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无欲无求
2022-02-21李雨兰
李雨兰
我们这代人或许真的生在蜜罐里。
孩子的好奇心很重, 欲望也很大。我尤其喜欢买饰品,往往逛完商场后手里满是大包小包的物件。每当我向你炫耀时,你总露出不以为意的表情,好像我视若珍宝的东西在你眼里一文不值。
我也酷爱美食。你会陪我去购买各色零食, 但当我激动地撕开包装, 先递到你面前时,你总会皱眉拒绝,好像它们是多么难以下咽。
你会带我去吃各类小吃,但你只会买单人份,我是食客,而你只是負责结账的人。
忽视你几乎成为我的习惯。也许待我长大后,也不会再喜欢那些幼稚的配饰、那些好吃的零食吧,我曾这样天真地想。
渐渐地,我发现你并不是只会沉默的人。你会跟母亲抢吃的,母亲买来的零食会在无意中被你清空。跟兄弟出去时,你也是一个吃货,在欢声笑语中你也会赞扬食物的美味。
原来,你永远只在我面前默默付出罢了。
原来,在兄弟面前,你们是伙伴,是朋友,肝胆相照的你们可以举杯痛饮,谈笑风生,你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你不再压抑自己。
原来,在妻子面前,你是丈夫,是爱人,患难与共的你们可以推心置腹,肆无忌惮,你随时清空母亲买的零食,你不再掩饰自己。
而在我面前,你是父亲,是责任,父女之间没有同甘共苦,没有分享分担,你只是固执地认为父亲就该让孩子享受世间最好的,父亲就应该默默承受一切,父亲就该是那个躲在幕后的人,所以在我面前,你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
其实不是啊!
你的默默付出是在教会我什么呢?教我自私还是教我装傻?
其实,我知道,你是教会我爱。
评语 和前两篇不同,这篇作文的视角跳出了“你”身上具体的某个部位,抽象到父亲在孩子面前一贯的态度上。“无欲无求”是父亲的标签,是“我”对父亲曾经的全部认知,“理所当然”是“我”的心理回应,“忽视父亲”是“我”的行为回应。
“原来,你永远只在我面前默默付出罢了”,一个“原来”让文章峰回路转,一个迥然不同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朋友面前的父亲,母亲面前的父亲,原来是有所欲有所求的。这样的恍然大悟,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成长是什么呢?
这个孩子的感悟,是真切的,有价值的,这个父亲若读到此文,该多么感动和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