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共筑“同心圆”
2022-02-21汤晓荣
汤晓荣
“老师,今年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了,功课我辅导不了,孩子在家也不听我的话。”“老师,我们孩子就听你的话,你对他严厉些。”作为老师,每每听到家长这样说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复杂——欣喜又失望。欣喜的是,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是绝对信任的;失望的是,家长把教育责任都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其实,孩子起码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孩子在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教育产生问题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家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如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肩,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呢?
一、提供学习平台,更新教育观念
父母是一个不需要学习、不用持证就能上岗的“职业”,这存在很大的弊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既没有知识支撑,更没有经验可谈。当然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层面的关注,最近各地都在探索的“父母持证上岗”,毫无疑问是为了提升家长的育儿观念和科学技能。而学校可以给家长创造学习的平台,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成长。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家长大讲堂,通过事例分享、交流讨论、寻找初心等环节,引领家长积极成长,引发家长深度思考,引导家长畅所欲言,从而使家长收获育儿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学校也可以组织心理教师走进社区,针对亲子关系、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学习规划等热门话题为家庭进行点对点的咨询指导,为家长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听我说”活动,邀请家长来学校,倾听孩子的心声,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优秀的家庭教育文章,指导家长顺应孩子天性,激发孩子无限潜力,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底色。
二、明确双方责任,统一教育战线
很多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成绩,甚至认为分数是衡量孩子的重要标准,殊不知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其中,家长和学校有不同的责任与要求。
家長要重视自身榜样引领作用。家长更关注、重视的不该是孩子能考多少分,而应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家长要明白,分数只是暂时的,而孩子的行为习惯是终身的。家长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因为孩子的行为就好比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沉在水下的那大部分,是孩子的信念,是其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方式。这信念能决定孩子是否积极乐观、充满自信。家长在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要以身作则,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孩子,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这种无声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作用,往往比有声的教育更有效。陶行知说,家庭教育的好坏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过好这一生,成为优秀的人。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父母在影响他的成长。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去做一个这样的人。
学校要帮助每一个孩子看到努力的方向。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基地,有着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团队、明确的教育目标、详细的教育计划、良好的学习环境,因而育人的效果更佳。学校要给孩子创造能够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这就需要学校关注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优质的办学资源中,能力得以充分发掘。学校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对推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自发的状态中积极参与;改变“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立足学生素质培养的丰富性、多样性之巨大发展空间,设置多元评价,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促进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为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学校可以制作家校联系卡,发动家长人人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打通家校沟通的最后一公里。每个年级可以设立《家校联系簿》,方便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快捷联系,有效构建一条家校沟通的绿色通道。
学校可以组建家委会团队,成立三大主体家委会,即校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校可以积极发动家长参与到学校课程的规划、设置、研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家委会座谈等形式,形成家校共育的一手 “大数据”,为科学施教奠定基础。学校可以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鼓励家长结合自己的专业、职业,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学校可以适时组织节日系列主题活动,或在学生人生的重要时间节点,邀请家长入校,引导和帮助家长提升育儿理念。如每年的初三年级可以举行15岁青春礼,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通过家长给每个学生赠送《青春手册》,家长也可以给学生写一封信,对孩子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年新生入校,学校可以按照“学生未进校,家长先开学”的原则,为新生家长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信息和指导。通过多样的家校互动,促进家校合作,为家校共育搭建平台,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所以只有家校共育、携手共进,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插图:爪 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