升的曲线,对新事物的喜爱,对旧事物的遗弃。
路易14喜好、支持和赞助艺术文化发展,给艺术界注入新的灵魂,在凡尔赛宫内举办文化沙龙,请各国有志人士来到法国,宴请宾客会集凡尔赛,不同思想灵感在此融汇,让贵族购买艺术品放于宫殿内展览,刺激着艺术风格朝高质量方向发展,法国文化发展来到一个新高潮。
第三章 法国文化对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
3.1 教会、贵族与新兴阶级的矛盾
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初被教会大量采用在教堂中,伴随着时间推移,国王与贵族宫殿、住宅也将其运用,成为志高无上、极度奢华与享乐象征。因社会发展,教会与国王默许新兴阶级兴起,这一阶层不同于教会与贵族,是需纳税的阶层,其带来的巨大财富可为教会与国王所用,其中一个就是用来修造建筑。在资本运作下,新兴阶级手中虽有金钱但无实权,权利被紧紧握在教会与贵族手中,为出入于老牌上流社会沙龙圈子,新兴阶级往往会花费更多财力与精力投入,用来讨好与打点同教会与贵族之间的关系,便可买入公职由第三阶级的平民晋升为上层阶级,这样的来往一开始建立时便是不平等的。阶级间的不平等造成了人民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少数阶级掌握了国家大部分权力与财富。18世纪初期,在资本与王权贵族勾结下,间接导致泡沫经济崩溃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和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减少的影响,贫穷与饥饿如同乌云一般,双重笼罩着第三阶级。
3.2 启蒙运动的熏陶
此时法国分为三个阶级,分别是教会、贵族与平民。在路易十四去世后,面对不平待遇,新兴阶级从最开始的逆来顺受转变为用实际行动来宣传新理念,欲使旧制度从根源发生质变。在街道旁咖啡馆里,在举办活动沙龙中,交汇着新思想,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不存在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身世,不愿再被压迫,教会与贵族有的,人民也要有,深度揭开社会伤疤之处,在君主专制森严的法国诞生出全新理念:自由、平等、博爱。这场思想改革,如同弹簧一般,在对人民压迫越深的社会中,反弹出的力量也就越大,巴洛克建筑后期作为歌颂权利与君主政体所用的艺术风格,也被视为糟粕而淘汰。启蒙运动被称为点亮光明的运动,封建教会与君主专制压迫着多数阶层暗含着当时社会制度体系黑暗。
4.结语
大航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来往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同大洲的文化互相认识到与自身文化不同的存在,此时我国正处明清时期。欧洲大陆在为发展贸易、好奇的驱动下,对遥远的东方中国自丝绸之路、马可波罗起,便一直视为理想之地,我国古代的建筑园林艺术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这不同于法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笔直线条风格,于是奔放的线条中类似于“S”、“C”的元素被艺术家们学习并吸收了,东方元素对法国巴洛克艺术风格产生影响,中国风在法国为主的欧洲大陆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巴洛克作为封建阶级重用的艺术风格被遗弃了,但在社会相对平静之后,艺术家们冷静思索,重拾其可用之处,在巴黎歌剧院的重建中,折中主义引领下,在剧院内的楼梯和观剧台上,有少许的巴洛克艺术风格被采用。在近现代的建筑内部装饰上,也可以看到其身影,因此巴洛克艺术风格并未在法国大革命的作用下戛然而止,而是成为了文化中的一部分,持续影响着后世的审美视觉。
参考文献:
[1]高福进.欧洲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海英里希·沃尔夫林著,沈莹译.文艺复兴与巴洛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通讯作者:马海燕。
课题项目:昆明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XJ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