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困境与对策
2022-02-21柏程豫
柏程豫
摘 要: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全国其他试点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开拓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营商环境不够优化、创新资源储备与吸纳不足以及创新创业环境不宽松等诸多困境。未来要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需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要素支撑与政策支持、培育创新生态系统、重视与区域产业基础耦合互动、打造人本宜居生活环境。
关键词:河南省 创新型城市 创新创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充分发挥创新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驱动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为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提供良好的平台与载体,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越的环境与条件,从而产生聚合效应,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实现质量、效率与动力的全面革新,并有效引领区域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现状评估
自国家启动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以来,河南省陆续有3个城市被确定为试点城市,分别是郑州、洛阳和南阳。
(一)郑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助力创新型企业成长发展,郑州设立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发展投资基金”等,为小微企业科技投融资提供费用补贴,为科技贷款建立风险补偿分担机制,还推出了“银行+共保体”的融资新模式等。同时,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郑州还制定了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平台、金融支持、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十几个方面的政策条款和实施细则,并进一步构建了“1+7”人才政策体系,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建立院士工作站等,着力引进领军人才,培育团队。
(二)洛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洛阳积极开展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双倍增”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2332个创新平台,包括8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55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此外还有35个院士工作站、3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含分站)以及15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约3300家创新主体,这其中省级创新龙头企业占到全省的20%,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占到全省的40%,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被批准成为全国第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有1649家中小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啟动“河洛英才计划”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先后多批次引进了共计24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获得了162项授权国家专利,为洛阳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南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南阳以水为媒与北京市科委开展战略合作建成了京宛科技合作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建成了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南阳分中心,并依托这些平台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带项目到南阳创新创业;强化科技服务,通过项目、政策、资金等综合服务,帮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发展以推进科技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融合为目标的新型创新创业载体,打造的南阳创业大街是国内首个建于地级市、以街区形态为载体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并先后创建了南阳卧龙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国家级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
(四)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评估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河南省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其他试点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据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郑州排名仅在第19位,不但落后于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青岛、厦门、无锡、宁波、常州、济南、大连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显著落后于同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第5位)、西安(第6位)、成都(第9位),也落后于长沙(第8位)、合肥(第13位)、南昌(第18位)等中部地区城市。洛阳排名第37位,而南阳则排在第70位。创新在河南城市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远未落实到位。
二、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
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活力的激发有赖于一定的基础条件,从河南省内现实情况来看,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开拓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几千年农耕文化对这里的民众思想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人在思想上更为保守,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安慰下,河南人更容易“小进即止”“小富即安”,在工作生产上的危机感、压力感和紧迫感较为淡薄,表现在经济上就是缺乏外向性和扩张性发展。同时,由于思想保守,形成厌恶风险的倾向,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更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平稳生活。这种普遍的保守封闭思维方式使河南缺少创新的精神土壤,创新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二)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河南身处内陆,所经受的市场洗礼还远远不够深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服务效率偏低,市场的开放性、公平性和透明度都显著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营商环境欠优。据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显示,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100城市中,河南表现最好的城市是郑州,但其营商环境也仅排在第27位,不但显著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亦落后于长沙、合肥、济南和太原等周边临近省份的省会城市。而河南其他入选的城市,洛阳(第41位),新乡(第82位),南阳(第84位)、许昌(第87位)、周口(第92位),排名都比较靠后。在这样的环境下,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作为广大创新创业中坚力量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更多限制,外商投资也不活跃,导致河南的创新活力不足。
(三)创新资源储备与吸纳不足
创新需要包括科技、人才、资金等在内的众多资源。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河南所具备的资源相对来看都是比较匮乏的。例如科技资源,在这方面河南存在明显的短板,即使与湖南、湖北、陕西、四川、安徽等中西部省区相比,也是差距显著。又如人才方面,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是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显著落后,仅有1所211大学,没有985大学,对比周边省份差距相当大,自身培育高端人才的能力非常薄弱。同时,作为欠发达地区,河南省也缺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越条件,人才大量外流,能够吸引到的外来人才又非常有限。再如资金方面,河南省金融业较为落后,现有20多家银行机构,却没有1家总行,省内的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着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河南省也缺少资本市场的助力,能够为创新提供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
(四)工作生活环境不宽松
创新需要宽松的人才环境,这种环境不但要有鼓励创新、敢冒风险、容忍失败的价值观念,要有多元化的文化包容,以及多样化人才的自由流动,还需要有一个宽松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河南省属于相对落后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的基础条件已然先天不足,如果再不主动去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创新活力将更难以激发。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他所应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已经明确方向,而创造宽松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目前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上海易居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研究》显示,2020年郑州的房价收入比(12.4)排在全国第22位,低于合肥(13.5),属于东部地区的长三角城市群),但显著高于武汉(11.7)、西安(10.7)、成都(10.1)、重庆(9.6)、长沙(6.2)这几个同属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洛阳(9.0)排在第45位,但也明显高过长沙这样经济更发达、就业机会更多的省会城市。而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毕业季租房洞察报告》显示,郑州的房租收入比也同样高于武汉、西安、成都、重庆、长沙这几个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加剧民众的生活压力,会大大降低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应当采取合理措施改善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把创新创业的潜在人才留下来,甚至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才。
三、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河南省的基础条件与现实情况看,要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其核心内容应是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从而全面激发城市经济内在的创新活力,同时增强对域外创新要素的吸引力。按照这一思路,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严谨高效、预期稳定的营商环境能够确保市场要素顺畅流动、高效组合,诚信有序、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能够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更好地开展互动与合作,要按照这一目标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策的连贯性与确定性,提高制度设计的可行性,确保行政审批高效、公开、透明,着力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认真落实国家确定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放宽行政管制,全面建立起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确保所有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三是全方位加强对各类产权保护。特别是对知识产权和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构建完善的诚信系统,建立健全失信主体责任追究制度,维护好创新创业者与中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积极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按照标准化、便民化、智能化的要求不断畅通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探索如何高效集成政务服务并进一步形成制度。
(二)完善政策支持与要素支撑
以創新需求为导向全面落实和进一步完善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在简化审批流程、提供财政支持、优化投融资环境以及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二是进一步规范收费。制定更加清晰简便可操作的减免税实施办法,在缴纳员工社保等方面给予中小微企业一定的优惠,帮助其降低在招工、用工等经营环节的成本,为创新创业减轻负担。三是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其结合中小微企业的需求特点进行理念、经营模式、信贷技术以及产品等创新,以有效满足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巨大的融资需求。四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推动传统创业孵化机构加快转型,鼓励创新工厂、创客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发展。五是深入开展扶助创新创业主体的专项行动。大力组织开展面向创新创业者的管理咨询活动。
(三)培育创新生态系统
按照生态系统的理念,培育包括领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科技资本、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以及创新文化在内的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有市场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各地的创新资源和知名企业入驻。二是大力增加科技和教育投入。建设和引进高水平教育与研究机构,加大区域创新技术和人才的有效供给。三是探索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和谐的产学研关系,更有效地整合创新资源。四是支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鼓励第三方创新服务企业发展,为创新活动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市场化服务。五是打造开放、平等、多元、宽容的城市社会环境。建立创新创业人群社区,全面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友好型的本地文化氛围。
(四)重视与区域产业基础耦合互动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创新能力是城市增长活力的源泉。但产业创新并不只局限于高精尖科技的高端产业,中低端产业的持续性创新也是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城市产业创新,根据城市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鼓励支持基于河南原有产业基础特别是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活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进程。郑州、洛阳和南阳作为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应当依托自身已有的基础条件,为全省创新创业要素资源聚合搭建平台,培育集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文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全力打造好城市“双创”空间,积极寻求与全省各地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需求的耦合互动,在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五)打造人本宜居生活环境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广泛吸纳人才,在城市就业吸引力表现较弱的情势下,更需要高度关注民生质量,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的安定感与幸福感,为民众创造包容和谐、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使更多的人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具体而言,一是要切实降低城市居住成本。依照中央“房住不炒”的指导精神,打击炒房投机行为,保护自住需求,着力打造规范的房屋租赁市场,为民众搭建起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实现民众安居。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有效增加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与布局,切实保障民生需求,改善民生体验。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基于审慎包容原则,着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精细化水平,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治理手段,让城市居民以及外来人员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民生温度和民本情怀。四是继续强化空气、水体等污染治理。完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增进居民健康福祉,建设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绿色都市。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
[2]万博新经济.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EB/OL],https://mp.weixin.qq.com/s/7kNq_halTwyWH7RyspfuRQ,2020-7-17.
[3]上海易居研究院 2020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研究[EB/OL].http://admin.fangchan.com/uploadfile/uploadfile/annex/2/2828/60629c099baef.pdf,2021-3-30.
[4]贝壳研究院.《2020年毕业季租房洞察报告》重磅发布:毕业青年群体的租住需求与现状[EB/OL].https://x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00612-608bd790.html, 2020-06-13.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