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题导写三则
2022-02-21唐惠忠
唐惠忠
编者按: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方式。现为大家提供三则材料作文题用以中考备考练习。
题目1 生活是一面镜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也有人说,生活未必理会你的笑或哭。
【写作提示】
本則材料来源于萨克雷的名言,采用的是多元思辨的表达形式。其中“镜子”一词具有比喻性质,喻指生活对个人态度所做的回应。“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表达同一个意思:生活本身随人的生活态度而变化。“也有人说,生活未必理会你的笑和哭”,引出了生活对人的另一种回应“不理会”,强调的是生活的客观与无情,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审题立意时,应重点抓住“生活的回应”与“人生态度”这组关系,写出二者的逻辑关联,而重心当落在“人生态度”之上。
题目2 云层与泥土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关系型材料,喻示了“身”与“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前一句“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说的是:“身”是处在“云层(高处)”之上,还是“泥土(低处)”之中,往往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是“不由己”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一句说的是:“心”可以有主观能动性,它是“由己”的,是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中,“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一句说的是:即使“身”处“云层”之上,“心”也要能下得来,下到“泥土”之中,接地气。缘于此,方有马一浮的“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一句说的是:即使“身”处“泥土”之中,“心”也要能上得去,上到“云层”之上,有一定的胸怀、境界、气象、格局。缘于此,方有王尔德的“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其中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人只有既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云端里爱诗,在泥土里生活,在岁月中洒脱”。
题目3 私密与探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每个人都有秘密,隐私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大自然也有秘密,科学探秘已经成为时代热潮。
【写作提示】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前者谈的是人的隐私,后者谈的是大自然的奥秘。两者的共同点是:均属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材料向我们呈现的现象是:当下对于前者的保护越来越多,对于后者的“揭秘”越来越多。那么考生首先应分析一下,两者在同为“秘密”之外的不同。
对于人的隐私,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应该保护的,而生活中侵犯个人隐私的事件层出不穷。尤其在信息时代,很多对隐私的侵犯事件借助网络肆无忌惮地发酵,成为一种新的暴力。“每个人都有秘密”,这里的“人”可简单分为几种:公众人物(如明星)、犯了错的人、因为舆论无辜受到牵连的人,以及每个普通人。具体写作时,可集中论说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的隐私都在不知不觉间被“泄露”。例如你每一次网络搜索过后,数以万计的程序设计者会对你的消费习惯进行分析,并向你推送“量身定制”的服务,伴随这种“贴心便捷”服务的,正是对我们数据隐私的窥探。
再从大自然角度说,自然世界的种种奥秘,到底是一探究竟好,还是不尽知的好?对于人的隐私和自然的隐私,不妨先界定一下:其实后者更像是去“了解”,而不是去“偷窥”。两者的目的不同,探秘自然,大部分人的出发点是想了解自然,进而更好地与自然共处。但是,在探秘自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度”的把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一些科学探秘节目播出后,那些原生态的自然净土迎来了大批游客,进而破坏了生态平衡,这就不符合探秘自然的初衷。事实上,对于一些珍稀的自然环境,在没有条件探秘前,盲目到访就是一种伤害;这种情况下对于自然的真相,不知、 不尽知,亦是一种热爱。当然,科学探秘不仅仅指探索自然,还包括探索宇宙和许多科学的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