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
2022-02-21钱伟
钱伟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1545—1618)是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传教士和学者。他一生从未踏足中国土地,亦不懂中文,却写出了一部影响深远的旷世巨著——《中华大帝国史》,令人称奇。该书对16世纪的中国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成为当时欧洲最权威的“中国学”著作,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门多萨幼时受过良好的教育,17岁时远赴墨西哥,成为一名传教士。在墨生活9年,他一面研究神学,一面热心传教。在此期间,西班牙船队远征并占领菲律宾群岛,将帝国版图扩张到亚洲。此后有关东方世界的各种信息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门多萨对中国的浓厚兴趣。
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菲律宾后开始梦想建立一个以菲律宾群岛为基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天主教君主国”,为此多次向王室建议用武力征服中国,进而使中国基督教化。然而在当时,西班牙已陷入全面经济危机之中,物价高涨,各类商品极为匮乏。国王菲利普二世权衡再三,不得不面对现实,搁置此提议。在1577年,国王给菲律宾总督的回信中说:“你所议征服中国之事容日后考虑。当前不可贸然行事,而应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尤戒和那些与中国为敌之海寇为伍,不可给中国以任何仇视我们的口实。”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当时王室的对华策略。当然,王室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即担心菲律宾教会直接过问和插手中国事务会使其做大做强,成为和王室对抗的分裂势力。在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后,菲利普二世决定向中国派遣使臣,试图通过外交接触来影响中国的国策和宗教信仰。
1581年,门多萨奉国王之命准备率团从墨西哥横渡太平洋,经菲律宾出使中国。但不巧的是,当时政治形势突变,其赴华计划落空。无奈之下,门多萨于次年从墨西哥返回西班牙。1583年,他在罗马觐见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当时教廷欲在东方拓展势力,对人多地广的中国格外关注,但苦于信息闭塞,于是委派门多萨编写一部介绍中国的书籍。门多萨旋即对前人的使华报告、文件、信札、著述進行收罗和整理,两年后(1585年)出版了彪炳史册的杰作——《中华大帝国史》。
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国情的综述,共分3卷。第1卷下列10章,重点介绍中国疆域、地理概貌、气候、土壤分类、省的建制、城镇区划等;第2卷下列10章,主要讲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对超自然力的崇尚;第3卷下列24章,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帝王的世系、宫闱秘闻、贡赋、差役、军队、战争、行政管理、司法、科举以及自然科学等。第二部分由三位传教士的旅行札记构成,分别为1575年拉达等人的福建之行与1579年至1580年期间阿尔法罗等人的广州之行以及1581年伊格纳西奥从塞维利亚到中国的环球旅行。
在门多萨的笔下:(1)中国是个地域辽阔的文明古国,中国人自称“大明人”。全国划分15个省(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省都要比我们所熟知的欧洲国家为大。(2)中国境内有完好的道路网,使城镇相连。路面平整、宽阔,“官道”可容15人骑马并行。路旁商店林立,两侧绿树成荫,如同罗马时代的大道一样。有些城市有水道相连,好似威尼斯。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3)中国人富有建筑才能。建筑用材举世无双,一种用“白土”做成的方块(即砖)坚硬无比,只有用锄头才能将其砸碎。一座座宅邸有如庄园。中国最雄伟的建筑就是长城,长达500里格(一里格约合4827米),是为防御鞑靼人而修建的。筑造中1/3或2/5的劳工付出了生命。(4)中国物产丰富。蔬菜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仅橘子就有三个品种,即甜的、酸的和甜酸适度的。糖质地很好,非常洁白,价格也低廉。蚕丝色泽艳亮,质量超过西班牙格拉纳达的产品。天鹅绒、丝绸和布匹价格如此之低,提及此点会使那些熟知西班牙和意大利纺织品价格的人大吃一惊。中国农田管理得很好,没有一块荒弃的土地。一块块耕田错落有致,有如花园。矿产也很丰富。这是世界上最富饶而物价又十分低廉的国家。(5)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1582年西班牙国王喜获中国床单,织法之巧妙令菲利普二世惊叹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来观赏、借鉴。瓷器很便宜,欧洲人原来以为瓷器是用粉碎的贝壳做的。最精致的瓷器是贡品,薄如玻璃。(6)中国商业发达,买卖兴盛。每条大街往往只经营一种行业。看到第一家商店就知道这一条街是卖什么商品的。中国匠人的手艺都是祖辈相传。中国货币种类繁多,金、银凭重量使用,没有一定式样的金币或银币。(7)中国军队有步兵,也有骑兵。中国也有战舰,4天内可征集600艘。中国士兵在数量上多于欧洲,在器械上处于均势地位,这些士兵如果在胆识和勇气上能和欧洲士兵一样,他们可以征服全世界。(8)中国皇帝具有统治国家的大权。各级行政官吏有效地行使权力。他们是通过科举产生的。中国有完整的法律。官吏和贵族出门要坐轿,而妇女则从不在外从事社交活动。中国宴饮豪奢。中国人有自己的乐器。(9)中国历史悠久。有独特的教育体系。各类图书十分丰富。中国人富于文明和教养。(10)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欧洲人一向以印刷术的应用而自豪,然而中国人早在德国人谷腾堡发明印刷术500年前已经用印刷术印制图书了。门多萨特别提出,在中国人所有的发明中,最令西方人震惊的是中国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欧洲人之前就已经使用了。此外,门多萨对于中国造船、造纸以及其他工艺都有所介绍,并一一指出其优于欧洲的方面。
综上所述,该书对16世纪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情况进行了客观详尽的介绍,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做出了细致独到的分析。因此,此书面世后轰动一时,很快被译成意、英、法、德、葡、荷等多国文字,广泛传播,在欧洲各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欧洲很多有识之士阅读此书之后,痴迷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如英国著名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受该书的影响,在其《自然史》(1627年)一书中写道,中国对获取白银比获取黄金更感兴趣。在中国金价如同在意大利一样是经常浮动的,而银价一般比较稳定。此外,培根还提到中国火炮的使用以及外国人未经朝廷允许不得随意入境的法律。再如,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外交家瓦特·雷利在其《世界史》(1614年)中也引用了该书的内容:其一,在谈到印刷术时,雷利写道,德国人谷腾堡有关印刷术的“发明”是受东方世界的启发,中国人早已使用这种技艺;其二,当谈到东方人应当享有的荣誉时,他把率先使用火炮列入其中,并说葡萄牙人证实过这点。法国著名文学家蒙田在其《散文集》第三卷中说:“我们惊呼为奇迹的火炮和印刷术,世界另一端的中国早在一千年之前就使用了。”“在社会治理和工艺发展方面,我们拥有某些优于他人之处。中国对此并不了解,更不曾与我们进行交流,但在这些方面却超过了我们。中国的历史使我懂得,世界远比我们所知的更大、更丰富多彩。我还从中国的历史中获知,君主派往各省巡视的官员如何惩罚不称职的人员,如何慷慨地奖励恪尽职守、有所建树的人员。这些人员的政绩之所以良好,原因在于他们不求无过,而求有功;他们不仅仅为了俸禄,更想永远保住官职。”上述内容都可在《中华大帝国史》中找到来源。另一位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也将此书当作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史料。此外,荷兰探险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创建者林希霍腾也是该书的拥趸。他的名著《东印度之行》(德文版1596年,英文版1598年)中有关中国的论述也是在《中华大帝国史》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像中国人使用火药和禁止外国人随意入境的法律,在门多萨之前是任何一个西方人从未提及的。仅从这两例就可看出《东印度之行》与《中华大帝国史》之间的渊源关系。
《欧洲与中国》的作者赫德森曾指出:“门多萨的著作触及到古老中国的生活本质,它的发表可以看作是一个分界线,从此为欧洲知识界提供了有关中国及其制度的丰富知识。”美国学者拉赫认为:“门多萨的著作权威性是如此之高,它可以作为18世纪以前所有有关中国著作的起点和基础。”法国汉学家裴化行指出:“甚至《利玛窦中国札记》……都不能和它争胜。”
那么,为什么这部书能在欧洲造成如此广泛的影响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全方位地回答了当时欧洲迫切想了解的问题,即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从而为欧洲国家制定对华策略提供依据。简而言之,此书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伴随地理大发现而发生的商业巨变为欧洲工农业生产带来一片生机。但自16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美洲掠夺的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造成银价下跌和物价上涨,欧洲出现经济衰退。西方学者把这一社会震荡称为“价格革命”。在“价格革命”高峰期的16世纪后半叶,欧洲陷于严重萧条,物价飞涨,各类商品极端匮乏。与欧洲经济衰退的景象相反,同一时期中国明代的商品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当时只有中国才能为世界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各类工艺品不断涌入欧洲。通过中国商品的传播,中国文明甚至影响到欧洲人的生活习俗和时尚。在这样的时代和政治背景下,这部著作应运而生,恰逢其时地成为欧洲国家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也正是通过这部书,欧洲国家认识到这个东方大国只能当作贸易伙伴而非侵略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國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