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撷阅读之花,倾听阅读的声音

2022-02-21彭少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2期

彭少姬

【摘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多个年头,笔者希望能成为学生的“点灯人”,把一本本有趣的、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本文从“采撷阅读之花,充分做好班级读书交流会的准备”和“倾听阅读的声音,让班级读书会温暖学生的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班级读书会;创设氛围;话题设计

“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梅子涵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像李利一样的“点灯人”,他们点燃了一盏盏阅读的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进的路程。崔峦教师说,语文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阅读”更是这项工程中的根基,而稳固根基的正是小小的“班级读书会”。“阅读”如花——这是一个美丽的事业;“班级读书会”如根——这是一个艰辛的工程。

“读书会”是一个自主学习、体验分享的非正式团体,通过学生之间阅读共同的知识,分享心得与讨论观点,以吸收新的知识,激发新的思考,进而促進精神和生命高质量地发展。

组织和管理班级读书会,是推广儿童阅读最有效的形式。在调动资源方面,推广阅读能够获得家长们的信任。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班级读书会会让学生迷上阅读。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自由地关注问题、自由地言说、自由地分享、自由地吸收、自由地成长。那么,如何开展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有所获呢?

一、采撷阅读之花,充分做好班级读书交流会的准备

一节好的读书交流会,教师应该事前进行妥善规划,从容准备。设计活动方案除了教师需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外,还应考虑到材料、器具、场所的安排,设想到如何有效分配与掌控时间,让活动有效率、有成果,并且留下活动记录,以作反思。另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有限,要特别留意各项活动的动静穿插与时间的安排,活动中以阅读和讨论为主,再穿插相关的活动,这样的安排才切实可行。

(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作为读书会的带领人,教师应对交流的作品反复阅读,通常每阅读一次,你会发现自己所关注的问题会不尽相同,还要对作者的创作动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把握作品的创作意图,从而更有利于全面解读作品。这样在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才会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二)对活动的目的进行思考

一部作品,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教师不应该一股脑儿地把所有的阅读感受抛给学生。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同时体现一种挑战与超越。如,让四年级学生阅读《夏洛的网》后,在交流时,笔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1.威尔伯真正需要的是什么?2.老山羊给威尔伯带来了什么坏消息?威尔伯听后是什么反应?3.威尔伯能保住性命,你觉得都有谁的功劳?谁的作用最大?4.假如没有夏洛,威尔伯                     ,为什么?假如没有威尔伯,夏洛                     ,为什么?5.故事读完了,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6.辩论: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这样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熟悉的“朋友”为话题展开讨论,既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是对其思想的一种丰富。

(三)活动要针对学生的特质与需求

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儿童观,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视觉出发,根据他们的智力、能力、经验、年龄、兴趣等设计恰当的活动,注意考虑学生的注意力与耐性有限,穿插动静结合、个体与集体交替进行的活动,而非根据自我想法来设计。

(四)考虑时间、地点的安排

教师在开展活动前需要哪些相关设备?读书交流会时间多长为宜?讨论与活动时间如何安排搭配?这些问题都要考虑,这样才能从容上场。

二、倾听阅读的声音,让班级读书会温暖学生的心

班级读书会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不同背景的组织成员,我们要充分利用并切实放大这一资源。

(一)教师要有读者的心态

在参加一位教师教授《宝葫芦的秘密》的交流课时,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事的最后,王葆为什么怒劈宝葫芦?你希望得到这个宝葫芦吗?”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对于把握故事的主旨起到提炼、提升的作用。可见,教师的匠心独运。然而,教师对这一个交流的环节处理却不尽人意,学生在运用词语讲出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又用自己心中的词汇重新加以诠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相应的板书。接下来就是学生迎合教师的思维,而不再是一个主动、自觉的交流者。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以描写孩子们的经历世界和想象世界见长。对于儿童文学阅读来说,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可能比教师还更加深入,体会更加真切。特别是一些描写他们学习生活的作品,很可能学生读来会更觉有趣。另外,学生有时的观察会更加仔细,他们会以不同于大人的角度去观察一切。例如,图画书册中许多画面细节都是学生先发现的。因此,在读书交流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聊”书、“聊”文学。可见,在班级读书会上,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以读者的身份参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倾听学生阅读的声音。

(二)善于创设交流的情景氛围

读书会主要是带动学生思考、探索,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邀请伙伴帮忙思索自己困惑的部分,或者透过引导过程,反省自己的生活经验。要想倾听学生阅读的声音,创设交流情景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如,交流《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这本书时,可以这样创设交流情景氛围:

1.学生分八组围坐,唱班级读书会主题歌——《美好时光》。

2.师:同学们好,又到我们阅读交流时间了,今天我们八个书友队来到这里,一起来聊聊《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这本书。回忆一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一起做了哪些事?(学生介绍阅读过程作业情况)

3.这本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谁来说说。

4.今天的交流有五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份特别的礼物。

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很快进入聊书的状态,有效地激发了他们交流的欲望。

又如,交流《草房子》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交流氛围:

首先,创设情景整体回顾作品中的人物。

师:来!谁愿意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同学们带进40多年前的那片金色的草房子?

生:那是1962年8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

师:听着他深情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油麻地,亲眼看到了一个浓眉大眼的男孩在房顶上哭泣。同学们,桑桑要离开草房子了,为什么要哭泣呢?

其次,进行阅读人物竞猜,教师借助课件用简洁的文字对书中的人物进行一番描述,让同伴猜出人物的名字。其目的是借助这个游戏,梳理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让学生尽快进入交流的状态。

(三)話题的设计要能启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班级读书会上,学生借助一些话题展开讨论、彼此分享阅读的感受。如果一个话题的设计,学生只能回答“好”或“不好”,“是”或“不是”,他们还会有兴趣吗?由此可见,话题的设计直接影响读书会的成效。比如,一位教师在上《时代广场的蟋蟀》读书交流会时是这样设计的:师生重温柴斯特奇特的经历,然后进行“人物点击”,了解作品中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抛出话题——“你觉得他们是真正的朋友吗?”找出理由来说明。这一话题体现了两点:一是有广度。《时代广场的蟋蟀》整本书表现的是柴斯特、亨利猫与玛伽之间感人的故事,他们的友情足以感动整个世纪,当然也感动着每一个学生。学生会从自己的知识记忆库中搜索到和该话题相关的故事情节,并滔滔不绝地与同学交流所想所感,共享知识记忆。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把学生在阅读中所形成的“珍珠”巧妙地串起来,并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在关键时刻提点上几句,让学生豁然开朗。二是有深度。教师通过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感悟“朋友”的内涵:即以封底上的一句话“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为由开头,紧扣其中的关键词“真挚友情”。首先让学生说说从书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真挚友情”,从而一读“朋友”;然后再以“真挚友情”的解读为线,以柴斯特因为误食了两元钱,朋友们为它出主意逃跑,而它毅然选择留下这一故事情节为讨论点,二读“朋友”;三是以封底上的另一句话“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永远记得那只名叫柴斯特的蟋蟀,记得它嘹亮而韵味无穷的鸣叫”为引子,重点引发学生讨论这一颇具矛盾冲突的问题,三读“朋友”。这样对“朋友”层层深入地探讨,温暖学生的心灵,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同年龄段的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抑或是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人,都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库。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教师可以借助班级读书交流会营造浓浓的读书交流氛围,激发学生自由阅读与交流的兴趣,采撷阅读之花,倾听阅读的声音,让学生在童年阅读和书香浸润中获得精神的润泽、语言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岳乃红.班级读书会ABC(儿童阅读指导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  罗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