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流动的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2-20丁慧媛王海燕
丁慧媛,王海燕
(1.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2.青岛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根本保障,而城乡融合有序协调发展的核心及重点就在于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顺畅流动。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青岛市城乡融合进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青岛市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二元化特征仍相对明显,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以收支水平及消费结构为例,《2021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青岛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 239元,人均消费支出38 574元,恩格尔系数27.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125元,人均消费支出17 021元,恩格尔系数29.17%;这三项指标数值的城乡比分别为2.31、2.27和0.95,可见差距依然明显。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公共资源大量流动并积累在城市中,城乡间要素的合理、顺畅、双向、科学流动并未真正实现。因此,明确青岛市城乡融合的发展水平及其演变规律,把握关键要素流动对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方向及程度,对于青岛市新型城乡关系的重塑以及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测度、影响因素以及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的互动机理、作用途径、影响效果等,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赵德起[1]、张新林[2]、孙群力[3]、张爱婷[4]等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横纵向拉开档次法、Jenks断裂点分级法、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均方差决策法等方法测算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陈坤秋[5]、胡西武[6]、李红锦[7]、王海艳[8]等分别就土地市场、城乡收入差距、数字金融普惠、数字经济等因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在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的互动关系上,熊易寒指出,通过城乡融合的发展迈向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而借助于城乡间要素的畅通、双向流动,确保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和其他资源的高效率合理配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9]。张晓东和何攀通过设计影响模型,实证分析了关键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城乡融合发展与人口、土地、技术、资金、公共资源等要素的适配、契合和支撑机理[10]。刘明辉和卢飞着重分析了要素错配与城乡融合的关系,指出城市和农村的要素错配严重限制了城乡融合的推进[11]。还有部分学者基于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就全国及各省市范围内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改善二者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12-16]。
可见,针对城乡融合与要素流动的关系,专家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整体看来,鲜有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其与要素流动关系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青岛市2010年至2020年的数据,借助实证分析,力求有效测度观察期内青岛市城乡融合的发展水平和演变规律,明晰关键要素流动对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方向及程度。
二、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城乡融合是指城乡之间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来促进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机统一的过程[1]。本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时,遵循指标数据选取的综合性、合理性、真实性、可获取性等原则,充分考虑青岛市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依据城乡融合发展的涵义及内在机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通过征询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选取了城乡经济、社会、人口、生态融合等4项一级指标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比等19项二级指标,构建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
续表1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及青岛市2011年至2021年统计年鉴,对于部分年份缺失的数据主要采用线性插值方法给予填补。
(三)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研究利用熵值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综合测算青岛市城乡融合的发展水平,具体计算步骤为: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xij表示第i年的第j个评价指标)
(1)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指标值的比重Pij:
(2)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j:
(3)
计算差异性系数gj:
gj= 1 -ej
(4)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权重wj:
(5)
表2 青岛市2010—2020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得分
(四)实证结果分析
依据原始数据,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得到2010年至2020年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得分。通过表2看出,11年间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得分由2010年的0.3668增加至2020年的0.7082,提高1.93倍。说明在观察期内,青岛市高度重视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取得了长足稳步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果,并保持了可持续的良好发展势头。
就各项一级指标发展情况来看,2010年至2020年间青岛市城乡经济融合、社会融合、人口融合、生态融合水平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其中,城乡社会融合得分增长幅度最大,由2010年的0.0731增加至2020年的0.2061,增幅达0.1330,平均增长速度为10.92%。可见,随着青岛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逐步提升,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享有的保障和服务更加健全。其次为城乡人口融合得分,由0.0801增加至0.1946,增幅达0.1145,平均增速9.28%。结合相关数据可以看出,11年间青岛市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向良好,城乡人口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此外,城乡经济融合得分由2010年的0.0681提升至2020年的0.1512。这说明,青岛市城市及农村居民近年来在整体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上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经济融合的程度逐年提升。但整体来看,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态势增幅并不明显,以2015年为拐点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11年间总体得分只增加了0.0108,年均增幅仅为0.72%。这说明青岛市在城乡生态融合的整体发展上效果一般,生态环境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水平仍旧偏低,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提升潜力,生态融合仍是青岛市城乡融合推进中的短板及重点。
图1 青岛市2010—2020年城乡融合及各项一级指标发展水平得分情况
三、要素流动对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要素流动对于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基于前文的计算及分析,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青岛市2010年至2020年的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及公共服务等五项要素对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Leveli=α0+α1labori+α2landi+α3capitali+α4technologyi+α5pri+εi
其中,Level代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Labor表示劳动力要素流动,Land代表土地要素流动,Capital表示资本要素流动,Technology表示技术要素流动,Pr(Public resource)代表公共资源要素流动,i代表年份,α0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2010年至2020年的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得分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则主要选取了可以较准确地体现青岛市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公共资源等要素流动程度的变量。包括采用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比反映劳动力要素流动规模,采用建成区面积占比反映土地要素流动规模,采用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反映资本要素流动规模,采用FDI(外商直接投资)反映技术要素流动规模,采用人均教育经费反映公共资源要素流动规模。具体变量经济含义如表3所示。
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及青岛市2011年至2021年统计年鉴。基于运算要求,变量统计描述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计量模型的变量与经济含义
表4 样本变量统计特征
(三)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借助于Eviews 11.0软件实现原始数据的回归分析,具体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回归结果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劳动力要素流动(Labor)的回归系数为-0.8541,回归系数为负值,且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结果显著。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对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起到负向作用,即劳动力要素流动每增加1单位,城乡融合水平降低0.8541单位,劳动力要素流动不利于城乡融合的推进。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的青壮年高质量劳动力持续性、大规模地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开发和建设,进而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土地要素流动(Land)的回归系数达到1.5926,与城乡融合的关系为正相关。表明土地要素流动每增加1单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相应提高1.5926单位,能够对城乡融合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青岛市常住人口数量在2020年突破千万大关,并首次跻身全国18个人口突破一千万的城市,城镇化率高达76.34%,合理的城镇规模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格局的优化及区域的协调,也有效带动了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资本要素流动(Capital)估计系数为1.3863,说明资本要素流动能够有效促进青岛市城乡融合,资本要素流动每增加1单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增加1.3863单位。资本要素的有效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青岛市城乡间资本流动规模较大,流动方向也相对均衡,多样化的社会资本向农村的流入较好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技术要素流动(Technology)估计系数为0.4451,可解释为技术要素流动每增加1单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增加0.4451单位,技术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的关系为正相关。青岛市城市经济发达,资本实力雄厚,资源集聚能力相对较强,这都为技术要素的产生和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推进下,技术要素不断从城市流向农村,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中对技术要素的需求,对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公共资源要素流动(Pr)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虽为正相关,但是估计系数仅为0.0149,且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结果并不显著。说明公共资源要素流动每增加1单位,城乡融合水平相应地提高0.0149单位。这主要是由于目前青岛市整体的公共资源要素流动规模相对还比较小,因此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作用。
四、推进青岛市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得出,2010年至2020年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现了稳步的提升,城乡经济、社会、人口融合水平明显增长,但生态融合整体发展效果一般,总体水平偏低,生态融合仍是青岛市城乡融合推进中的短板及重点。土地、资本、技术三项要素流动能够有效促进青岛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但公共资源要素流动并不能有效地发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作用,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则是起到了负向作用。据此,提出推进青岛市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增强城乡间要素的互联互通能力
青岛市应结合各区域实际,探索要素双向配置互动循环机制,即在促进农村自有要素整合优化的同时,加速劳动力、技术、资本、公共资源等关键要素向农村和农业方向的积累及聚集,推进相关产业的深入发展。将农村现存的剩余劳动力等要素转移至城市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冲破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实现要素的双向循环、良性互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更应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借助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良好契机,在努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及质量的同时,坚持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有序引导各项要素由城市向农村的合理高效流动。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改变“城强乡弱”的局面,特别是要逐步强化农业生产生活中的生态环保,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生态效率,并将此作为今后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同时要注重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以分类实施为手段,依托自身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二)建立健全城乡间土地要素的平等交换机制,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的有效释放
不断激发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的活力及潜力,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流入。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节奏以及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将农民置于农业全产业链利润共享的整体链条中,增强农业竞争力。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探索差异化的红利释放路径,如鼓励有条件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支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造福家乡,盘活闲置土地,加速优良地段土地的集体内部流转,加大土地综合改造治理力度等。
(三)持续推进劳动力要素的城乡间有序流动,全面盘活城乡人才资源
进一步构建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提升机制,通过强化农民工职业教育等途径,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及水平,为城乡融合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要强化人才下乡激励机制,为有理想有抱负的返乡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而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各类优秀人才下乡创业兴业。并通过对这类人才的职业培训,逐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观念、优良技能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者。
(四)强化各级财政扶持,推进公共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
尝试为社会资本搭建市场化平台,依托其优良的自身经营能力和商业素质,更好地促进城市优质先进生产要素下乡,同时推动农村优质农产品进城,进而形成具有良好时效性的循环反馈机制。逐步完善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及合理共享,建立城乡均衡的教育发展机制,在教师等资源配置上适当向农村倾斜。通过增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改善医疗条件,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借助技能培训等手段提升农村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的参保率,实现城乡社会保险的有效衔接。引入社会互助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农村老弱病残群体及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的实际困难。