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非线性”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2-02-21谢艳英
谢艳英
【摘要】在课堂中,学生永远是教师心中的主角,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利在课堂上充分地思考。每一堂数学课,每一次提问,都应该从学生本身考虑。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呢?除了精心设计教学以外,关键还要看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上课,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燃烧”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非线性”教学;教学模式
“非线性”小组合作模式的教学,呈现出以预期目标为认知向导,以简化教学环节、淡化系统讲解为突破口,以“找起点、破难点、突重点”为学习活动的主要线索,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为显著标志的“非线性”特征。另外,要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首先要对“有效教学模式”这一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弄懂“有效教学模式”的内在辩证关系;其次要建立“有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第三要弄清“有效教学模式”的服务对象的特点。
一、“有效教学模式”的内在辩证关系
“有效教学模式”可以理解成“教学模式”和“有效”的结合,其实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模式是一种规范的方式或流程。“教学模式”也就是一种规范了的教学行为,或者可以说是相对固定的教学流程。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流程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从“尝试教学法”的流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体遵循一个基本的流程去进行教学,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这就是教学模式的外显特性。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体现其有效性。
首先,在教学当中能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第二,在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实现系统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第三,在教学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第四,在教学中能否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材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第五,在教学中是否能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以上五点“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要求就像一把标尺,用来衡量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依据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服务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必须掌握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小学生由于处在身体发育的特定阶段,故有其独特的学习心理特征:
首先,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能发现,结合展示实物来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知识较快且牢固,作为教师都会有“百讲不如一看”的亲身感受。这正好反映了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
第二,注意力以随意注意为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一般都在20分钟以内,而且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注意力专注的时间不长。教师要求全体学生看黑板,不一会儿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东张西望,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的学生中较常见。
第三,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建立在兴趣之上,可以说,兴趣主导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据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感兴趣的事情上会产生积极的能动性,注意力也随之集中,并且持续的时间成倍数增加,思维也变得相当活跃,在教学上能把握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性,教学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
第四,小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学生的情绪变化较大,学生“大喜大悲”的现象屢见不鲜。在学习初期经常是雄心勃勃,当遇到困难时就会出现畏缩心理。另外,小学生喜好新鲜的、趣味性强的事物,厌倦重复的机械的事情。
最后,小学生喜鼓励恶批评,这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
三、“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非线性”正确理论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实践探索,下面以《圆的认识》为例。
1.预习导航——《课前小研究》(5分钟左右)
通过检查预习,梳理问题,找准教学的起点,为后续学习活动导航。利用《课前小研究》,教师可让学生开展独立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预习中的发现和疑惑,核对前置作业的结果。同时,教师要对学生通过预习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聚焦1-2个核心问题。如,1.什么是圆?它们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有什么关系?等。
2.导学反馈
导学环节的教学,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实践探索。操作(1):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刚才画得好的圆,并用剪刀剪下来。操作(2):把剪下的圆纸对折,打开又对折,再对折,展开纸后观察。并向学生提出:这个圆折过后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观察认识圆)操作(3):折痕的交点在圆的什么位置?(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试着为这点命名。(这点叫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命名圆心这一点时有可能出现:用O以外的字母来表示圆心,这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自主去命名圆心,及用字母表示圆,最后才得出习惯的命名和表示的字母,体现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进行出创造性的探索学习。操作(4):(小组讨论)用刻度尺量圆上的折痕,把结果填入表内:
引导学生观察:(1)量得折痕的长度都相等吗?(2)折痕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3)折痕是否通过圆心?操作(5):用彩色笔填充其中的一条折痕。操作(4)和操作(5),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际的度量把所得的数据填于表中,再观察分析表中数据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用彩笔画出折痕这一操作进一步感知直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良好习惯,体现了学习知识过程中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学法。然后向学生阐明:把这条彩色的线段叫作这个圆的直径。即:通过圆心并且两端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直径。同时,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直径的形象,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直径的生动形象。这有利于学生归纳直径的定义,并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攻克这一学习难点。操作(6):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自主探索半径(让学生量圆心到圆上折痕的长度,然后填下表)。
学生在自主探索半径时有可能不知如何入手。在这里适当地作出提示:(让学生量圆心到圆上折痕的长度,然后填表)学生通过探索得出半径的定义: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让学生迁移学法进行探究。在这里,做出了学习直径的学法归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学法进行自主探索,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以致用,以及帮、扶、放的特点。
而在反馈环节,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课堂达标测评》:
(1)填空:通过( )并且兩端都在圆上的( ),叫做圆的直径。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 );另一个端点在( )。
(2)判断:
a.所有的半径和长度相等,所有的直径的长度相等。( )
b.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
c.在画圆时,把圆规两脚张开5厘米,这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 )
d.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3)画出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4)画出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5)找出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半径。
完成后小组交流,核对答案,做好汇报准备;最后小组汇报,师生点评,强调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都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个环节采取弹性时间,视练习反馈的情况而定,时间可长可短。
3.归纳积累(3-5分钟)
利用《课前小研究》中的“我的收获”栏目,按“个人写收获(小结)、小组交流(互补)、全班交流(整合)”的步骤进行课堂小结。而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凸显课堂的有效性。
4.布置作业(1-2分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学习模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提质减负”教学要求的作用下,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如,“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