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
2022-02-21牛田钰
牛田钰
摘 要:发展是人类历史得以进步的重要方法,也是人类社会迭代进步的重要基础。古今中外关于发展命题的探讨中,经历了“循环理论”“进化理论”最终落脚到唯物史观上。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合的产物。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关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发展理念视角下,站在全球视野,立足中国实际,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突出矛盾,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践论。本文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并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新发展路径。新发展理念视角下,更关注以人为本,将共同富裕、民族复兴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也是中国共产党辩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应对中国现实问题的重要理论创新。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2-00-03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阶段,新发展理念站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不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它是我党站在总结历史经验、展望复兴大业的时代潮头,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更是我党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此要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国内外大局,提出深层次思考和思辨探究的重要举措。
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不断夯实理论基础
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各种哲学观点聚焦的重点。它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或减少,而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单一到多元、从低级到高级、从过去到现在螺旋式的上升過程。社会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内因促动所致,外部条件只是变化的基础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发展的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组合,充分说明了发展所导致的社会迭代、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变革的成因与关系。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者和见证者,人民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因为人的因素的存在,所以社会发展体现在各个领域和层面,既包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共同递进,也包含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推进[1],还有蕴含在自然界中的生态、能源、气候等各个不同的关节点的发展变化。所有的发展聚合在一起,其最终体现在以人为基础的发展主体上,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通盘考虑、缺一不可的。
社会发展本源观点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重要贡献。它从社会物质的生产过程出发,结合历史发展规律,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过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阶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够与动物相区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开始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这也是人类最重要的历史活动之一[2]。劳动与发展相结合。由于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将物质生产生活与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并论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这一发展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路线的提出指明了方向,深刻地说明,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是经济建设的提升和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坚持这一中心,积极纾解各类社会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义在于,将社会构建的各个要素,互相结合组成统一完整的系统来分析研究。这种社会发展的整体观,促成了其关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认知[3]。整体发展观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社会结构论科学地结合了社会组织的内在关联和外部协同,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全面整体发展观的中国化,才形成了新发展理念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态多位一体的发展方向。在充分研究人类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状态及根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地从这一客观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进意义,通过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主体能动性,探讨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并作出了“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论。这一结论充分表明,在社会发展中,人类的追求是如何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实现价值,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民本之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理论基础。全面发展、人民至上是发展的根本,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确保发展的科学、正确。
二、用新发展理念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加强中国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在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过程中突飞猛进。步入新时代,充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正处在全面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高速度不等于高质量[4]。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要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审时度势,新发展理念的产生正是基于这一动态的过程。新发展理念本质是以人民为核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找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协调好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生产关系,对国内外问题通盘考虑,将人与自然统一协调,形成可复制、可拓展、可学习的新发展理论,成为世界共享的思想财富。正因为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之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共生,所以它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通过脱贫攻坚、打赢抗疫人民战争的一系列社会实践,充分证明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殊实践的匹配,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依据。时代背景的融入,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认知,都是新发展理念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石。在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又进行了新的总结与提升,从宏观社会学角度,准确说明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在相关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微观社会学方向,精确规划了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等重点发展方向。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划,正是实事求是的根本依归,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新时代最突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从来不是简单的观点堆积,更多的是要从实际出发,针对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构成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之匹配迭代,形成与时代特点、人文背景、社会状况相辅相成的、变化的综合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特别是与新发展理念的融合充分说明: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原则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将人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在新发展理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進程,无不说明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新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石,不断凝聚世界优秀的发展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阶段、新征程不断修正发展偏差,与时俱进把关定位,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还将时代特征和中国的DNA融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成为重要的科学论断。
新发展理念更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往往只关注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新发展理念准确地标定了发展范畴不仅在于经济增长,更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将多维一体的发展定位在新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全面开展经济建设、重点保障政治建设、融入世界的文化建设、团结奋斗的社会建设、绿色文明的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综合发力,为我国现阶段的充分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理论层面丰富了发展内涵,更新了发展要义,开拓了发展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创新。新发展理念丰富完善了目前我国发展的主体、主题、主旨,规范了发展模式,明确了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绘制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找准了发展的原动力,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新发展理念的思想下,辩证统一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关系,注重宏观把控和精准施力,将机制发展、效益优先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内外兼修的新型发展观。以人为本在新发展理念中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人民作为新发展理念倡导的发展主体和受益主体,科学回答了“谁发展”“谁受益”的标准,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源高度一致,也将社会主义中国执政为民的政权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统一在一起,成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新发展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重要发展,也是一脉相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时代创新,其科学性、体系性和完整性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是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客观总结与辩证思考。这一理念的形成,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践行方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领域,是党与时俱进科学应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巨大成果。
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善新发展理念,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是新发展理念全面布局的一年,也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胜利实现脱贫攻坚达到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节点。建党百年,小康社会在广袤的国土上全面实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胜利,也是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发展的胜利。这一伟大成就的实现,归根结底在于社会发展。“十四五”开局起步最终的需求是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把握重点,建设难点,聚焦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发展,对标2035年各项远景目标,才能将新发展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对建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过程中,再次用发展的视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带领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一历史创举进行了科学、全面、创新的梳理和归纳。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深刻说明,百年来党永葆先进的重要秘诀,就是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念,从革命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赓续着从不同的历史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及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将发展创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用数十年的实践,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到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这一切都说明,秉承发展理念是党领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和发展实践,用新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复兴之路的正确抉择。随着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已经开始新的发展实践,成功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征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发展是一个随着时代特征不断演变的过程,社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需要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同情况,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侧重点,只有对其发展脉络与内在规律定位准确,才能确保发展的科学与高效。随着世界格局的日渐多元化、多极化,促使中国逐步迈进新时代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百年来最重大的世界变局,新的国内外环境、新的世界发展形势和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变局中,多极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世界各国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发展路径,融入世界变局。在新发展理念的助推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蓝图的规划为基点,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共同进步、共享发展的主导理念,受到各国人民的充分拥护,这也是中国式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深入融合的创新成果。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良好的发展态势造成了一定影响,面对国际社会一些不协调的声音,在经济、政治、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给国家新发展理念的顺利推行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应对国外不定因素的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不断深化丰富新发展理念的内核,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抗疫情,不断明确新任务,抓住“十四五”这一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充分把握新要求,就是要充分评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立足高质量发展与消除发展不平衡,随着“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彰显了新发展理念“以民为本,造福于民”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发展的受众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社会主义新发展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促动力和利益的归集点,从而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具备了更大的空间。中国共产党将这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可持续新发展观,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辩证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主义不同领域建设者的积极性,形成了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从而为我国不同建设时期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科学、有效、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政治保障,使社会主义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在新发展的历史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将新发展理念立在潮头,以其规划的社会建设宏观方向和微观要素,用战略的视野开好局、起好头,用系统的视角,重部署、讲方法,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明确阶段目标,寻找重点突破口;在迎接挑战中,直面风险困难,推陈出新,找出发展新路。不断根据新发展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抓住战略机遇,固本强基,谋划长远,统筹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布局。行动的基础是理念,以多领域的创新、社会各方面的协调、生态环保的绿色、世界多元的开放、发展成果的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是党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特点规律,充分分析社会发展过程的重大理论创新。只有开放发展形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坚定不移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全域,才能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多“源头活水”[6]。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科学理论,但同时它又是动态发展的理论,时刻跟随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既有指导性又有吸收性。新发展理念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充分探讨,是为了更加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旋律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革命建设等各个时期秉承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时也是将其与世界发展时代特点相结合的重要方式。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聚焦中国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提升,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创新、赓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窦娟芳,李含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发展的解读[J].世纪桥,2020(10):82-88.
[2]杜倩.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共享发展理念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7):17-18.
[3]杜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1.
[4]郑由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新发展理念[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9.
[5]贺卫华,罗利远.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政策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4-20.
[6]黄东.“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理论意涵[J].人民论坛,2021(23):86-89.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