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分析的智慧养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2022-02-20马聪聪杜娟
马聪聪 杜娟
摘要:该文通过CiteSpace软件梳理和分析近十年CNKI数据库中关于智慧养老研究的214篇核心文献,以发现智慧养老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化路径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发现,近十年来智慧养老领域年度发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热点可归纳为养老模式、养老经济和养老科技等主题;通过CiteSpace聚类分析发现养老服务、信息技术、物联网、养老金融、保障体系、智能家居、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十年来智慧养老的发展表现出服务主体和内容的丰富,医养结合型的智慧养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源和金融服务的注入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智慧赋能,将会使未来智慧养老产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 智慧养老;CiteSpace;知识图谱;聚类分析;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4-0045-03
1 引言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对于养老议题的關注日益升温。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智慧养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国内在应对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时,由最开始的“数字化养老”“信息化养老”“科技养老”,逐步发展为“智能养老”。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旨在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和养老的迫切需求,通过使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更多的养老产品,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从多维度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促进智慧养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家庭养老能力弱、养老需求多元化等问题。然而,养老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老年群体空间不匹配等情况,使得智慧养老势在必行。为探讨智慧养老研究的发展路径,本研究借助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智慧养老研究的热点、脉络和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展示,总结和综述当前智慧养老的研究现状,分析智慧养老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智慧养老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1 文献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上关于“智慧养老”中文核心以上的期刊论文,时间节点起点为2013年,截止时间为2022年。最终的检索条件设定为:主题 = 智慧养老;期刊来源 = 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去掉无关及干扰文献,选取214篇作为文献分析的数据集。
CiteSpace是一款可视化的引文分析软件[1],能够显示出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可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并得出文献中的潜在知识。CiteSpace基于Java语言开发,在各个平台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众多研究人员选择该软件进行文献的计量分析,以期挖掘所在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CiteSpace提供了包括关键词聚类分析、词频分析和关键词中心度、突现词探测等多种功能[2]。
2.2 年度发文量统计
文献的发表时序能够反映出特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进展,图1显示了在中国知网上所检索到的智慧养老文献。智慧养老一词最早出现在2013年的参考文献中,伴随着人工智能和可穿戴技术的兴起。从图1可以看出,智慧养老的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3—2016年,伴随着可穿戴技术的涌现,各种无线传感设备被应用于老年人的健康监测领域[3];第二阶段是2017至2020年,与第一阶段相比,该阶段研究成果数量稳步提升,得益于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如2016年的一系列政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概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4];第三阶段是2021年至今,2021年由39篇增至67篇,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广泛涌现,使智慧养老得到长足的发展[5]。
图2显示了主要研究主题的文献篇数分布,可以看出养老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适老设备等技术和应用是智慧养老的主要关注点。
2.3 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可以显示一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统计高频关键词可以获取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该知识图谱包含207个节点,网络模块指数Q值为0.5631(>0.3) ,网络同质性S值为0.9114(>0.5) 。Q值和S值通常用来评判知识图谱的效果,Q值大于0.3说明网络结构显著,S值大于0.5表明网络聚类合理,因此所得图3知识图谱网络结构显著且聚类合理,能够代表智慧养老研究的热点。
根据对数似然值算法进行聚类,将网络结构聚成了一个个不规则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对应着一个标签,分别是#0养老服务,#1信息技术,#2物联网,#3养老金融,#4老年人,#5养老机构,#6老龄化,#7养老模式,#9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整理聚类信息并结合样本文献内容发现,我国的智慧养老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模式体系构建、信息技术等问题上。为进一步对关键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进行分析,本文选取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并列出该关键词的中心性,以显示其影响力,结果如表1所示。
综合图3和表1,作者认为近十年智慧养老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养老服务模式。此类高频关键词包括“医养结合”和“居家养老”等;第二,养老经济模式。此类的高频关键词为“养老金融”“区块链”“养老产业”“财富管理”和“金融科技”等;第三,养老科技模式。此类的高频关键词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
2.4 突现词分析
使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的突发性探测(Burstness) ,得到如图4所示的5个突现性最强的关键词,分别是财富管理、养老资产、区块链、金融科技、养老金融。根据每个关键词出现和消失的年份可以看出,这5个关键词都是集中在养老经济模式的研究上,2010至2016年期间,随着智慧养老的出现,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和国家政策对养老服务业的引导,养老经济模式得到长足的发展。
3 智慧养老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1 智慧养老的研究现状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仍受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结合,以满足老年人的双重需求,但是医养结合的养老需要多部门进行协调,且由于制度不完善,缺乏规范和服务标准,导致其推广较为困难[6]。目前為止,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仍是比较成熟的方式。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和智能设备,使老年人、家庭成员、社区和养老机构之间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由于我国目前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口数量众多,单一的政府财政负担无法实现养老服务全面覆盖。因此公共部门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7],既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保证企业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中,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实现对居家老人或需要进行健康监测的机构养老用户进行健康的监测、评估,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对其健康状态进行干预。既能缓解当前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又能有效降低机构看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为机构养老用户提供精准和优质的服务[8]。
3.2 智慧养老的未来研究方向
养老离不开国家政策的主导,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和城市,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为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需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一方面,建立国家和地方的双保障政策体系,聚焦农村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养老供给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和分工,提供从“单一供养”到“多方联动”的养老服务“精准供给”。
通过不同的养老服务模式,达到养老需求的大规模覆盖。同时,更要依靠科技力量,提升智慧养老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工智能带来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以及机器人技术都将促使智慧养老产业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家庭陪护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务减少看护人员的负担,有效解决专业看护人员不足的问题。
4 结论
本文通过CiteSpace分析了近年来国内智慧养老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CiteSpace对所选取的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智慧养老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养老服务、养老经济和养老科技。研究发现,政策引导将会使养老产业得到快速和健康发展。同时,科技的赋能将会提高养老的服务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晓,郭清.基于CiteSpace分析近20年国内居家养老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6):3536-3540.
[2]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3] 马聪聪,李文锋.基于体域网和云服务的智能穿戴系统研究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6,37(4):778-781.
[4] 乌丹星.养老服务市场:全面开放 花落何处——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J].社会福利,2017(1):11-12.
[5] 汪静,王希.赋能与智治:数字经济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的实践发展——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21,9(11):1-13.
[6] 熊春茹,胡静.中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8):4099-4101.
[7] 孙涛,谢东明,赵志荣.养老PPP的服务模式与融资结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60(2):167-178,223.
[8] 孙计领,刘尚君,索浩宇,等.社会治理视角下科技发展支撑养老服务的理论思考[J].人口与发展,2022,28(1):50-58.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