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理念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研究
2022-02-21江苗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发现多数是对其必要性、路径和策略的探讨,对取得的实际效果的调查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对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以跨界融合为理念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此得到相关启示,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跨界融合;高职
中图分类号:F710-4;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2-00-03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糟粕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目前外语人才教育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国家意识,忽略国家文化安全和战略发展的倾向,因此英语课程思政势在必行。然而,普遍的课程思政改革依然局限在课堂这个微观语境中。随着课程思政的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多局限于学理上的探讨,实践成果较少[1]。所以,如何确保实效性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称南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自2019年开始采用跨界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专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英语教学融入优秀中华文化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抵制英语教学中外国不良文化的侵蚀,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了“三平台、四教师、五课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路径,即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讲师和政府社区导师以核心专业课程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专业教育主平台,和以企业、区团委和社区为依托的企业实践平台及社会服务平台,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南洋学院重点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剑桥商务英语、基础英语、中级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四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实行“课岗证赛服”一体化,即融合工作岗位、专业能力(水平)考证和技能大赛相关内容,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形式,旨在解决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分离、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同时实现人才培养和師资队伍建设双增益的目标。
如何评估课程思政的成效是难点环节。刘晓和张黎声认为专业课程思政评估只能在实践中进行,其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3]。经过三年探索实践,南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效,需从学院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特别是人才培养的成效着手研究,以此得到相关启示,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三角验证和目的性抽样的方式进行,即通过对改革实施的2018级和201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访参与改革的2名专业教师,并收集、研究该校改革前后商务英语专业和课程建设相关资料。具体操作如下。
(1)在2018和2019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共28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65份。围绕研究问题设计、编制问卷,使用问卷星制作完成后发送至各学生微信群,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愿、匿名填写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南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和态度。(2)教师访谈采用半结构化的面对面深度访谈,探究教师在改革中的成长与改变,时间为40~60分钟左右。访谈全程录音,录音转录成文字后使用NVIVO12进行编码,反复阅读数据材料让主题自然浮现。(3)收集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在改革前后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师生培养等多方面的相关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模态资料验证前两种研究方法的结果。如此,既能关注到课程思政微观语境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关照到师生宏观语境下的校内外实践情况,全方位探析跨界融合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效果。
三、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南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课堂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持积极正面的态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按照改革预期设计进行,学生对专业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满意程度较高。
第一,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态度是积极正面的。83.78%的学生对课程思政了解,超过96.98%的学生认为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必要。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普及率较高。29.96%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经常结合授课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56.93%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会在授课时有时进行课程思政,只有1.87%的学生认为教师从不这样做。
第二,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的积极性较高。74.16%的学生认为教师挖掘的思政元素与内容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60.7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堂中的思政内容生动有趣,51.31%的学生认为思政内容对个人帮助较大。
第三,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满意度较高。98.88%的学生对本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表示满意,93.64%的学生认为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他们帮助较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学生认为他们在学习积极性、核心价值观、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学术诚信、职业道德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最为显著的是社会责任意识(78.56%)、核心价值观(74.53%)、法治意识(73.41%)及民族自豪感(66.67%)。
第四,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29.96%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较为生硬,14.98%的学生认为融入比例不够合理,同时有22.47%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无法引起共鸣。学生认为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多结合时事焦点,多与专业内容紧密联系,形式要再多样化一些,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二)访谈研究数据分析与讨论
1.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教学理念和教研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第一,教师立德树人和文化的意识由弱到强,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逐渐摒弃只管专业教学的观念,把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视为己任。“上课开始有这个意识了,以前没有……不管上哪一届的学生,我都会去考虑这个问题。”(教师A)“以前也会结合专业引导他们,不过做的没有那么到位,随意性比较大……”(教师B)同时,教师也形成了把中国优秀文化融入语言技能学习中的意识,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意识在增强。“比之前更关注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在课程设计时会去往这方面考虑,比如说节日主题等”(教师A)“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挺感兴趣的,平时也看这方面的书……在教学中会去介绍……做一些中西文化对比”(教师B)
第二,教师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角色由课堂的权威者及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倾听者。“以前我是传授者,因为我觉得学生不懂,然后由我去灌输一些理念……但是在教授的过程当中,我就逐渐成为一个引导者……以前我会很急切要把我脑子里的很多东西都去灌输给学生,后来发现我应该慢下来先听一下或先观察一下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方法……我要去倾听。(教师A)“……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他们……找到他们兴趣的点去结合才有立德树人的空间”(教师B)
第三,教师教研和科研方面取得較大进步。“参加了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想借此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在申请了课题,今年发了几篇文章”(教师A)“发了好几篇关于课程思政的论文,还经常看看其他人写的论文,特别是大咖写的……”(教师B)
2.教师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切入点难找…… 不知怎么去融入、也不知怎么去衡量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A)“觉得很难找到合适的点切入思政。”(教师B)
第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差强人意,教师难以得到正向反馈。“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差、知识面窄、认知水平较低……跟他们分享一些东西时,比如讲到智能手机、华为芯片,他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就没有互动,课程思政效果就很差。”(教师A)“不能全都是老师来讲,学生自己课后有没有再去学习、去涉猎很难……我们的学生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你可能觉得是在做课程思政,但是学生可能觉得你在说教也不一定。”(教师B)
第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改革要求,造成教师工作负担和难度加大。“自己要另外找资料,要不然利用已有的资料改编难度比较大……老师需要很多的时间去备课”。(教师A)“不好的教材让工作量大……老师就得花好多的时间去专门去找……尤其像我们这种层次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差,让他打开书翻到那几页,他可能都不听,书本里面都没有的就更难了。”(教师B)
第四,学校在课程思政改革对教师提供培训、引导和支持还不足。“其实我觉得学校一直在说课程思政,但是没有人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个课程思政到底怎么样去做,比如说一堂课当中我大概课程思政的时间是多少……每个专业的融入的路径不一样……我们英语课的融入路径是什么?……没人给我们说融入的路径,然后就说搞一下课程思政,然后我们老师觉得可能是给学生讲讲道理,然后这个点的时候融入一点。”(教师A)“全面推进改革确实需要有力的支持,上下要支持你……”(教师B)
(三)多模态资料数据分析与讨论
第一,人才培养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就业质量在改革后提高明显。课程思政实施前,以2018毕业生为例,初次就业率76.06%、专业对口率60.93%、初始薪酬3 600元;改革后,2019年初次就业率提高到93.75%,专业对口率提高到75.78%、初始薪酬提高到4 052元。三项指标均名列学校前茅。2020年和202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更是分别达到了95.21%和98.39%。二是学生奖学金和技能比赛获奖及等级逐年提高且有突破。改革前,学生参加省级技能比赛的获奖率为零;改革后,获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二等奖的学生有2名、三等奖2名,打破了历史记录。两届学生获奖数量和质量较往届有明显提升,除常规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外获奖人数增多外,其他重大国家级省级奖项也有新突破,例如潘锦君获同学共青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律自强之星奖学金”、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孔嘉樱获广东少数民族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一等奖等。三是文明素质养成及传统文化弘扬成绩优良,学生企业实践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自实施以来,学生违纪违规率较往年同比下降,课堂抬头率、前排就座率和出勤率、参加讲座的积极性同比上升,宿舍卫生情况明显好转。同时,学生发挥英语专业优势,为学校属地贡献群众力量,助力从化乡村振兴,地铁志愿服务、助农增收服务、送教下乡服务等。5名学生为世界无人机大会提供语言和志愿服务,荣获“志愿服务卓越贡献奖”,团队获得“优秀组织奖”,其中2名学生被长期聘为从化区外语外事翻译服务志愿者。疫情防控期间,本专业袁金儿同学成为南京圆梦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成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优秀的“抗疫”典型。另外,从学生的实习报告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意愿和能力较强,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感、吃苦耐劳、谦虚好学、创新意识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四是学生专业技能证书和专升本考取人数迅速增长。学生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明显上升,高分人数也有新的突破。阿里巴巴证书报考率达75%,考试通过率达99%。在往届专插本升学人数只是2到3人的前提下,这两届插本升学人数猛增,分别为39人和40人,占专业总人数的近四分之一。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显著。2名教师党员分别荣获校党建与思政征文二等奖、三等奖。中青年教师全部担任班主任或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诸如校园科技创新节、早读和双创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改革前,少有教师主持过教研科研课题或发表高水平论文。如今,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共获得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立项共20项,公开发表论文共22篇,其中高水平中文核心刊物3篇。
第三,专业和课程建设效果明显。课改实施前,所开设的课程80%以上属于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20%属于与职业相关的理论课程,没有任何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性课程。改革后,所有商英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紧密将“课程思政”与技能竞赛、考级考证、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良好。经学校教学改革督察委员会的评估结果显示,学校和学生对教师认可度高,课程质量提升,课改课程综合评分均在95分以上。
从以上学生问卷调查、教师深度访谈和学院师生相关资料的数据分析和讨论来看,南洋学院用跨界融合理念指导的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结语
南洋学院跨界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打破专业课程传授专业知识的局限,将课堂的英语学习和技能训练扩展到校园的思政教育、专业竞赛、岗位任务和专业水平证书考试,延伸到当地的社会服务和实践,这种创新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的实施路径取得了较明显成效。针对学生提出的专业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生硬和教师提出的难以找到课程思政切入点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和教学智慧。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和日常学习生活。教师作为课堂设计、组织和评价的主体,可鼓励学生成为思政元素的发掘人,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平台等智能化手段交流讨论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和容易犯的错误,把学生的困惑转化成良好的思政资源,真正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引大道、启大智。其次,课程思政也应体现在课堂内外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是最好的思政元素,打造一个有情感温度的课堂,帮助高职学生建立信心、找到价值感,是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步[3]。最后,多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多与社区、企业、政府工作人员和思政老师合作交流,创新课程思政内容和融合方法,从更多实践案例和职业情景中挖掘价值点,凸显其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环境,给英语教师提供针对性强的课程思政实施和研究的相关培训,为教师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财力支持,保障课程思政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结霞,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8):48-55.
[2]江苗.跨界融合理念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73-74.
[3]刘晓,张黎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环节与评估的原则导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17):11-14.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